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形势、问题与对策

2021-06-30汤晓军陈洁陆春元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新时期高职院校

汤晓军 陈洁 陆春元

[摘要]随着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及内驱力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国际化迈入“引进与输出”并重的新阶段,但仍存在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健全、办学层次不深、校企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从优化体制机制、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强化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及以质量评估作为发展保障等措施,以期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服务国家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国际化

[作者简介]汤晓军(1979- ),男,江苏溧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陈洁(1965-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陆春元(1979-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硕士。(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及文化适应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325)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7年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苏州市职业大学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专科项目”和2018年“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0-0043-06

随着我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国际化在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服务我国走入世界舞台中央、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使命在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沟通能力和竞争力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支撑我国产业和企业走向国际,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合作倡议的实施。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国际化建设,能够向全球共享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经验和成果,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话语权。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形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数量、规模上已可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肩。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有普通高等院校2688所,其中高职院校共计1423所,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开设专业747个,覆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市场需求的各个岗位,每年向社会培养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近1000万人,年培训规模近亿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和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推动职教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力十足,正迈向“引进与输出”并重的新阶段。

1.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越发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如欧盟通过职业教育学分转换机制、欧洲资格框架等措施实现欧洲职业资格统一标准,为欧洲劳动者的就业流动和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德国通过重塑职业资格认证、改革学位制度、搭建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等措施,实现了与欧盟职业教育体系间的兼容对接。澳大利亞发布了《国际教育国家战略2025》等文件,以法律手段确保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规范和质量,并设立专门的职教国际化职能机构——教育国际发展署负责对外援助计划,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海外援助。此外,美国、日本等国家也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国际课程开发、社会力量支援等多种方式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世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2.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驱力足。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给予大力支持等角度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

第一,从经济上来看,我国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人才交流规模日趋扩大。随着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速互联互通,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高职院校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职教合作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在为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上大有可为。

第二,从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学校提升内涵建设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助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资格标准与国际接轨,打造我国高职教育品牌,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人才培养方面,助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的、高专业水准和高外语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师资建设方面,推动建成基于国际化需求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一支熟悉国际化教育理念、深谙外事规则、懂专业、懂管理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国际化服务能力。此外,国际化发展能拓宽院校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交流、教育输出等方面的发展新路径,激发院校办学新活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

第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始由单向的借鉴与引进变为双向的交流与共享,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明确了发展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鼓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分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任务,强调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3.高职院校国际化迈向“引进与输出”并重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国际化初级阶段的关键词是“引进”,如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开展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学习外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强己方师资的境外培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能力和师资队伍水平。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仍是开展国际化合作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国际化办学经验,为高职教育的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服务国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一是在境外办学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天津市教委统筹规划的“鲁班工坊”等,输出我国的职教理念和专业技术,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二是招收来华留学生,培养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会讲中文、熟悉中国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是通过国际合作教育联盟,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平台,和世界各国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总结分享职教发展经验,推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成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着分布区域广、专业门类多、发展基础不一等现状,国际化工作开展得较好的院校都集中在地缘和经济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以及部门行业优势突出的院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一些院校在国际化上具有明显的本科院校依附性特征,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调研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着办学机制不健全、办学层次不深、校企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主要问题。

1.国际化办学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大部分学校虽然把国际化列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但缺乏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仍处于被动适应的发展现状和态势,未把国际化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二是部分学校尚未建立国际化发展组织架构,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国际化工作开展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无法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工作。开展的国际化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经费得不到保障,主要体现在学校未充分使用上级财政经费,未将国际交流合作经费单独编入年度预算;国际化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渠道不畅;未建立经费使用的规定和制度,开展国际化工作时常面临处处被掣肘的局面。

2.国际化办学层次尚且不深。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办学的理解还停留在聘用外籍教师、师生互派互访等浅层次合作层面,缺乏深度国际合作的内容和多元的载体。一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类型单一。大部分项目集中在对办学条件要求较低的人文社科专业类别上,而那些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属于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专业却因实训条件要求高、教育资源建设投入成本大等原因,国际化合作较少。二是课程建设数量较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积累了大量优秀的职业教育课程,但以外语为载体的精品课程数量相对不足。2020年江苏省验收合格的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有300门,其中高职课程仅有45门,占比为15%,而工科类专业课程不到10门。三是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吸引力较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靠奖学金政策招收留学生。四是优质资源输出不足。大部分院校仅开展了留学生教育,对建设教育国际合作高质量项目、开展境外办学、面向国际推广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服务企业“走出去”等内涵提升项目涉猎较少。

3.国际化校企合作尚且不够。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类、建筑类企业参与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急需大量目的地国家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海外业务拓展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学生赴企业往往以参观考察等低层次学习为主,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难以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对“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调研不足,培养的人才不符合“走出去”企业要求;另一方面是“走出去”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帮助。

4.国际化师资力量尚有不足。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力量不足,表现在外语水平欠缺、跨地域适应能力不足、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够、基于国际化要求的专业探索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不强等方面,擅长使用小语种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外引”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对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认知不足,仍停留在外籍教师引进层面上。但限于办学层次和软硬件等因素,高职院校对外籍专家和教师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从“内培”来看,高职院校未将双语教学、跨文化沟通交际等国际化能力纳入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缺乏对外沟通的机会,外语能力不强,在参与对外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信,对学生的国际视野、沟通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国际化建设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学校缺乏对参与国际化办学部门和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国际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职院校國际化发展的对策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化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及合作对象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体制机制、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以质量评估作为发展保障,践行教育在推动人文交流领域的重要作用。

1.优化体制机制,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高职院校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国际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是国际化办学有序开展的必要环节,平台搭建是实现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协调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三方面内容。第一,完善国际化发展组织架构。在学校党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国际合作部门,由熟悉国际交流、国际教育或国际标准的人员组成,依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文件,研究制定学校中长期的国际化发展方案,全面统筹与国际化建设发展相关的资源。对于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学校,应设立国际学院等留学生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完善留学生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扎实做好招生宣传、学生管理、汉语推广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第二,建立国际化协调运行机制。建立由国际合作部门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密切配合的国际化协调运行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国际化工作的积极性;实行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国际化工作会议;对外通过建立办学合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规范各教育主体的行为,激发各方的国际化办学热情,保障各方的办学利益和成果。协调运行机制还涵盖考评管理,高职院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积极参与学校国际化发展的管理部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学部门进行考评,以带动其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建立国际化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应设立高职教育国际化专项经费,做到经费在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不同区域院校之间的合理分配。学校应在对项目可行性、绩效分析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国际化工作预算,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完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融资,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对高职院校国际化项目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强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形成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树立平台化发展思维,在做好既有平台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联盟,参与政府或行业协会搭建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第一,搭建由中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院校等参与的职业教育联盟。充分利用联盟内成员具备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降低国际合作交流的风险,实现国际化精准和高效发展。第二,积极参与政府或行业协会层面搭建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如参与天津“鲁班工坊”、江苏“郑和计划”、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中国—东盟教育交流项目等。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丰富的国际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第三,服务经济国际化发展,与“走出去”企业实施境外办学,共建援外教育平台。国际化办学容易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和双边关系的影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于“走出去”多年的企业,其熟悉目的国家的整体社会情况,高职院校与其合作,能有效避免教育跨国流动的壁垒,降低潜在的合作风险。对于新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高职院校应利用学校技术、语言、管理方面的优势,补齐企业短板,与企业共拓境外教育市场。同时,企业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活动提供平台,尤其给予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中国企业的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为今后学生高匹配就业、高质量服务该行业发展打下基础。

2.强化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院校要助力国家优质产能走出去,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高职院校能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核心在于专业是否适应国际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

第一,重视专业特色和品牌建设。专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合作方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学校优势专业资源,打造能有效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探索将专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国外企业,在对接融合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中国职教品牌,增强高职教育专业的海外吸引力。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如“知行合一”“终身学习”“工匠精神”“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第二,重视课程内容和质量建设。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专业建设的方向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组织开展和評价方式等,构建开放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其次,高职院校要依托有办学基础的、实力强的专业开展课程国际化建设,发挥该优势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相近、相关专业课程的共同发展。再次,高职院校要寻求与国外优质院校、跨国企业及我国“走出去”企业的合作,结合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和岗位需求,按照能力导向、通用及实用性的原则,共建职业资格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国际化课程。最后,课程国际化建设要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使培养的人才能服务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第三,高职院校要注重输出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标准。在对接国外产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聚焦输出,与“走出去”企业通力合作,争取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努力让我国的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引领者、主导者。

3.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力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须建立一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国际视野和国际育人理念和本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包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也应包括管理和教辅人员,如来华留学生辅导员等。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的现状,出台相关教师培训培养政策;教育资源要多向高职院校倾斜,如提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

学校层面,应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应对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相对于学校加大投入,“外引”全球知名的技术技能专家充实师资队伍,“内培”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是更佳的选择。一是建立人事管理部门和国际合作部门联合的师资国际化运行和考核机制,将国际化能力作为重要模块纳入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如来华留学生项目、双语课程开发、选派教师赴境外合作院校授课、为“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丰富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的渠道,有效支撑教师国际化素养的提升。三是改革教师教育激励和评价机制,将国际化教学和研究成果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给予国际化办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职称评聘、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化工作。四是高职院校要营建学校的国际化氛围,积极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参与活动,一方面能拉近与外籍友人的距离,近距离感受国外文化;另一方面能增强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4.以质量评估作为发展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办学的规模和层次,构建完善的国际化质量评估体系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体系,从主体参与度和受益度、项目特色和影响力、项目可复制性等维度对国际化办学进行全面评估。也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如由教育部组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具体实施,共建部省联合评价机制。二是更新评估观念,明确评估是为了发现被评估院校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会同各部门专家“对症下药”,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三是对照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制订本校的质量评估方案,高职院校可参考其评估指标,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定本校国际化办学的规章制度,规范合作办学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合作办学的质量与效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明晰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明确国际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意义和路径选择,同时充分了解合作对象的合作需求,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精准选择和开展合作项目,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践行教育在推动人文交流领域的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沛酉,闫广芬.“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功能、问题与改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67-71.

[2]冯朝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18-22.

[3]李辉,刘月.欧洲职业教育特色及发展趋势带给我们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4+9.

[4]刘立新.加快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N].中国教育报,2016-06-28(5).

[5]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基于国家百所高职示范校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6):24-28.

[6]熊建辉,高瑜,王振,等.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思考(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5-16.

[7]余姗姗,何少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导向、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0):33-39.

[8]张慧波.“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21):47-51.

猜你喜欢

国际化新时期高职院校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