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一粒麦种》中的心理异化

2021-06-30李宇欣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后殖民

摘 要:恩古齐·瓦·提安哥是当今文坛影响最大的非洲作家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一粒麦种》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英国白人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时,主要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在文化冲突的影响下,受殖者与殖民者在殖民地产生的心理异化。

关键词:《一粒麦种》 后殖民 心理异化

恩古齐·瓦·提安哥是肯尼亚作家,被冠以“继阿契贝后影响力最大的非洲黑人作家”的称号。《一粒麦种》是他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并被评为“20世纪非洲一百种最佳图书之一”。该小说以肯尼亚独立前为背景,采用倒叙、插叙等多层次叙事方式,将1952年茅茅运动至1963年民族独立十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殖民统治使肯尼亚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混杂交融的状态。英国的西式教育,将西方文化理念与思想送到肯尼亚,许多接受了先进西式教育的黑人知识分子就成为非洲唤醒民众反对殖民、推翻殖民的先行者,恩古齐就是其中之一。流亡英美期间,恩古齐曾任教于耶鲁大学等多所名校,他是第三世界后殖民知识分子,实际却长期生活在西方,一边享受在西方优越的条件和地位,一边又凭借前殖民地代言人的形象在西方扮演着“东方人”。因此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流散知识分子的两面讨好:一方面,他们身处西方,努力凸显自身的“东方”身份,从而获得话语权;另一方面,流散分子常表现出一种身处西方主流话语中间的强烈优越感。恩古齐的流散经历和边缘处境,使其作品有着鲜明的反殖民思想,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西方情结,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一、身份认同问题造成心理异化

霍米·巴巴的身份理论是其后殖民理论的重要部分。霍米·巴巴对“身份”的定义是:“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演现性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予意识的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象征性他者之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a在巴巴看来,身份并不是固定的,它不断变化着,被放置在一系列矛盾并存的地点之间。所以,面对身份问题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不断反复的质询,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认同是对各种意义、欲望、文化和政治问题的回应。

霍米·巴巴还提出后殖民语境下“无家可归”的状态,又称为“无家感”,即身处两种文化之间无所适从的感觉,一种在夹缝中生存而无法实现身份认同的心理困境,这种感觉不仅产生于个人的心理失调,也产生于文化移位所造成的心理创伤。b在《一粒麦种》中,黑人卡冉加和殖民者汤普森的心灵深处都产生了强烈的“无家感”:卡冉加本是黑人群体的一分子,可是群体却不接受他,所有的吉希马人都排挤他,为了获得大家的接受和认可,卡冉加采取了疯狂的行动,他强奸了梦碧,背叛了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殖民者汤普森远离家乡英国,去了肯尼亚,成为一名游子,周围的环境并不接纳他,殖民地人民仇视他。文化发生移位,两人都成为流浪者、被孤立的对象,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无家感”。

二、受殖者面对“双重身份”难题

在《一粒麦种》中,恩古齐塑造了卡冉加这一受殖者形象,描绘了卡冉加在决心与行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抉择与心理困惑,最终沦为殖民统治工具的心路历程。以卡冉加为代表的非洲受殖者面对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多元存在的环境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难题,折射出后殖民语境下殖民地受殖者的心理异化。

卡冉加在紧急时期加入民团,帮助白人逮捕森林战士,监督黑人挖战壕沟。吉希马地区的人对他又怕又恨,都认为是卡冉加出卖朋友,背叛民族英雄基希卡,使英雄被白人逮捕杀害。肯尼亚即将独立,所有人都想在独立庆典上揭发卡冉加是一个“叛徒”,当穆苟承认是自己出卖基希卡时,仍然没有人愿意相信卡冉加,只觉得穆苟伟大高尚地救了他。此处颇具讽刺意味,一个真正的背叛者被人们坚定地认为是英雄,卡冉加没有背叛朋友却自始至终没人相信,由此可见卡冉加在黑人群体中的孤独,他没有得到任何一个黑人同胞的信任。当卡冉加还是吉希马的图书管理员时,许多黑人就很害怕他,因为他们都觉得卡冉加在白人面前能“说上话”。他们时常聚会,却把卡冉加排除在外。为了追寻自我,卡冉加曾经拼命地追逐权力,通过杀戮、强奸等方式与他人建立畸形关系来确定自己的存在。在殖民主义意识下,他的权力和他对黑人实施的残暴统治使其产生了一种自己拥有白人殖民者身份的幻觉,到后来,这种幻觉以及只需要轻轻扣动扳机就能杀掉一个人的能力蚕食了他的良心。这种血腥残暴的自我认同方式从外部看是激烈的,在卡冉加的内心却是无意识的、平静的,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卡冉加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所处的绝境。作为受殖者,卡冉加必须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创造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并没有实现文化的转化,而是在两种文化中游离,深陷文化转化的动荡与困境中,痛苦地找寻自我。

双重身份的叠加使卡冉加痛苦不已,他一面对黑人蔑视,一面对白人攀附,却又不被英国白人与非洲黑人任何一方接受。恩古齐将卡冉加的行动与他内心的迷茫和困惑编织在一起,表现出受殖者处在夹缝中生存的两难境地。卡冉加身份认同的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卡冉加将自己与吉希马黑人他者化,希望自己不同于一般的黑人,能拥有更高的地位,但他又恐惧自己被排斥在黑人群体之外。第二,卡冉加模仿攀附白人,梦想自己变得像英国人一样优雅、文明且拥有权力,但是他的肤色、种族、受殖者身份都是他无法成为白人的障碍。第三,卡冉加对自己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保全自我,背叛茅茅组织,成为白人的傀儡而被黑人群体排斥,他的内心充满挣扎与痛苦。

三、殖民者身处“无家可歸”的困境

殖民者汤普森离开家乡英国长期生活在肯尼亚,这使他与英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半牵连半脱离的状态。正如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对“流放”的阐释:“流放存在于一个中间位置,它既不完全在新的系统一边,也没有完全摆脱旧的系统,它处于与旧的系统半牵连半脱离的位置,它一方面是怀旧的和感伤的,另一方面又是模仿的能手,并偷偷地放逐。”c汤普森的流放经历,使他陷入了“无家”的境地,即巴巴所说的“无家可归”。汤普森来到肯尼亚后担任区专员和吉希马办公室主任,工作勤勤恳恳。他希望肯尼亚人认识到英国人是文明且理智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化被改造成“英国人”,最重要的是肯定他自己。可是,对于肯尼亚人民来说,汤普森作为白人殖民者永远是敌对的一方,是不会被认可和接受的。

肯尼亚的独立使汤普森感到茫然,因为他已经把殖民地当成了家,长期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困惑:难道一直生活的肯尼亚不是家吗?英国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显然,汤普森在经历与英国大陆的长久分离后,与英国产生了“隔阂”。离开肯尼亚这件事让他感到焦虑、痛苦和难以接受,然而他又不得不走:肯尼亚的独立意味着英国不再对其具有统治权,汤普森不再是这里的“主人”。对汤普森来说他的“英国人”身份重现了,这提醒他英国才是他的故土,尽管如今他对生活的主要记忆都来自肯尼亚,英国则是个久远而缥缈、支离破碎的幻象,失去了对英国的强烈归属感的汤普森对自我身份感到困惑。汤普森不敢相信自己将离开这房子、办公室、吉希马,乃至整个国家,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既反映出他的殖民主义意识,又揭示了殖民者在混杂的文化环境中对自身身份的困惑。

汤普森的身份认同困境体现了殖民者的心理异化,他产生了“无家可归”感。首先,汤普森是孤独的“异乡人”。在殖民地,殖民者表面上处于统治者地位,然而他们时时受到黑人的敌视和反抗,根本无法融入当地。第二,汤普森是文化上的“局外人”。汤普森身处异己文化中,时常感到焦虑和惶恐,而他与欧洲大陆又被遥远的距离隔断和疏远,英国无法为他带来安全感和认同感。作为“异乡人”和“局外人”,汤普森无法实现身份认同,既无法认同于自我的英国白人身份,又不具有非洲黑人的身份,这正体现了霍米·巴巴对身份不确定性的认识。汤普森的心理活动反映了流放的殖民者在异己文化中所处的“无家可归”的身份认同困境。他们内心的无家感,使他们成为心理上的流亡者,体现了殖民者由于在殖民地的长期流放而发生的心理异化。

总之,《一粒麦种》中的典型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难题分别代表了受殖者和殖民者两个群体,恩古齐借用汤普森和卡冉加的身份认同难题暗示了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浪潮中,没有人能够独身处于任何一种文化中,也没有人能够保持所谓的纯粹性,揭示了后殖民语境下殖民者与受殖者的心理异化。

a 转引自王宁、生安锋、赵建红等:《又见东方——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b Lois Tyson:《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第二版)》,赵国新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471頁。

c 转引自任一鸣:《“流放”与“寻根”——英语后殖民文学创作语言》,《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恩古齐·瓦·提安哥.一粒麦种[M].朱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 陈永国.身份认同与文学的政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4] 盖尔·普雷斯贝.肯尼亚跨民族与跨世代的“国家文化”建构[J].第欧根尼,2014(12).

作 者: 李宇欣,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后殖民
再解复数的“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国内20年后殖民文学研究述评
西方后殖民生态批评述评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