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恒:让科学之“光”与灵魂之“火”相交融

2021-06-30冯嘉馨

中国共青团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研究所研究生

冯嘉馨

见到李恒的那一刻,我十分诧异:这个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的青年科学家,竟然出乎意料地年轻。他留着一头清爽的短发,眼神从容谦和,却处处流露出坚定而自信的光彩。

李恒,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新药研究。27岁的他,已经有了诸多著作发表和专利成果。研究生在读期间,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团委副书记和研究生会主席,多次组织大型活动,获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他这么讲述他的科研和生活:“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是躯体,我们的整个身体都要为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生活是灵魂,在集体中做好党团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把这两方面平衡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攻坚克难的“青年科学家”

2015年,李恒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被保送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博士生导师唐炜研究员。在唐炜老师的精心培育和悉心指导下,他正式开启了学术生涯。

谈到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初衷,李恒笑得十分开怀:“我上高中的时候,当时的同学都喜欢收集邮票或者贴画。你猜我收集的是什么?是药品说明书。”从小对医药领域的浓厚兴趣,构成了李恒生命历程的底色。他早早就深切感受到:医药卫生事业,是一个解决人民生命健康问题的伟大工程。这种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着李恒向这一领域不断迈进,为他今后做新药研发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尽管如此,刚来到上海药物研究所,李恒依旧遭遇了挫折。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对一切还都比较陌生,这时候就碰到了“拦路虎”:一项细胞实验。这一实验对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来说很简单,但对于当时经验尚浅的李恒,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在百般尝试都遭遇失败的情况下,他追根溯源,拿到了实验室刚刚建成时的一支细胞株,重新复苏细胞,不断摸索和优化条件,耗时几个月终于突破了这一难关。看到实验结果重现的那一刻,李恒整个人欣喜若狂,同时也如释重负:他既感受到了做出科研成果带来的快乐,也真切触碰到了科研工作的阻力和负担。在这一过程中,他迅速地成长了。

有了前几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积淀,在博士生涯的后半段,他迅速产出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迄今为止,他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上已经累计发表论文4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16篇,在炎症性肠病和银屑病的相关研究和治疗方案方面,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而这些,都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他在艰苦而繁重的科研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

但是,攻坚克难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单打独斗”。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李恒发现,团队合作是解决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2018年,他所参与的课题研究涉及到小动物内窥镜检查技术,然而,李恒所在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没有这方面的仪器设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多方面咨询和联系其他单位。最终,他联系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免疫学研究所,并向那边的老师寻求到了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选择了一个替代性的方法,并将其推广到了整个实验室。他们不但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把对方的技术体系也纳入到了自己的研究范畴里,可谓是“意外之喜”。

從事科研工作,看似光荣,实际上要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李恒平常基本上一周六天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如他所述,科研攻关是一场孤独而又漫长的修行。“现在大家都在说计算机行业灯火通明,其实任何一个高校或院所的科研大楼也都是灯火通明。但是想一想能够换来的技术进步、能够造福百姓,我们打心眼里觉得是值得的。”

运筹帷幄的“集体关怀者”

在科研工作之余,李恒的精力几乎全部投给了他所在的集体。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研究生会和党团工作,在集体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展现了一个优秀团员的风采,他带领的研究生会荣获“2019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会”称号。

2018年,在李恒等人的策划和组织下,上海药物研究所举办了“新光闪药”研究生学术年会。这次学术年会邀请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来作汇报交流,营造了一个大型的学术交流现场;与此同时,他们还联系了相关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加入这次学术年会,进一步拓宽了知识共享的平台。在会议现场,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意气风发、慷慨激昂,互相切磋和共同分享着自己和团队的学术成果,激发出了青年研究者们无穷的潜力与活力……

在年度性的活动之外,李恒充分动员研究生会的集体力量,带领团队尝试打造一些日常性的、能够帮助同学们增进学术兴趣、拓宽学术视野的小规模活动,发展出了一套成功经验。其中,“思明沙龙”和“药文轶事留声机”是代表性的两项活动:“思明沙龙”着重于邀请优秀校友重回母校,为同学们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分享科研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的体会和心得;“药文轶事留声机”邀请的都是80岁以上的、上海药物研究所退休的高龄老科学家。他们为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他们那个年代艰苦的科研环境下,研究者们是如何把科研做到极致,从而取得杰出的成果的。老科学家们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同学们。

此外,为了丰富校园活动,他牵头举办了多次迎新晚会等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他还担任了摄影协会的学生会长,业余时间经常带领同学们外出采风,用镜头记录下青年时代里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既然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最好。虽然累,但能够体会到成就感,这是最难得的。”这是李恒对自己的定位和阐释。严谨细致、刻苦钻研、有条不紊,这是他理想的科研和生活状态。理想之“光”和灵魂之“火”,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完美地交融为一体。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的典范,看到了这片火红的大地上赤诚的希望。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研究所研究生
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书法作品选登
金块藏匿在哪儿
昆虫也会便便吗?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做专业发展型班主任,不做“保姆”和“通讯员”
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