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探索
2021-06-30杨婷
摘要:社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迅猛发展,为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旨在全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高端创新的专业人才。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对策提出了几点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对策
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力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同时,市场格局变化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向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作为理工科高学历培养人群,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助力新工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单位采取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建立以及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本文将剖析我国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借鉴笔者所在单位的措施进行全方面的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对策。
1 我国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设备更新慢,实践操作性差
我国理工科高校很多实验设备较为老旧,无法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理工科专业方面的技术发展。同时由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缺失、技术实操意识淡薄,对于一些工业新技术,多数任课教师只能通过课堂表述的方式来教授,无法让学生深刻且专业的了解到新技术的结构构造及发展。而且很多高校在目前的课内学习过程中,只会单纯地重视课内实验的考核而很少去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而且对于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以及对于这个学科的竞赛方面也缺少实操性,实践范畴较少,同时实践教学也太过单一,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实验设备的学习,导致实操性差。
1.2 教学模式理念陈旧,研究生积极性不高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为主,对于开放式的学习应用得较少。虽然高校口头上要贯彻“开放式学习”新理念,但是真正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却还是课堂传统学习模式。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但以“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缺少政策、资金及物质方面的支持保障,再加上传统思维理念模式的固化影响,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算考取研究生,传统思维模式还是依旧扎根在心里,不会主动地进行实验设备的学习。而且很多研究生对于理工科类基础的研究类课程,以及综合设计类的实践课程都只是初步了解,并无法真正掌握课程的内涵,抑制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实践操作方面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
1.3 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观念缺失
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向前不断发展的中干力量,而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所以说一定要提高研究生在当下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学习,使研究生之间也进行相应的取长补短。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往往会出现经费资金不足、政策制定不合理、报销机制缺乏灵活性等现象,这也导致高校无法深度高效地开展校企合作,不能使学生切实地在现实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实验操作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工科研究生对于自己所学课程的实验内容无法有效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仍然较为死板。而且对于相关领域高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没有做到“请进来”,这些都有悖于新工科背景下“适合国家之需、适应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理工科研究生的对策
2.1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侧重科研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只重视研究生在对于具体的科研性问题方面的学习与指导,忽视了对于研究生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培养,所形成的创新成果也仅仅是导师自己的思想观点来引导着学生完成的实践而已,并没有学生独立的创新与思考,学生得不到实质有效地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以这样的模式长此以往培养研究生,會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只能解决与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所相似的问题,对于一些学科性交叉或者研究课题有改动的科研问题,无法独立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无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不仅要告诉研究生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会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去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新思路。同时还要传授相关的科研方法论,指导学生在解决理工类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学科的方法论,从而让研究生切实的形成属于自己的科研思维以及科研习惯,提高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理工科研究生自身进一步发展。
2.2 以大课题设置研究方向,侧重研究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
受到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以及在我国部分高校师生比不平衡的影响,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与实践的效果有明显下降地趋势。教师在为研究生设置学习课题时,也往往会使每一个研究生对于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明显的区分性,这种课题所设置方式的主要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很好地锻炼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研究生之间形成相互依赖,从而影响科研的进展。但是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在研究生之间如果缺乏必要的配合,缺少互相交流沟通学习,那么就无法产生学术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旦不与同学进行思维方面以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沟通,那么就算构建出自己的思维模式,也难以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很容易局限到自己的思维框架里。更为糟糕的是研究生期间所形成的研究习惯,对于今后进入博士阶段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缺乏跟专业人士的沟通,故步自封,如果教师再不引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那么所培养的学生,在协同和配合方面就更加容易丧失指导,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导师在对研究生设置研究的课题时,一定要从大课题的角度出发,将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小课题,这些小课题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采用层级式“以小见大”的课题设置方式,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操作,既能将学生之间所研究的课题串联起来,加强学生沟通,又防止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出现抄袭与依赖他人的不良现象,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导师科学设置课题之后,指导学生每人负责实施一个解决方案,一方面由于每一个解决方案不同,这就需要研究生保持独立思考,进而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虽然解决的途径不同,但是待解决的课题最终目标是相同的,所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是殊途同归的,那么研究生之间可以尽情碰撞学术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扩宽自身知识面,提升团队协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每个研究生所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探寻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不足之处也要提出并诱导之加以改正。如此提高了课题研究效率,也贯彻了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精神。
2.3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侧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及主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新工科发展的动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优势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对科技的掌握程度。目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态势如此迅猛,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是长此以往,带给人们的信息垃圾也非常之多,所以引导研究生在充分享用现代信息技术便捷性的同时,有鉴别性地、有针对性地筛选有用的信息尤为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不能够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思维与想法,杜绝抄袭、模仿、复制等学术不端的现象发生。通过学习他人高水平研究成果来获取灵感、拓宽见识,并将其广泛运用到实际的科学问题中去。通过不断地吸取、结合和运用,从而达到研究生在其研究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主动意识的发展,加速自身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通过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和主动性思考。
3 结语
本文从新工科视角出发,提出笔者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创造性地探索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新对策,以期改进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将理工科内涵真正应用到培养模式改革中,切实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亚杰.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科技风,2020,19:60-61
[2]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袁凌杰.新工科背景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19):165-167
[4]安琦.工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7,(1):24-28
[5]孙崇文.“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1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92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B-a/2018/01/13),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Y2018JGY0204)
作者简介:杨婷(1990— ),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概率统计、教育大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