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九州》
2021-06-30
牛忠玉 林彦 徐晨阳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21.3
78.00元
牛忠玉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阿系。1986年日本川崎医大留学归国,30多年来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从事旅游、体育、文化、医学交流。现任广州云雾雾化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西中央苏区宁都文化教育大使。
林彦
198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高校任教数十年,曾被选为天河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现从事教育产业。
徐晨阳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1999年至2005年留学于日本,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教。主要作品包括《东边的邻人:中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等。
作为日本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日本民族诞生的摇篮,无论是探访古代商业繁华,还是找寻近代工业的遗迹,九州都是值得一去再去的。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走访九州各地,如福冈、长崎、熊本、大分、佐贺、宫崎、鹿儿岛等,发现九州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探寻中日文化融合的风物;第二部分是寻访志贺岛上的汉代金印,找寻汉字在日本的足迹;第三部分是写九州美食之吸引力,图文并茂,从食物的角度发现中日文化渊源典故。
博多湾,因遣唐使而繁华
博多,隔着大海对面是朝鲜半岛。很久以前,这里与亚洲大陆桥连接,这个时期,动物和人类沿着陆桥走到日本。陆桥断开后,留下了对马岛、壹歧岛,它们成为海上桥梁。沿着这条通道,从亚洲大陆朝鲜半岛过来了“渡来人”,他们带来了水稻、农具、陶器、豆酱和筷子。
借助博多湾的自然条件,水稻种植如火如荼,人口增长非常明显。从中国和朝鲜半岛输入文明,占有地利条件的博多,获得了比东日本先进的发展。在西日本形成了几个酋长国,开始了与大海彼岸的世界交流。
幸运和天命,使博多湾成为外来人口进入日本的门户。大海那边,从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域,顺著对马海流航海的船只,相继被风吹刮到博多湾,形成了到日本的海上航路。
博多湾海岸线长128千米,湾口宽7.7千米,常年水色明媚,岛影绰约。博多的城市沿湾而立,占尽海涛松风之雄姿、山光水色之神韵。郭沫若年轻时曾经留学九州大学医学部,在博多生活了6年左右。他天天看到博多湾的景色,写下了的诗句:“博多湾水碧留黎,白帆片片随风飞。愿作舟中人,载酒醉明辉。”
到博多湾看一看大海,夏天沐一下海水浴。
福冈塔一带就是海滨公园。若远走一些,是到博多湾西南角的福冈市西区的长滨海岸(今津海岸)。港湾和翠绿的松原,这一切,对于这座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坐在这里眺望,我们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航船,向博多湾航行靠岸,有一种魅力在等待、在召唤。
博多港,一直是日本与亚洲乃至世界相连接的重要港口。古代中国、新罗派往日本的使节以及商人都经博多港上岸。
在中国唐宋时期,博多港迅速崛起达到鼎盛。
自600年日本派遣隋使以来,到838年最后的遣唐使出发为止,合计有17个日本正式外交使节团访问了中国的首都。从日本平城京或平安京出发的一批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留学僧,在历经海上苦难前后都需要通过博多港作为中转港口。他们从博多湾出发,回程也朝着博多湾登陆。时至今日,博多港仍旧是日本第一的国际游客登陆港,是许多从大陆乘船来日本旅行游客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每天多班高速船和渡轮往返福冈(或待定),还有海外大型邮轮停靠。
宁波港是南宋以后唯一被中国政府认可的对日贸易港,所以宁波港(古明州港)和博多港一起成为中日交通线上的重要始终点。商船顺着季风的方向,每年三月至八月从博多出发回中国,每年的农历九月至十月从宁波出发至博多。沿着海上商道前行,途中分别经过了数个岛屿,奄美大岛—屋久岛—种子岛,等候顺风,终于进入博多湾。
博多湾内,两边有突出的半岛作为天然屏障,很少受到来自太平洋洋面上风浪的影响,潮流也较平缓。在日本不少地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家常便饭”,而在博多港却基本上没有发生,自古以来博多港就作为一个天然良港存在。
博多(ha ka ta)这一地名,最早见于759年《续日本记》的“博多大津”。关于地名的由来,在多种说法中有一条:“来源于土地广博,人和物产多。”
博多,古称那之津,是作为大宰府外贸港口发展起来的日本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在中国唐代,作为贸易港,博多的知名度也很高,称其为“霸家台”“八角岛”。博多港和宁波港对接,“博多津唐房”的中国人多数来自浙江,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期间,明州(宁波)多次成为他的“跳板”,日本僧人去中国求法,也大多先到浙江宁波,附近的天台山在佛教上的特殊地位,成了日本僧人极为向往的先到之处。
遣唐使团的规模每次由250~500人构成。使团成员包括大使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还包括长期滞留在中国的优秀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学习掌握政治和行政制度、法律、学术、文学、医学和药学,以及美术、佛教、技术等。
唐代先进的农具如唐锄、唐犁,以及种茶、织染等技术,制作陶瓷、漆器等工艺先后在博多登陆,被日本加以改造和创新。九州享誉天下的陶都,称唐津烧;日本染布源头之一的福冈筑前绞,染料叫唐蓝;还有后来成为日本品牌的博多织、唐铗(博多剪刀),都打上了“唐”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