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21-06-30许瑛乔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然后指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打造“五性”融合的教师队伍、有效抓好“三段教育衔接”、着力促进“三个职能转变”、丰富教师情感教育内容、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情感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许瑛乔(1985-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223)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0-0091-05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教师只有把情感培育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并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通过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身范人,触及学生的灵魂,锻造学生的品质,坚定学生的信念,铸牢学生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

1.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教育不能只有理性及理智教育,还必须配之以浓厚的情感教育,甚至可以说,教师的情感教育成效决定着其理智教育的成效。如果教师的唯理智教育思想占据首位,以知识大师自居,在情感上对学生居高临下,漠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则学生十有八九在情感上不会“亲其师”,由此还会导致学生在知识上很难“信其师”。可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及情绪,即“以情感人”是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

2.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及其特征。第一,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维度。理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情感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抛“砖”手段的有效性,如“道始于情”“礼生于情”“礼因人之情而为之”,目的是实现情感与理性交融之后的“玉”,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维度,首先是教师情感。一是教师只有情感丰富且具有深度情感体验,才能增强将学生引向党的育人方向必需的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教师只有与学生在距离上“近些、近些、再近些”,在情感上与学生“亲些、亲些、再亲些”,在关爱上对学生“好些、好些、再好些”,才能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三是教师只有时刻调控自己的情绪并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积极情感”之中,才能感染学生,从而构建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模式。四是教师只有对教授内容充满认同情感,并以自身成功的情感体验案例加以佐证,才能使学生由理论到现实,由大众到个体,由“天边”到身边地全面理解、接受、内化与践行。其次是学生情感。学生接受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变化顺序为“心理反映→思想认同→行为验证”,完善路径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学生对教师的不同情感选择、不同情感认同与接受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程度存在高度正相关。最后是环境情感。马克思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②教师构建充满正能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然有利于学生受教育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第二,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论”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政治家的高度、思想家的深度,更要通过教育家的温度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与认可。这有赖于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必须先以情动生,再晓之以科学理论。具体特征表现为:一是方向引导性。教师选准与学生交往交流的主题及气场,在充分了解学生真实意愿的前提下,将学生的情感诉求、价值塑造、信念确立等引导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方向上。二是行为驱动性。教师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并充满活力地投入到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三是内在隐秘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不是耳提面命、正襟危坐,而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是简单直接地运用文字和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而是运用非语言及文字性的“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网络游戏”等教育表达形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网、寓教于情的教育效果。四是资源多样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力量既包括高职院校所有教师,也包括家庭成员、实习企业和实践单位等。实现场域既包括思政课堂,也包括课堂思政;既包括第一课堂,也包括第二课堂;既包括教室,也包括图书馆、食堂、体育场、宿舍、报告厅等。教育形式既包括理论讲解,也包括故事会和报告会等。五是全面开放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教室、课堂等特定场所,也不受限于某类课程以及特定教师群体,更不受限于具体的学年学期,而是三年一贯全程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六是追求实效性。教师只有以情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在单纯讲“理”,而是“理”中寓情、情中透“理”,才能达到用情导生、以情促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感染,从理论上来讲存在应然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应然性又明显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或然性。相关材料显示,61.1%的教师并未重视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染作用,50%的教师认为“不知道怎么运用情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70%的学生对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以理说理、照本宣科,缺乏情感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双方的情感是比较疏离的,而这种比较疏离的师生情感很难产生出预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体原因如下:

1.情感教育不足。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③这就要求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深刻性,透过教师丰富的情感用易于理解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等形式予以表现,使学生受到感染,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之间互补、融合的关系。

当前,普遍存在重理性教育、轻情感教育的教育方式。科学理论是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导,只有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成熟坚定,才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偏重于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等理性成分,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生活性、现实性、日常性等情感成分关注不够,导致教育内容无法真正穿透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践行的向导。

2.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高诉求应对不力。第一,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的情感投入存在误区。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未能做到理的启迪与情的熔铸,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多元化思想冲击的能力不够。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趋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对价值观念的甄别力和防范力。但由于教师课务繁重,与学生接触少、缺乏沟通,必然影响对学生的引领能力。第三,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关注。例如,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只是根据教材及自己的理解一讲到底;教师不太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管教不管学”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四,专业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一是知识渊博的影响力。如果教师知识面过窄,则必然会对所授内容言之不深、讲而不透,达不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二是处世哲学的影响力。如心理影响力、行为影响力等。据调查,在崇尚“节俭环保”的教师的带领下,班里80%以上的学生自觉树立并践行着这种意识,而其他班只有20%的学生有这种意识。

3.偏于认知与集体受教的教育形式很难达到实现教育目标。第一,在教育内容上偏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想化、教条化。例如,只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却忽略集体利益中的个人利益体现。这种书中之理与学生眼中之“实”的差异性,易使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成为“两张皮”,导致教师“说自己的”,学生“做自己的”。二是只重视讲解和梳理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却忽视这种理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其所处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实的关联性,导致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的关键指导。第二,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是只注重学生语言的合理化、行为的规范性、考试的及格化,却没有对学生内在情感的认同性和理想信念的重塑性给予有效关注。二是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考查过于简单。例如,定量式的在某个时期做了几次好事,而非长期坚持不懈地做着好事;定性式的是否递交过入党申请书、是否写过思想汇报等,而对接受教育后,学生的上进心、祖国情、友爱情、责任感等是否得到发展关注不够,造成理论认识和实际行为的不一致。第三,教材编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衔接不够。理论性、政策性、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魂,这就要求教师将教材中极具理论性、政策性、思想性的理论知识,以情感性、生活性、易懂性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但现实中照本宣科者多,以身体验者少,导致教师所讲理论与学生所知现实缺乏有机衔接,甚至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在课堂中心、教师权威、“双教”等教育思想的主导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不作声地听;教师一视同仁地教,学生千人一面地听,俨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

4.重“教”轻“学”的评教指标体系。由于“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在内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基于管理者评教需要而设计的,所以其与以“学”设计的评教指标体系的差异就非常明显。据郑旭煦等人研究,当基于管理者评教而设计评教指标,并将等级划分为“A(95分)、B(85分)、C(75分)、D(65分)、E(55分)”时,学生评教成绩平均为92分,即使最低评教成绩也在80分及以上,而且只占教师人次数的3.52%。而当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改为“教师关爱学生(教师关心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课内外均乐于释疑解惑)20分、教学内容(教师关心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课内外均乐于释疑解惑)20分、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善于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30分、教师品行(教师品行修养好,为人师表)10分、学生学习收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觉得很有收获)20分”等后,学生评教的平均成绩仅为89.67分,而且评教成绩从集中逐步走向分散,90分以上的教师占比显著降低,80分以下的教师占比明显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保障了学生的评教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确立了学生满意度评教标准。

三、高职院校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打造“五性”融合的教师队伍。第一,情感性。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弄清当代思潮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学生面临什么问题,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什么,才能结合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而非只讲原理不讲现实。第二,信仰性。重點是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职业、专业和信仰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教师不能仅仅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所谓的“职业”,或者仅仅是一个“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是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第三,理论性。如果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生命作用、发展前沿等缺乏系统和全面深刻的理解,那么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是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教师“理论上坚定成熟”,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第四,科学性。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和科学成果,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或科学证明的真理,必须是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社会科学规律、教育规律、人的认知与发展规律的方法。第五,通俗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渗透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教师只有结合现实生活,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阐述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学生在情感认同下更好地从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筑牢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2.有效抓好“三段教育銜接”。所谓“三段教育衔接”,第一阶段,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期作为“指挥官”的身份角色。该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正当情感需要进行培养,并鼓励他们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使他们从情感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阶段,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期作为“检察官”的身份角色。该阶段教师情感对学生起着调节、塑造、监督的作用,要求学生对照理论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第三阶段,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期作为“裁判官”的身份角色。该阶段教师情感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政治评价”,对达标学生给予支持与鼓励并使之产生使命感。反之,对不达标学生加强教育,使之真正认识到错误,回归正途。这三个教育阶段不仅是一种递进关系,而且是阶段责任制,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一个都不落”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效果。

3.着力促进“三个职能转变”。第一,在参与身份上,实现学生由被动客体向能动主体转变。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参与主体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找准其思想共鸣点,契合其利益交汇点,把握其发展关键点,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下,自己现在身在何处,何以至此,想往何方,掌握何法,怎样实现。第二,在价值取向上,实现学生由体现社会价值向全面发展转变。构建学生思想、身心、学业、能力、职业等全面发展的工作体系, 以确保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实现。第三,在育人领域上,实现教师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落到实处,必然要求学校及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将职业定位从传统的“做学生工作”向现在的“为学生工作”转变,职业目标从传统的“管理好学生”向现在的“服务好学生”转变。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以教育为载体,以理论为武器,以责任为底线,向学生提供全岗服务、全程服务、全面服务与人性化服务、专业化服务、个体化服务,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受后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有将自己承担的角色,由“权威性”向“非权威性”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者”转变,由“教书者”向“铸魂者”转变,才能真正完成教育者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4.丰富教师情感教育内容。第一,理论联系现实,即教师讲授的理论要与学生了解的现实相结合。例如,讲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既要紧扣教材内容,又要紧密联系现实中“人民生命至上”的抗疫行动,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第二,契合学生期盼。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才能使其经过教育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释疑学生困惑。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面临许多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有待教师遵循“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路径,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破题”。另外,还要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和抗挫折教育等。

5.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第一,创新教师情感教育方式。教师的情感教育必须渗透于教学能力的提高上、教学风格的完善上、教学语言的巧用上、平等交流的沟通上、兴趣方法的培养上。第二,创设教师情感教育艺术。一是以真情动情感。“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有真情、动真情、用真情”,即“入乎其内”,才能把自己的真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即“出乎其外”,以感染学生并内化于学生的心田。二是以真理动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以理动情、以理感人、以理育人。教师只有做到“以理融情、以情透理、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动心、动情、动容”的教育效果。三是以逻辑动情感。教师只有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向学生讲清讲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关系,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并使自己的情感更加理性。四是以语言动情感。语言是内心情感的反映。《增广贤文》中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只有言中生情,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五是以情境动情感,如用语言情境动情感、用影像情境动情感、用新闻情境动情感等,促进教师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相统一。

总之,教师只有既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又以高情怀、严自律、正人格的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考卷。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6.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基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