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科技巅峰的攀登者

2021-06-30王建蒙马京生

军工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核武器科学技术

王建蒙 马京生

学习科学大师的事迹,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开拓思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

最近,人民出版社即将向读者推出一部20余万字的作品《勇攀巅峰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故事》。该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2000年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20年间33位奖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人生奋斗历程。这33位获奖科学家,尽管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是,做出了中国各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他们是国家科技巅峰攀登者。选取他们最闪光的故事,展现他们攀登科技巅峰的创新之路和独特的人生故事中,去感受他们名震世界的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青少年以及广大读者可以得到人生启迪,激发全民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起到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科学大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2020年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20周年。自2000年至2020年以来,共有33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2004年和2015年空缺,2002年、2006年、2014年仅评出一位获奖者,而“空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当年的“空缺”仅是客观的评选结果,足以表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为严格的评选流程。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这些科学大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勇闯学术禁区和实现技术跨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满足了国家战略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而且是对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他们为祖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他们是当之无愧登上科技巅峰的人。本书对获奖科学家的排序均是按照获奖年度顺序依次排列。本书尽量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为国家、为科学技术、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张扬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也是这本书中力求以故事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的精神。

书中的科学家们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自幼聪颖好学,家庭出身不论贫富,从小刻苦勤奋;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正义感;他们有骨气、有志气,对科学技术作为一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一生只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必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该领域的科技高峰;他们谦虚谨慎、团结协作、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育了一代接一代顶尖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面貌。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去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报效祖国”。对于祖国,他们是巨大的财富;对于科学技术,他们是创新、创造的开拓者;对于获奖者本人,则是他们一生拼搏与奋斗的结晶。

王永志 放飞神舟上太空

王永志(1932.11.17-),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运载火箭研制任务,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巨大贡献。王永志说: “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

孙家栋 追星逐月布北斗

孙家栋(1929.4.8-),“国家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航天技术专家,航天战略科学家。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通信卫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亲历、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发展的全过程。孙家栋说:“爱国,对我们航天人表现就是爱航天,爱航天就要把航天的事业办成。”

师昌绪 做出祖国需要的新材料

师昌绪( 1918.12.17-2014.11.1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学科奠基人之一。他率领团队取得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该成果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师昌绪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郑哲敏 爆炸力学尽显神通

郑哲敏(1924.10.2.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他阐明了爆炸成型机理和模型律,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还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率等一系列问题。

鄭哲敏说:“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王小谟 造出世界最强预警机

王小谟(1938.11.11-),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工程专家,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在国内率先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国产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王小谟说: “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程开甲 中国核司令

程开甲( 1918.8.3-2018.11.17),“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技术专家,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开创者、核武器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20年隐姓埋名,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中国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于敏 氢弹爆响惊天动地

于敏( 1926.8.16-2019.1.16),“国家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突破了我国氢弹的技术途径,对我国核武器发展、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核盾卫和平。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他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于敏说:“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王泽山 中国当代炸药火药王

王泽山(1935.9.1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火药炸药王,中国火药、炸药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他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药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药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书写了我国火药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王泽山说“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这是强国的责任,我要担当。”

刘永坦 他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限

刘永坦(1936.12.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和跨越发展引领者。他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刘永坦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钱七虎 为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1937.10.26-),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军事工程专家。他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钱七虎说:“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

黄旭华 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

黄旭华(1926.3.12-),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从主持设计共和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开始,到战略导弹核潛艇研制成功,他默默无闻投身核潜艇事业60年,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旭华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书中讲述了33位科学家动人的故事,以上为本刊择选与军工行业相关的11位科学家的简介

励志、拼搏、奋斗,感人精神的呈现

在这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常常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顽强毅力所震撼,更增加了把他们的励志、拼搏、奋斗、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愿望,他们攀登科技巅峰的故事一定能够使广大读者获得感悟、从中受益。

学习这些科学大师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开拓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提倡科学、爱科学、传播科学正能量、提高科学素养,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蓬勃发展,是我们编写书籍的初衷。

(作者:王建蒙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马京生 航天军旅作家)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核武器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