APP下载

乌鲁木齐市古树资源分布现状调查与保护

2021-07-01谷忠义张月婷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古树名树龄乌鲁木齐市

谷忠义,张月婷

(1.乌鲁木齐市林业和草业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引言

在西北干旱区,当地居民历来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林果树木的习俗。特别是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左公柳”的树种[1],并不是单指一种柳树,而是新疆人为了纪念左宗棠当年挥师西进收复新疆,带领军队一路上植树造林的树木的统称。这其中不仅有柳树,还有杨树、榆树和沙枣树等乡土树种。清代文人杨昌濬曾写过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干旱少雨的新疆,左公柳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自然遗产。因此,古树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分为三级[2],树龄500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499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树木为三级古树;对乌鲁木齐市现存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城市,具有典型的干旱大陆性地域特征,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夏季干旱炎热,冬季多雪严寒[3]。野生植被稀疏,绿化覆盖率低。乌鲁木齐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319 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7,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更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1000 m3的水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4]。其中乌鲁木齐古树的生长主要汲取于乌鲁木齐河水的滋养,乌鲁木齐河是一条冰雪融水、降雨及地下水混合补给的河流。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6°07′~88°10′,北纬 43°02'~44°35′,发源于天山山脉的1号冰川,自南流向北,横穿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新市区、头屯河区等,进入五家渠市,最后流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米东区的东道海子[5],全长214 km,流域面积5803 km2。年径流量2.37 m3,作为乌鲁木齐市的穿城河流,对城市供水、河道布局、城市生态建设等都具有直接影响。随着市区经济、人口规模等发展迅速,大量超采利用地下水,已引发了乌鲁木齐河道断流、湖面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劣变等问题,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局部地区古树的生态平衡,乌鲁木齐市古树的生存空间也遭到破坏。因此,乌鲁木齐林草局在2012~2017年对整个城区的古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摸清家底,为进一步生态保护和美化环境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查清本市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掌握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推进编制保护规划、制订保护措施、健全保护法规、完善保护政策等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古树数量调查

在查阅绿地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分布的古树进行全面调查,按古树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古树分类鉴定,核查古树名木资源种类、数量、分布与生长状况,测量其胸径、树高和冠幅,采用三段计算法鉴定树龄。

2.2 空间分布调查

普查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在城镇区、平原河谷、荒漠区等各种地貌类型进行普查。古树调查严格执行《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每株古树进行GPS定位,并拍摄不同器官(花、果实、叶、树干)照片,采集凭证标本,建立Excel档案,留存影像资料。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管理,并与各区、县签订管护责任书,普查成果由绿委办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核查,其中:一级古树实行100%核查,二级古树实行10%核查 ,三级古树实行5%核查。

3 研究结果

3.1 古树的分布现状

目前,乌鲁木齐市现存古树890株,其中一级古树1株,占总数的0.11%,三级古树889株,占总数的99.89%。古树群2个共146株,分别位于天山区燕儿窝风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马家庄子村。分布于城区597株,占总数的67.08%,乡村203株,占总数的32.92%。各区县依次为(图1):天山区(492株)>水磨沟区(110株)>沙依巴克区(87株)>达坂城区(57株)>米东区(39株)>新市区(37株)>乌鲁木齐县(32株)。天山区、沙依巴克区位于乌鲁木齐河的中上游,古树存活较多,水磨沟区有条水磨沟,存活数也较高,米东区和新市区位于乌鲁木齐河的下游,古树存活较少;明显看出,古树的现存数和乌鲁木齐河的梯度成正比。

图1 各区县古树分布状况

3.2 古树的生物学特性

全市现有古树名木为5科6属9种[6](表1),树龄在110~149年之间,为三级保护古树。其中水曲柳为渐危种[7],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分布区虽然较广,但多为零星散生,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古树的生物学特性详见表1:树龄平均为110~149年,其中榆树(UlmuspumilaL.)树龄最长;树高平均为11~20.7 m,其中银白杨(PopulusalbaL.)最高,胸径平均为1.03~2.75 m,其中白榆(UlmuspumilaL.)最粗;冠幅平均为13.5~19.0 m,其中复叶槭(AcernegundoL.)占地面积最大。

表1 古树的生物学特性

3.3 古树的生存状况

古树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数据统计:乌鲁木齐城区古树生长状况差的、甚至极差的有429株,占到古树总数的48.2%。这些珍贵的古树在被前人们栽植的百年历程中,饱受各种物理伤害和生物伤害。物理伤害包括严寒酷暑、干旱以及大风等侵蚀,尤其是城市的扩建,修路架桥、地下管网线路改造、大量的汽车尾气以及粉尘污染等不利因素。生物伤害方面:主要是病虫害对古树的危害,受到蚜虫、春尺蠖、小蠹虫等种类的侵扰。加之人为损害,建筑施工、车辆撞压等。造成古树生境破碎,必然对古树的生长带来极大的破坏。当前,人类活动加剧和城市化进程是导致古树消亡的重要因素。在河道和公园林地保护区有着良好的小气候,水分条件充沛,使其得以大量保存并延续至今; 相反,在城中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古树存活较少且分布零散。这些百年古树在干旱区存活到现在,真是弥足珍贵,部分古树因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消亡,这无疑是自然遗产的一大损失,加强保护力度势在必行。

4 结论与讨论

(1)加大对古树的宣传保护力度,充分利用电台、网络、宣传册等各种宣传媒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2)建立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体系[8],定期开展古树名木调查、监督考核工作,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3)开展古树抢救复壮、支撑加固、设置围栏、补填充树洞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工作。提高古树生长势,改善古树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保护和复壮古树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古树名树龄乌鲁木齐市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乌鲁木齐市: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病例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拳击队发展研究
不同树龄杨树叶片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高接改优对不同树龄枣树嫁接成活率与生长量的影响
近5年乌鲁木齐市PM2.5变化分析
阅读花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