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
2021-06-30董红涛
董红涛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提出和深化,各地都对初中素质教育有所重视,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关键性学科更需要引起多方的重视,而朗读教学在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脚步,部分地区仍旧维持固有的朗读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入手进行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朗读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教学形式就是朗读教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课文或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教授《黄河颂》一文为例,课文导入介绍完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事迹之后,就需要开始范读课文,范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章内容的情感表达,将对文章的理解融入范读的语音语调中去,带给学生强烈的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精神的感召力。在教师范读的带领下,进入到学生朗读环节,通过刚开始的范读气氛渲染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之后的朗读环节中去。
朗读教学可以从多重感官的调动中使得学生体会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通之处,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如在教授《口技》一文时,课程内容的标准要求是对文章的流利朗读和初步感知,第二遍朗读就需要学生通过文末注解和工具书对文章的内容和含义进行大体上的掌握,第三遍朗读课文需要学生通过重点句段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十分严谨的,大多都是名家名篇,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初中阶段也是学生记忆水平的黄金期和关键期,深入开展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背诵能力,不断积累语言材料,为后续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做铺垫。与此同时,可以深刻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辅助学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优美的辞藻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二、目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与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矛盾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模式使得语文课程主要以教材分析为主,且现阶段的语文课很少能够听到书声朗朗,教学改革一直在实行,然而作为存在深刻意义的朗读教学依然被忽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现有的考试制度的局限性,考试制度改革的步伐远远赶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导致教师在教育理念和应试制度上更倾向于应试,而无法真正通过朗读教学带领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意义,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语文学习有些排斥,这中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缺少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也不得不重视,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过高,所以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2.朗读教学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
朗读教学属于潜移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即时反馈性不高,因此,在进行教学形式的選择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朗读教学属于长效性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但目前的学校学习主要以应试为主,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没有太多的看重,教师也将侧重点放在知识学习和阅读训练上,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对实际的教学工作没有明显的外化效果。课上的书声朗朗营造出了热闹的课堂气氛,但是,朗读前教师没有详细的朗读指导,朗读后教师没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学生只是在完成机械式的朗读活动,这也容易养成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比方说缺乏目的性,做事心不在焉。
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应用的教学模式为“讲问教学”,45分钟的学习,朗读教学在其中的占比很少,不够重视也没有实际效果,朗读教学变成了一个初中语文学习的过渡环节,提到朗读教学,大家比较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范读、齐读等常规形式,新课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朗读教学形式的选择,而绝大部分教师都迫于应试的压力,将朗读教学默认为齐读等传统形式。单一的朗读教学形式,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不利于朗读教学的后期开展。现阶段,教师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较为生硬和机械,这也和单一的朗读形式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教师经常缺少引导,反而直接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深刻感知朗读教学的意义,流于形式。
三、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有效的朗读教学
1.精选朗读文章,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也是同样的,朗读训练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如何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文体对应着不同的朗读方式,诗歌适合朗读,而有的文章适合精读,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有自身的理解和解读,可以通过节目鉴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等相关的节目,在进行课堂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朗读情景,像《黄河颂》一类的文章,可以通过朗读和观看视频材料两种形式穿插教学,提升学生在进行文章学习时的沉浸式感受。再例如,《荷塘月色》《乡愁》《雨的四季》都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诗歌,在选用这些教材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那个时代的乡愁,或是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赞美、学会感动、学会生活。
2.开设指导课程,提升朗读水平
在兴趣的激发和指导下,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科学有效地进行引导。首先,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识字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需要格外加强;其次,朗读过程中注意标点符号的感情色彩,可以反复范读揣摩文字和标点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最后,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配乐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结尾部分的内容情绪更为慷慨激昂,可以采取重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再例如,朱自清的《春》、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可以为学生提前规划和引导,重视在朗读这部分文章时的语音语调,对不同语气朗读进行分析,平和的语气适合什么情绪,激昂的语气适合什么文章。再例如,教学《金色花》这一课时,找两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母子对话,进行两组的朗读比较,对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自身对于朗读重要性的认知。
3.丰富朗读形式,加深朗读氛围
朗读并不是单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发展多样性的朗读形式,齐读等传统模式,单一且乏味,直接性的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虽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朗读形式,但是会囿于表面的声音而缺乏深入的情感色彩。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实际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形式,比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评读等不同且有趣的形式。例如,《孙权劝学》一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从而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情感;再例如,《丑小鸭》一文,可以选择个别朗读的形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讲评。
4.组织朗读比赛,增强朗读信心
比赛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为了进行语文朗读训练的强化,可以在班级或是校内定期举办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竞争心理,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在进行朗读比赛之前,可以在班级内进行优选,选出表现优异的学生,然后对重点的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此同时,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可以评析每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特点,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朗读存在什么问题,也提升了其他同学的美学鉴赏能力。例如,组织学生朗读《背影》一文,对朗读的情感进行评析,或是自由选择题材和文章,进行班内评比,提升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认知,从而增强今后语文学习中朗读过程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朗读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进行再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融入语文学习中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发挥朗读教学应有的作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岳虎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家长》2021年第2期。
[2] 孙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20年。
[3] 顾淼《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新课程》2019年第2期。
[4] 张雨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渤海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