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改编时代现实主义题材的突围与启示

2021-06-30罗逸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都挺好影视改编现实主义

摘 要: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都挺好》遵循了“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但其结局的改编失败显现出剧作本身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间离。面对这一难题,可以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者的价值判断、媒介的赋权与收权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方面获得启示,找寻影视改编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影视改编 现实主义 《都挺好》

2015年,由“Fresh果果”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花千骨》收视率居高不下。自此以后,仙侠玄幻改编剧几乎占据了电视剧播放榜单前列,此类网络文学IP改编逐渐成为重要的影视改编现象。但自2017年以来,《欢乐颂》《大江大河》《都挺好》《破冰行动》等由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作广受观众青睐。这一现象表明,现实主义的回归是目前影视市场的一大趋势。因此,本文从《都挺好》这一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出发,通过分析其改编和传播的成功策略,反思它的不足之处,希望为现实主义题材如何成功地在当下影视环境中更好地突围提供启示。

一、改编:“忠于原著”型考量

麦克卢汉曾说:“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只有这样,它的效果才强大而持久。”a在以文字为载体的小说转换为以画面为载体的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其传播内容具有互文性。一方面,互文情節构筑了故事世界,因此小说文本是影视作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以视觉、听觉多种因素为呈现效果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对小说进行一定的加工创作。因而,电视剧《都挺好》在改编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原著的情节,但也做出了一些更适应影视呈现的修改。

《都挺好》能够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并实现成功改编,首先是因为其小说书写现实,贴近生活。《都挺好》从细微处着手,从家庭关系和一个个家庭事件展开描述,表现苏家三个儿女内心的纠结与苦痛、不安与挣扎。他们即使再想摆脱“家”的桎梏,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家”。小说本身的叙述方式和情节构思没有大的逻辑问题和漏洞,所探讨的“原生家庭”话题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像《都挺好》这样表现了生活真实的优秀小说,在改编过程中不需要太大的改动。其次,小说《都挺好》有着利于改编的“影视元素”。“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影像,一个影像就是一个空间。”b电视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一幅幅图像与画面组成了电视的核心。而小说《都挺好》中有着大量的人物对白,苏家的一次次争吵就像一出出闹剧,大篇幅的对话书写就是一出短型的戏剧对白,这样就很利于改编成影视作品。乔治·布鲁斯东曾说:“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c一般而言,小说重视时间的流动,而电视则更偏向于空间场域的建构。从同德里路边社的老宅、苏明哲与吴非的美国住所、苏明成与朱丽的家再到明玉的独居之处,故事的推进始终伴随着苏大强一次次的空间移动。在小说中,空间叙事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小说《都挺好》中有利于去小说化语境的因素,能够实现电视空间大于时间的视觉化叙事策略。

影视在传播中注重商业价值大于文化价值,因此,电视剧《都挺好》与小说相比,还是做了一些改动和调整。电视剧《都挺好》为了更加吸引年轻观众,加入了许多新奇好玩的元素。例如,增加了小蒙总与明玉的感情线。一方面,小蒙总与明玉之间的年龄差使他们在一出场就博得了观众的注意,自然对于二人的情感走向产生了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小蒙总的出现也是石天冬和明玉感情路上的催化剂,加速了两人的情感发酵。“姐弟恋”“三角恋”等元素的加成,使电视剧《都挺好》更迎合受众追求轻松娱乐的心理需求。

由于采用了“忠于原著型”的改编策略,《都挺好》在传播过程中紧紧贴合着原著小说中生活化的气息和深刻的现实主题进行宣传。不同于一般极具娱乐性与消遣性特征的网络作家,阿耐的作品比较严肃深刻。阿耐之前的两部小说搬上荧幕时,就因为改编符合原著、贴近现实受到一致好评,所以观众在《都挺好》开播前就具有了“期待视野”。从《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开始,“原生家庭”这一话题就引发了关注,而《都挺好》无疑是作者阿耐延续这一话题的写作。《都挺好》主打“原生家庭”这一中心话题,以其他的元素为辅线,靠“痛点”发酵观众情绪;再通过各类营销话题的制造,激发观众观影兴趣,做到定位准确、营销得当。比如引起热议的“苏明成出来挨打”“苏明玉心态”“苏大强激化儿女矛盾”等话题,显然是引发观众共情的结果。而这批观众又为剧集贡献了话题度和流量,为影视反向输送了热度。

改编现实主义作品时采用“忠于原著型”的改编策略是由其题材的适用性所决定的。现实主义题材贴近生活,改编难度小、制作成本低、观众认可度高,这使得网络平台和版权合作方也逐渐看到了现实题材作品的改编价值。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之后,众多影视公司向这些作家抛去橄榄枝,梁晓声的《人世间》已经被腾讯签约并报备立项。虽然在当下影视改编逐渐兴起的环境中,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渐渐展示出其特有的优势,但其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

二、困境:内容改编与受众期待产生间离

在电视剧《都挺好》大结局播出后不久,“你会原谅苏大强吗”和“苏明玉该不该和解”引发观众热议。不同于原著中苏明玉“糊涂到底”的淡漠的处理方式,小说将其改为了“大团圆”结局。不仅是《都挺好》,《破冰行动》《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都变成了高开低走的“烂尾剧”。这些现实主义影视剧作的失败之处,显示出影视传递的价值观与受众期待之间出现了间离。

面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用现代性的衡量标准让其逃离家庭寻找个人价值,还是用传统文化心理中的“孝道”规约思想令其继续忍让?在两难的抉择中,电视剧《都挺好》显然选择了后者。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心理是以“家”为坐标展开的价值衡量体系,因此中国传统社会更加认可以“家本位”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而现代社会更注重探寻个人的价值,崇尚以个人生存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位”意识。阿耐在小说中用现代眼光观照现实问题,解构了以往“家本位”思想的主体地位,所以也有许多读者评价《都挺好》是一本过于“犀利”的小说。但是电视剧在遵循小说中的“原生家庭”之主旨戳中社会痛点之后,并没有更深刻地揭露“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深,而是以一种和谐的破坏式重建,用“大团圆”的方式进行结尾,必然会引发大多数观众的不满。

中国传统伦理观强调“百善孝为先”,晚辈对长辈要“顺之以礼”,这一观念不仅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秉承的道德准则,也和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共通之处。因此,电视剧的“大团圆”结局也是想抚平“原生家庭”这一尖锐话题给人们带来的内心刺痛,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但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显然不能一味地以个人牺牲去换取看似幸福圆满的结局,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和隐忍。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信”固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的是对于传统文化心理的“扬弃”。不敢突破传统文化的规约,进一步探询社会问题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心理机制,是大多数现实主义题材在改编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已在展现社会真实这一方面,做出了一些良好的示范。比如2020年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着眼于“校园霸凌”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揭开了青少年成长的伤与痛。

纵观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例如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就因深刻地揭露了韩国社会的阴暗面而广受好评。这两部电影都涉及“性侵儿童”这一敏感话题,将真实案件搬上了大荧幕,并希望通过电影呼吁政府将“性侵儿童”的法律加以完善。《熔炉》的最后,检察官被收买,加害者在学校复职,正义的一方仍然在战斗;《素媛》的结尾,嫌疑人只被判处了十二年有期徒刑,并对自己的过错毫无悔改之意。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颠覆了传统认知的美好结局。也正因为电影触及了韩国社会问题的本质,在韩国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下,韩国政府修改了法律以便更好地保障儿童安全。于2019年上映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以平淡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家庭主妇是如何被家庭的琐事困住并失去自我的故事。电影上映后引发了许多争论,但部分观众的不和谐声音并不会影响这部影片本身的优秀和其主题的深刻。这些影片的成功改编说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仍须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为依据。此类现实主义剧作能在何种程度上表现真实,仍然是这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改编需要直面社会问题,并向观众传送正确的价值观。

三、突围之路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包括五大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以及反馈。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面对深刻主题与传统文化心理如何平衡的问题时,应该从这五大传播要素进行考量,尽量做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表现生活的真实。

(一)传播内容:坚持内容为王,选择优质文本

首先,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符合生活实际的文本进行改编,无论是像《熔炉》《素媛》这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还是像《都挺好》《欢乐颂》这样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小说,都足以说明好的剧本、好的小说是被大众认可的第一步。电视剧《都挺好》能够走红的关键还是在于原著小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较为饱满立体,刻画的生活貼近现实,探讨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都挺好》中所探讨的“原生家庭”问题,其实是让每一个人进行自我审视,考量自身与家庭的关系。

(二)传播者:做出正确价值选择,平衡商业与文化价值

传播者要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权衡好影视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无论影视行业多么偏向商业化、产业化,影视作品始终是一门面向大众、面向人类的艺术,它的核心是给观众讲故事,并且通过故事传递其独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挺好》的导演简川訸对结局的改动如是说:“最终,我们还是希望引导观众释怀,放下。”对于“原生家庭”问题的处理,《都挺好》的编剧和导演都表现出和解的态度。导演的道德价值观与小说之间显然存在着分歧,因而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带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样的选择显然是符合传统文化心理的。

(三)接收者:重视受众作用,形成良好互动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流程中的终端,是新闻媒介及其承载信息的消费者,又是对于新闻媒介、新闻信息和新闻传播者本身的检验人。”d从《都挺好》等一系列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相继走红这一现象来看,观众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逐渐提高。在商业化语境下的影视发展,越来越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

首先,观众对《都挺好》这类现实主义题材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会报以更高的期待,不会以轻松游戏的心理去观看。其次,影视改编的创作者应该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重视受众的反馈,关注受众的心理接受机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

(四)传播过程:赋权与收权相结合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认为,网络传播空间权力变化的核心围绕“分权”展开。对社会个体而言,分权表现为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成为社交的新模式,建立在个人生活方式之上的个人自治成为更多人的愿望。在日常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媒体赋予了个人自治权利,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而官方媒体则直接传递官方话语,受众在此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传递。自媒体注重娱乐性,强调与受众的互动;而官方媒体偏向权威性,强调对现象的深度解析。除去通过自媒体平台使观众获得对于电视剧的自由发言权之外,官方媒体与《都挺好》中尖锐深刻的主题达到了某种一致性。《都挺好》正是在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之下,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赋予受众参与的互动权,另一方面通过官方媒体的引导将受众拉回现实。现实主义题材剧作应该增强与官方媒体的互动,通过官方媒体对剧作进行的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生成主流舆论场。在媒介传播的渠道这一环节,要实现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多媒介联动传播,达到赋权与收权相结合,引导观众理性思考,尽量消除部分受众的抵抗心理。

回看当下影视市场,观众对真正有诚意的影视作品渴求愈加强烈。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市场的兴起,有助于改变当下单一化、类型化的剧作充斥影视市场的现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严肃性和崇高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消费时代人们过于泛滥的娱乐化和游戏化倾向。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时代的突围之路已经到来,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带有现实主义标签的作品就能被大众所认可,一些披着现实主义外壳却没有现实主义精神内蕴的作品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只有选用真正反映生活本质的优秀剧本,坚持现实主义的改编原则,利用传播媒介引导观众理性思考,才能使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在改编后充分发挥其价值,成为收视和口碑双收的经典影视作品。

a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83页。

b 〔法〕吉尔·德勒兹:《电影与空间:画面》,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c 〔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d 郝雨:《新闻传播学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作 者: 罗逸琳,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都挺好影视改编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苏家“都挺好”,美剧“更摩登”
《都挺好》:探讨现代家庭情感关系
《都挺好》发布演员阵容 姚晨、倪大红“父女”搭档
《都挺好》发布演员阵容姚晨、倪大红“父女”搭档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