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椎与杉木优质混交林营造技术措施
2021-06-30陈振泉
陈振泉
摘 要 工业化的发展,在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问题频发,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而混交林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基于此,对红椎与杉木混交林营造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以便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椎;杉木;优质混交林
中图分类号:S72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6.035
森林的优化建设,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据调查,至2020年我国森林混交林总量已达45%以上。混交林具有丰富的层次,冠层也较为厚,具有多样化的功能,与普通纯林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稳定。营造混交林,可一定程度上优化森林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1 红椎与杉木的生长特性
红椎是乔木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福建东南部、广东、贵州等地。红椎高达25 m,胸径1.5 m,喜欢温暖、湿润的季风性气候。红椎树枝外形会随着年份的增长发生变化,从有微毛、蜡鳞,到无微毛、蜡鳞[1]。从经济价值上来看,红椎树皮富含纤维,且本身质地坚硬、耐腐,不易变形,色泽美观,纹路清晰,多用于大型建筑工程中,也可作为高档家具用材使用,是一种质地优良的木材。
杉木又叫作沙木、刺杉,以长江以南的地区较多使用,是亚热带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和越南,喜光喜湿,生活习性跟红椎较为相似。随着气候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杉木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杉木主干通直,对于树冠来说,幼树一般呈尖塔形,成树一般为圆锥形,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一直均是单轴分枝,侧枝横向生长。杉木在高度和胸径上均大于红椎,高可达30 m,胸径可达3 m左右。较高的树干能使杉木充分接触阳光,独特的树冠结构能留出较多空档,可混交较矮树种,并使其得到充足的光照,杉木的外形与生长特点,非常适合作为混交林树种。杉木材质较软,比较细致,加工易,不仅可用于建筑、造船等工程,而且能用于纺织、中药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 红椎与杉木优质混交林营造技术
2.1 造林地选择
通过对红椎与杉木两种树种的生长特性的综合分析、比对可知,在混交林造林地选择上,需选择避风、背阴的山洼或中下坡处。从土壤质地上来看,要选择酸性土壤,且厚度要大于80 cm,要求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疏松度、透气性佳,能够有效保存水分和肥力。所选择的区域,应属于立地等级Ⅰ、Ⅱ类地,且年将水量应充足,保持在1 300~1 800 mm。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块,即可作为红椎与杉木混交林的造林地[2]。
2.2 苗种选择
在选择混交林苗种时,要选择国家或者区级良种基地中的优质种源。对于红椎来说,可以采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和福建省华安金山国有林场中的苗木,在选择时,要选择苗龄1~2年的苗木,具有坚挺的针叶,根系发达,顶芽饱满,高度要在40~70 cm,地径在0.4~1.0 cm
以内。杉木可以从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和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进行优质苗种的选取。对于杉木来说,在选取苗种时,要求干直且无分枝,要有饱满的顶芽和坚挺的针叶,根系发达,苗龄1年。在高度上,要求所选择的裸根、轻基质容器苗苗木,高要在40~70 cm,地径0.5~1.0 cm。
2.3 栽培技术
2.3.1 整地挖坑
首先要对所選择的地块进行清理,将一些灌木、杂草等原生植被进行割除,使其伐根低于20 cm,要在等高线上进行重点清理,在1 m宽的带状地上,将植被清理干净,直至能露出表层土壤,要确保每一条带的间距,几乎等同于造林密度的行距。整地完毕后,要沿等高线划分出“品”字形,在水平距离上,沿划分好的布点,进行挖坑,每个土坑的大小为50 cm×30 cm×30 cm。挖坑时,要注意表土和心土的区分,将其进行分别放置,心土在下,表土覆于上方及两边,以便回坑时使用,同时要清除坑内的松泥,保持坑底水平[3]。进行混交林营造时,在比例上,要采用30%的红椎及70%的杉木;在方式上,采用行间或者行带状,以3行红椎7行杉木模式混交。红椎和杉木的种植行距略微不同,每株红椎的行距为2 m×3 m,而杉木为2 m×2 m。
2.3.2 定植
对于红椎杉木混交林来说,定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即1—3月。在时机选择上,最好选择在雨后、土壤湿度较高时进行定植,定植前要对苗坑进行水分灌溉。定植时,先将树苗小心放置于上坡方向的位置,在坑中心靠内侧起锄,挖一个深约15 cm的种植穴,即可准备种植。首先要动作轻柔地撕掉苗木外层包裹的薄膜袋,防止出现散杯的现象;取出苗杯后,用手扶住,保证苗杯能够稳立于坑内,将之前预留好的外侧泥土推入坑中,将其压实,然后取上方泥土覆盖,确保盖过杯面3~5 cm。苗木定植过程中,要求根系舒展,定苗要正,不能歪斜,覆土时要压实苗杯。定植完成后,要定期检查苗木的成活率,及时进行补植工作,以保证成林效果。
2.4 营林管理措施
2.4.1 除草抚育
完成造林后,要进行除草抚育,共需进行10次,具体的安排如下。栽后前2年,每年都要进行3次除草抚育,采用植株行间带状翻土的方式,带宽为60~80 cm,分别在行上下方30~40 cm处。除草时,要将灌木、藤木、杂草等植被均锄除,并将草根挖净,在此过程中,可配合植株培土。带外需进行劈草操作,要将杂草、灌木、藤类等均劈倒,确保伐根低于15 cm。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伐倒物倒于带内,以免影响带内环境。栽后第3年、第4年,除草抚育次数减少为每年2次,可采用割灌抚育的方法。除草抚育工作需在10月底前完成,第1次除草时间在4—6月,第2次除草时间在7—9月。具体的除草时间,还要根据造林地实际情况来定,但两次除草时间必须间隔60 d以上。
2.4.2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时,要除去体型较小、质量较差、生长较密的树种,且间伐后,要保证混交林树种比例仍为70%的杉木和30%的红椎。成林后第7年,需进行透光伐抚育;成林后第11年、第16年、第21年,要分别进行1次生长伐,强度保持在30%;成林后第26年,要针对目标树进行单株抚育,每667 m2标记10~15棵目标树,将干扰树进行伐除,以保证目标树的正常生长,促进天然更新。之后根据树木的实际生长情况,以每5年为一个经理期,进行干扰树的清除。
2.4.3 林間施肥
施肥时间安排在栽后第2年和第3年,分别安排
1次追肥,在每年的4—6月进行。一般采用沟施的方式,在距离树根30 cm左右的地方,开一道15 cm深的施肥沟,沟长为25 cm,底宽10 cm,然后进行施肥。每株树苗需35%的复合肥500 g,施肥完毕后,进行盖土,盖土高于沟面10 cm左右。
2.4.4 病虫害防控
通过无人机监控或人工巡山的方式,实时监测林木生长情况。当发现树苗受到害虫侵害时,应及时采取物理措施,如杀虫灯、防虫网等,或使用一些生物制剂来抑制虫害。若以上方法不能很好地控制虫害,则可选择一些毒性低、残留小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需在先进机械设备合理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对此,需相关部门提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宣传及推广力度,确保农户可在林业种植中有效使用先进技术及设备,以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3 结语
营造混交林过程中,要通过生态经营等技术措施,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林区植物多样性,在自然更新状态下,形成优质混交林,收获更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优质的树种径材,进而保障生态环境稳定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香斌.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J].江西农业,2020(16):92.
[2] 何庆宾.营林技术对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意义[J].江西农业,2020(16):95.
[3] 康希睿,李晓刚,张涵丹,等.不同混交措施下杉木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特征[J].生态学杂志,2020,39(09):2912-292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