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2021-06-30谭振亚

军工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延安干部

【编者按】:在全党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之际,谭振亚同志《我在北航那五年》正式出版。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多年前写的这篇个人学习总结,里面所谈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对于广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同志,如何学习党史,如何认识党史,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仍然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威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红色路线,迈时代脚步。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央把培訓干部的课堂设在了革命圣地,用心良苦,寓意深刻。我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培训时间虽短,但启迪人生,催人奋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征程上,把大本营扎在中国西部的延安,历时十数载,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使党和党领导的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为夺取全国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党现今的许多正确主张中,仍然可以看到延安精神的影子,这是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是延安精神与时俱进的硕果。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判党的兴衰成败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政党政治路线的选择、战略方针的确定。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一个政党要顺应历史潮流,树立正确的旗帜,人民才会跟着走。孙中山先生针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帝制,打出了“天下为公”的旗帜,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问题放在首位。历史证明,旗帜树对了,道路正确了,党就兴旺发达,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往延安。这一年,卢沟桥事变,民族危难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事变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这才有了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依靠人民的全民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使我党牢牢地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延安也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照耀中华民族征程的红星。

历史的画面定格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发展的道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思想越深刻,理论越成熟,党就越有战斗力

加强党建,创新理论,是党在思想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运动,伟大的运动产生伟大的理论。在中国革命进程和国共关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大力加强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号召全党加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的现状和趋势。以毛泽东为首的领袖们在延安的窑洞里,挑灯夜读,秉烛著书,他们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写下了大量的光辉篇章。毛泽东同志更显示出领袖的才干,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新的理论如井喷而出。哲学方面有《实践论》《矛盾论》,军事方面有《论持久战》等,党建方面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文化方面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代表作。

为深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清算错误路线,统一全党思想,党中央在延安进行了整风运动,开创了我党以自身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先河。通过这次整风,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也在思想上得到极大的解放。延安整风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举,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抗战胜利前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从此走上胜利的坦途。站在大会会址上,我们遥想当年会议的盛况,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汲取文革“运动式”“大民主”的沉痛教训后,仍然以延安整风的经验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先后进行了“三讲”教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性地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使全党自觉践行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新思想、新理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现在看来,固然有诸多的原因造成苏联、东欧共产党的悲剧,但理论僵化、党建滞后,使党不能站在时代前列,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思想越深刻,理论越成熟,党就越有战斗力。中央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我认为,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如果仅仅向学生传播现成的理论知识,那就只能算是教育者,只有把大学作为新时期理论工作的前沿和思想库,不断创新理论工作,才能堪称政治家、教育家。

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培养人才

兴教办学,培养人才,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当我们驻足在抗大校址上参观这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学时,我想到的是党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办学,是何等地有政治远见啊!

电视剧《延安》中曾有一段中央调林彪任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起初思想转不过弯,后因毛泽东的一席话而欣然受命的情节。中央调任一个军事指挥员出任抗大校长,可见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烽火中坚持了两手抓:一手抓敌后根据地建设,一手抓办学培养军政文化人才。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培训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党的领袖们亲自为学生上课,使大批的工农干部提高了军政文化素质。同时,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向往延安,奔赴延安,经过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意气风发地奔赴抗日前线。正是这些从延安走出来的人才成为了军队精英、地方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条战线上的执政骨干。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文革”中我下过乡,当过工人,耽误了课堂学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首先抓教育,恢复高考,使我有机会先后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毕业留校当了干部后,我又两次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这次成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首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对干部的关怀、培养及寄予的殷切期望,是党给了我们一切。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即若奋斗,永葆先进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是执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许多年前我就见过一幅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这次在延安又见到它,我注视良久。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衣服上打着补丁但整齐得体,黄土地上摆着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着一只大瓷缸子,听众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毫无顾忌地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水。应当感谢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这弥足珍贵的图像,使艰苦朴素的画面不必用语言诠释,领袖与部下的亲密关系一目了然。我深切地被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打动。

在延安,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以史为鑒。李自成几起几落最后成了气候,他的大顺军蜂拥进入北京城后,却不顾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在北京城里享乐,结果不出四十日就一败涂地,逃出北京城。

当毛泽东等领袖告别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进京赶考去,一定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正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

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党又面临改革开放的考验。我认为,一个不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政党,是难以保持先进性的;一个不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思想武装的领导干部,是难以抵制腐败和经受考验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集中体现。

作为高校领导干部,不但要身体力行,还要把艰苦朴素的精神理念贯彻到校风和育人工作中去。在新的形势下,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比如,我们强调以生为本,大力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的食宿条件甚至超过了家里,条件过于优越;就业时,学生都想去大城市,去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与此同时艰苦地区却人才匮乏。

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怎样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前提下,把艰苦奋斗、戒奢以俭之风传递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我想,从领导干部做起,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是有效的措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人才,为党的事业培养执政骨干,是高校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派出专职监事会主席、教授)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延安干部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三级延会提出延安精神进国企新举措
延安的故事
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