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民宿设计
——以归元·半山居民宿景观设计为例

2021-07-01刘蒋山胡小东黄永鑫毛宾潮

绿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游人侗族花海

陈 敏,刘蒋山,胡小东,黄永鑫,毛宾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1 引言

岁月的变迁中,古老的侗族村寨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飞快的经济社会发展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现在同质化严重的民宿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才是民宿的灵魂。同时借助民宿设计强调已经逐渐流失的地域文化,帮助人们重新发现、感受它。

2 地域文化与民宿景观设计的结合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地域中,特定人群生活历史活动的经验积累,是活着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1]。地域性民宿发展既能满足村民们经济生活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的民宿设计,是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挖掘,更是文化中价值实现的载体。以地域文化为主,合理地布置庭院空间,满足游人的功能需求,结合文化元素,营造特色景观,提升民宿品质。

2.1 与侗族农耕文化结合

侗族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稻作民族,拥有丰富的稻作文化。其先民百越人有可能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悠久的稻作历史,让侗族形成了大量与种植水稻密切相关的民风民俗,甚至产生了专门的稻作词汇,深深地影响了侗族的社会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民宿设计中针对村寨中稻田的形状,进行抽象提取,依托现有地形条件,营造出类似稻田的田园花海,来记录侗族人们曾经辛苦劳作的历史。用花海和各种植物填充曾经的“稻田”代表在辛勤的奋斗下和时代的发展中,开出的灿烂的民族之花,生长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2.2 与侗族建筑文化结合

风雨桥是一种以桥、塔、亭结合的桥梁建筑,具有石墩、卯榫嵌合的木结构桥身、盖有瓦片的棚顶三层结构。风雨桥虽然作为侗族文化的符号被大众熟知,但是它是与起伏的山地、层叠的稻田、耸立的鼓楼、星罗棋布的干栏式民居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不仅仅只是一个单薄的符号[3]。民宿景观设计中应用风雨桥不仅仅是通行、休息和交流功能的延续,更是对地域景观的再现和文化内涵的传承。风雨桥建筑形式是侗族民居与鼓楼相结合的成果,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交流的空间。风雨桥作为融合交流的体现,民宿景观设计中它很好地将田园花海与园路联系在一起,与民宿右侧起伏的山岭、干栏式建筑和田园花海一起,在民宿庭院再现侗族村寨风景。

2.3 与侗族植物文化结合

侗族自称为gaeml。在侗语里,gaeml意思是指“用木条、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拦、隔离”,用作族称,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山里的侗族人,除了对水稻的种植与研究,对身边的植物也有非常多的了解与应用。这些植物日日夜夜陪伴在侗族人身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4]。民宿庭院设计对原有场地上的大树进行了保留。在设计中特别标注了树木的位置和冠幅大小,园路设计中专门绕开了保留树木所在地。在原有的植物基础上改造升级,结合传统侗族植物,搭配形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侗族一直有关于植物的民间信仰,不同的植物在侗族人心中代表不同的含义。最上层的乔木有小叶榕、杉树以及凤尾竹,小叶榕在侗族文化中是生命力的象征,图案也经常被应用在侗族刺绣作品上;杉树是侗族民族的“神树”,据传鼓楼的外形是仿照杉木所建造;凤尾竹代表了良好风水,是“前榕后竹”的组成部分。中层植物则选用了女贞、杜鹃、红背桂、山茶和鹅掌柴,这些灌木有着聚气旺财、家业兴旺、自然和谐的地域文化内涵。下层植物的种植,尤其是花田的营造,结合当地传统食用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中具有观赏价值的进行种植,也能给游人带来互动式的景观体验。如茅莓,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酿酒,它的花色美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5]。

3 地域文化在民宿景观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位于广西北部地区,一座丘陵低山的半山腰上。公路从项目地经过,公路的一边是村寨,另一边是层叠的农田。项目地右侧为起伏的山岭,丰富的植被覆盖在上。项目有一座非常老旧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建筑前是由石块堆砌的层层向下挡土墙,围起来的土地种植了灌木。几棵高大的乔木点缀在地块上,地被植物杂乱无章,缺少灌木。地块左侧有一个已经废弃的养鱼池塘,水质浑浊,淤泥严重。

3.2 设计构思

整个民宿庭院设计基础建立在原有的地貌上,充分尊重原有环境,拒绝大挖大改,达成土方平衡。民宿庭院分为前庭、右侧养生区和左侧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图1)。前厅以开阔的草地和起伏的原地形为主。草坪适合用于举行各种活动,既可以为游人提供体验地域文化活动的场地,也可以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提供场地。右侧的养生区,依据原有的地形创建园路,并在较高点搭建木平台,可以在木平台上观赏凤尾竹海。左侧休闲区布置了田园花海、生态池塘、儿童游乐区和入口广场,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功能需求。

图1 平面图

3.2.1 田园花海

田园花海,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互动式景观。在花田的一侧设计了可以观赏和休憩的木平台,以更好地保护花田。在经历长期的生产活动后,侗族人民逐渐从漫山遍野的植物中摸索出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5,11]。田园花海采用观花植物和药用植物交替种植的方法,既能保证花海的景观效果,又能实现游人体验式景观互动。在食用和药用植物旁竖立科普板,游人可以在采集植物的时候了解到植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对侗族文化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民宿也可以依托田园花海中的植物开发特色菜单、药浴服务和保存药用植物的体验课程(图2)。

图2 田园花海

3.2.2 风雨桥

在田园花海的尽头是风雨桥,一座极具侗族特色的桥梁,跨越过田园花海,让时光仿佛回溯到曾经的此地,游人仿佛也成为侗族村寨中的一员。桥身带有的强烈地域文化充斥了整片花海,桥中的坐凳可以让游人经过时停留观赏花海,可以使体验农耕活动的游人进行休息,也是村民们交往交流的良好场所[6,7](图3)。

图3 风雨桥

3.2.3 生态池塘

生态池塘在田园花海的另一侧,其在功能上可以满足游人体验垂钓,感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的乡村体验。民宿庭院设计修复了场地原有的池塘,将用于养鱼的池塘改造为自然的生态池塘。重新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种植水下森林,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充分利用场地中留存的石块,形成以石块为基础搭配湿生花卉植物的自然驳岸。重新设计规划水体形状,在水体两岸相近的水面上布置石块汀步,提升生态池塘的趣味性和可达性。岸边连接汀步的凉亭和木平台方便游人使用(图4)。

图4 生态池塘

3.2.4 侗林竹海

沿着蜿蜒曲折的园路向上走,一侧是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另一侧则是保留原大树所形成的小树林,游人拾阶而上,内心逐渐平静,上到木平台,一片凤尾竹海映入眼前,心境豁然开朗。材料的应用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视觉体现[8,9],侗族作为一个山林中的民族,木材和石材的运用是就地取材的智慧。重新设计过后,路旁挡土墙沿用了原来石块叠加的挡土墙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10,11]。地域材料的应用,使得民宿整体视觉风格上与山体景观更为融合,与周围的村寨房屋更加和谐,在体现侗族文化特色上更加突出(图5)。

图5 侗林竹海

4 结论

本项目景观设计结合侗族地域特色的农耕、建筑和植物文化元素,以满足游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目的,呈现了侗族村寨风貌的地域特征。具有强烈侗族特色的景观小品,搭配具有观赏性、实用性和承载情感体验的侗族传统植物,结合考虑游人休闲需求景观营造,使游人在乡村的闲适时光中,还能感受在这片土地曾经生存生活的人们所留下的文化。

猜你喜欢

游人侗族花海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花海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花海寻踪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登神农顶
徜徉花海
最美田园 花海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