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4.0时代:上海无限可能

2021-06-30阙政

新民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影视上海人才

阙政

1896年6月20日,上海闸北的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那是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曾占领中国电影的大半壁江山。而今,经过几代电影人的努力,中国已经坐拥电影银幕7万余块、影视基地逾千家、年产电影1000多部。2020年,在国外电影产业都遭遇疫情重创时,中国又成为全球恢复最快的电影市场,首次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电影票仓。

值此盛世,上海又将在中国电影新一轮的百年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电影《攀登者》海报。

上海有一块金字招牌

“上海当年能成为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是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在上海市政府参事、著名导演江海洋看来,“当年上海是西风东渐的第一口岸,文化资源聚集于此,对外交流此起彼伏,众多民营电影公司和电影人才荟萃在这里,使得上海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电影的老大。而今,虽然电影文化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北京,但上海仍是一个经济发展型的超一线城市,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靠谱程度深得全国人民信赖——从前人们结婚的时候送礼,都要认准上海产的热水瓶,小到一颗大白兔奶糖,大到一台电视机,大家对‘上海牌的工业产品质量那是相当地信任。这一点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是上海的一块‘金字招牌,何不利用她来建立自己的电影产业优势呢?”

2016年,江海洋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时任市长的杨雄请他为上海今后的电影发展献计献策,他根据多年的行业观察,写出一篇参事专报,首次提出北京作为电影创作中心,而在上海建立全球高科技影视技术中心的观点。专报一点半送到市政府,三点钟市长就已经给出批示,认为建议很有见地,并立即请文广局牵头、经信委发改委共同配合组织调研,推进上海建设全新的电影技术高地——这就是“上海科技影都”的雏形——2017年底,上海提出了影视产业“1+3+X”的发展格局,其中的“1”即指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

为何会将重心落在高科技影视技术上呢?江海洋说,这是从世界电影的鼻祖,卢米·埃尔兄弟那里获得的启发——兄弟俩是资本家的二代,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之一《工厂大门》就是两人在自家工厂前拍摄的。而当年摄像机的发明,也是来源于爱迪生先发明了透镜、又发明了电灯泡。“我就得出一个概念,电影的宿命一定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资本,一个是科技。电影和其他七大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她诞生得最晚,是唯一一个诞生在工业时代的艺术,因此也必然受到资本和技术的牵制。”

2019年,影片《攀登者》公映后,片中登山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接连遭遇雪崩、飓风却顽强登顶的精神鼓舞了许多观众。可只有担任联合监制的江海洋知道,这部电影的拍摄其实几乎没有到过珠峰,90% 都是在天津蓟县的一个采石场里完成的。片中惊险无比的场面都来自后期特效合成。

时任上海市长的应勇問江海洋:你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什么是电影特效吗?江海洋的回答是“三无”:“无中生有,无所不能,无缝对接。”

“拍片的时候我每天都发慌。我们在天津拍,特效在韩国做,拍完一段就把存储硬盘空运过去,我不可能每天飞过去看后期效果。电影里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登顶高潮戏,我们就在采石场光秃秃的一片山脊上完成了,一粒雪花都没有啊,怎么能不慌。”直到拍摄临近尾声,他才飞赴韩国,当面验收全片1920个特效镜头,每个都要签字确认,必须符合大银幕的播出效果。“就拿雪崩的戏来说,后期非常难,雪做得太细了,像烟;做得太粗呢,像盐。放大到巨幕,一点点‘不像都会让观众觉得‘假,让电影缺少说服力。看到效果我才真的放心了,同时又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后期特效居然能服务一部电影到这种程度!”

后来,时任上海市长的应勇问江海洋:你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什么是电影特效吗?江海洋的回答是“三无”:“无中生有,无所不能,无缝对接。”2017年,上海出台“文创50条”,第一条就是“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成一个现代化、前瞻性、支撑影视产业链的影视制作基地”

江海洋导演。摄影/ 吴轶君

电影4.0时代充满无限可能

亲身经历让江海洋感叹:“导演再不懂后期特效,就要被时代淘汰了。”

2020年,“浦东高科技国际影视产业园”在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揭牌,其中利用迪士尼二期员工宿舍存量设施改建的“共享空间”,融合了共享空间、共享人才、共享技术的核心理念,涵盖影视制作全流程,集齐各要素技术平台,成为了江海洋的第一块影视高新技术试验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产业园还正式发布了《中国电影后期白皮书》,将“电影后期制作”的重要性公之于众。

“我们现在一听见电影,总是先联想到导演、编剧、演员,没有多少人想到后期,其实后期在中国电影里的作用巨大。你知道吗,最新的拍摄技术都不需要‘绿幕了——我们的摄影棚里有4K超清的LED屏,演员直接在屏幕前面拍就行,不需要先绿幕再合成。《火星救援》《美国队长》都是这么拍出来的,你大可以在加拿大拍摄伦敦街头发生的故事,整个伦敦都在你身后。”在江海洋看来,电影工业的4.0时代已经随着科技发展飞速到来,“比方说全息投影的摄影棚、高科技的灯光辅助系统、菱形的屏幕、裸眼3D、120帧甚至240帧……科技的革新会深刻地影响电影的全产业链”。

早在两年前,江海洋就敏锐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并着手对全国的电影后期特效公司进行梳理。他在青岛为从业人员颁发“金海鸥奖”——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影视后期产业的奖项。到了今年,中国影视后期产业联盟(CPPA)也已经汇聚了300多家成员单位,涵盖特效制作、后期剪辑、声效制作、动画制作、VR、软硬件设备等多种影视后期领域。在江海洋的招募下,其中不少头部企业已经入驻共享空间——包括制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可可豆动画、制作《姜子牙》的天工异彩,为《中国女排》制作特效的BaseFX等。

猜你喜欢

影视上海人才
影视展
上海电力大学
人才云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