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双城记”

2021-06-30门国峰

商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城记青岛深圳

门国峰

“双城记”是一个不再新鲜但依旧挺有意思的城市现象,而且已然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活力的代名词。

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尽管承受着东西差距向南北差距偏移的干扰,但东部沿海地区的龙头作用始终没有更改。

相对于四川的成都、湖北的武汉、河南的郑州、湖南的长沙、陕西的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省内经济地位的一支独大,沿海省份基本上都是双城角逐。

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福建的福州和厦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沿海省份里这些群星闪耀的名字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巨大,其演绎的双核驱动也让各区域的竞争更加精彩。

高度竞争的區域格局在山东青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至。除了力图“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的西海岸新区稳坐第一之外,其他位次都不稳固。各区市你方唱罢我登场,想尽一切办法为区域发展争夺资源、吸引项目,竞争场面十分精彩。

以“双城记”为表现形式的竞争精神已经融入青岛城市基因,在产业界表现得更加明显。青岛但凡发展得好的领域,基本上都是两强竞争格局——海尔、海信两张企业名片共同成就了青岛电子家电的全球影响力,双星、赛轮合力展现了青岛橡胶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即发、雪达协力延续了青岛纺织服装产业的薪火相传……就连在海洋旅游领域,都有极地海洋世界、青岛海底世界分处东西部遥相呼应。

“双城记”的竞争赋能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区域看到和重视。广东省日前提出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赛道上各展所长、赛龙夺锦,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根据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来看,深圳和广州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

不难看出,广州、深圳通过竞争做强个体,并在人才流动方面互为支撑,一起壮大了长三角的人才吸引力。

业内专家认为:大都市的优势体现在城市圈层的平衡协调,城市间社会流动的通畅,更体现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事业投资水平。

青岛新“双城记”还处于各区市“自驱动”的竞争之中,迈向大都市的青岛如何为这种良性竞争提供更多“弹药”?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猜你喜欢

双城记青岛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青岛明月申牌?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