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增长起航

2021-06-30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中央会议政策

廖宗魁

投资者仍需要注意,“政策底”虽然已经出现,但要真正出现“经济底”仍需要一段时间,这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实际力度和效果。

如果说12月初央行的降准打响了稳增长的第一枪,那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则意味着稳增长的大幕已经全面拉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2022年,是召开党的二十大的一年,在“三重压力”和“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环境下,“稳”就成为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核心。“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通稿当中提及25次。

12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时表示,“面對新的下行压力,我们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七大政策和五大认识具体勾勒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比如,房地产政策强调“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宏观政策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些都是针对稳增长的焦点问题给出的政策回应。

不过,投资者仍需要注意,“政策底”虽然已经出现,但要真正出现“经济底”仍需要一段时间,这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实际力度和效果。

经济形势:三重压力

为什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强调稳增长呢?这与当下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关。

2020年,中国经济虽然在疫情的冲击下一度出现负增长,但政策的发力使得经济在2020年下半年快速复苏,并领先于全球经济。2020年四季度,GDP(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6.5%,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站在2020年年底,当时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所以202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的宏观政策提出的要求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从实际的执行情况看,2021年宏观政策是逐步有所收紧的。

2021年下半年,经济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三季度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仅增长0.2%,比二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清晰的总结,“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在12月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表示,“需求收缩”主要指的是“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

观察经济的“三驾马车”可以发现,2021年出口维持了较高的增长,但消费和投资动能明显较弱。1-11月,出口总值为302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约4%,明显低于疫情前8%左右的消费中枢。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4082亿元,同比增长5.2%;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3.9%,也低于疫情前5.5%-6%的水平。

关于“供给冲击”,韩文秀强调,“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缺芯、缺柜、缺工等生产要素短缺问题。受芯片短缺的影响,近几个月汽车产量下降10%左右,电力供应状况好转,但是仍处在紧平衡状态,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有所回落,但仍然是2020年初的4倍多。”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供给冲击指的是限电限产、全球供应链摩擦等导致上游价格高企。

关于“预期转弱”的矛盾,韩文秀指出,“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比较多。”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2.9%。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成本,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变差。另外,一些房地产企业面临流动性危机,并波及到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带来了经济金融领域的隐患。

在“三重压力”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一方面,疫情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并对全球经济和政策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超级宽松的宏观政策可能产生负外溢性,而未来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收紧也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在新闻通稿当中提及25次,也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标志着稳增长的大幕全面拉开。

韩文秀表示,“各方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认为,在经济“三重压力”下,政策促增长的意图被重点突出,逆周期政策将加大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既然稳增长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核心,那么会把经济目标稳在什么位置呢?按惯例,2022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会提出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目前,市场普遍预计,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会定在5%-5.5%。

从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看,虽然呈现逐年下调的趋势,但每年相对上一年的增长目标下调幅度一般在0.5%(2020年除外,由于受到疫情的特殊冲击,2020年并未制定经济增长目标)。

2021年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是6%以上,预计实际的GDP增速会在8%左右。如果根据递减不超过0.5%的规律,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很可能会设定在5.5%左右。

熊园预计,2022年GDP目标增速可能定5.5%左右。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2021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按1个百分点拉动200万左右就业人口的经验规律倒推,“十四五”期间每年可能需GDP增速保持在5.5%左右;另一方面,按照2035年相对于2020年GDP仍需翻番的潜在目标,2021-2035年这15年期间年均GDP需要增长4.73%,这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保持5%以上的GDP增速是较为合意的目标。

此外,当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决定了,“十四五”期间维持5%-5.5%的增速是较为适宜的。

图1:GDP环比增长非常低

資料来源:Wind

从目前主要的文献测算看,普遍认为2021年至202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在5%-6%间。比如,徐忠、贾彦东(2019)测算出中国潜在增长率2019年到2024年为5.5%,2025年到2029年为4.6%;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2021)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十四五” 期间中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判断经济增长的合意性,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率绝对水平的高低,更要看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相对高低。如果实际经济增长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经济就处于过热状态,短期宏观政策就应该收紧;相反,如果实际经济增长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则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短期宏观政策就应该放松。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4.9%,已经低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这也是宏观政策全面转向稳增长的主要原因。

地产政策:良性循环、满足合理需求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地产的政策可能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因为地产政策可能关系到整个“稳增长”的成效。

一方面,楼市的快速下行是2021年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楼市能够有所回暖,自然能够对经济形成较大的拉动作用。

韩文秀表示,“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国民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2月11日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谈及房地产时也表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

2020年房地产业贡献的GDP为7.4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3%。如果考虑到房地产业对上下游的拉动,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

表:历年的经济增长目标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华创证券

历史上,在房地产不景气的年份,整个经济都面临了较大的下行压力。比如,2014年房地产不景气,导致2014-2015年经济增速下降至7%附近;2018-2019年房地产景气度也一般,当时经济增速下降到6%。

从GDP(不变价)的口径看,三季度房地产业同比下滑1.6%,比二季度大幅下降8.7个百分点,几乎是三季度经济下行的最大拖累。纵观十多年来,也只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和2020年一季度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才出现过房地产业的负增长。

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出现较大的负增长。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4%,连续五个月负增长;11月单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4.3%,已经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另一方面,楼市能否回暖还关系到货币宽松能否顺利传导至信用端。2021年货币端并未明显收紧,银行间市场利率一直较为平稳,但信用端的收缩却非常明显,哪怕是7月份央行全面降准,也没有带来信用的些许好转,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就是房地产和城投面临强监管,央行释放的货币无法顺利传导到信用端。所以,未来地产政策关系到宽信用能否见效。

在万众期盼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坚持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让市场的高预期有所落空。因为在此前12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并没有提及“房住不炒”。

也就是说,市场此前抱有房地产再度大幅放松的幻想,但这种幻想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自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来,除了2017年外,每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的基调定位都是“房住不炒”。

虽然每一年都会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但具体政策的实施却是有紧有松。比如,2020年的房地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就偏宽松,房地产快速回暖成为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

具体来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政策,存在几个方面的新提法,体现出了政策的边际放松:

其一,强调“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业的变化则属于恶性循环:“三道红线”使得房企外部融资受限,预收款监管的加强使房企内部资金的周转降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的考核又收紧了银行按揭贷款的投放力度,使得楼市销售端大幅承压,这就导致部分房企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房子难卖-回款困难-外部融资紧-房企出现信用风险-房子更难卖-回款更加困难-外部融资更紧-房企信用风险继续加剧,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呢?李奇霖认为,首先,放松过紧的按揭信贷政策,適度松绑房地产贷款集中制度限制,让按揭贷款正常投放,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样房地产销售市场能够正常运转。其次,将过去执行得过于严厉、积压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出去,满足房企正常的流动性需求,并打开房企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的正门。最后,对于有出清压力的房企,可以通过鼓励龙头优质房企去收购低价抛售的资产。

广发证券地产研究团队指出,“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要试图解决目前部分民营房企信用形象的动摇引致的全社会系统性“抽贷”的恶性循环,以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针对良性循环的举措,可行主要抓手包括,销售市场的恢复,改善行业信贷政策环境,缓解预售资金监管对企业回款造成的压力。

其二,定调“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申万宏源地产研究团队指出,此前类似表态还需要追溯到2015年12月14日的政治局会议,当时提出“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另外结合12月3日银保监会提及的“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除重点满足刚需外,当前改善性需求重新提上日程,而中央层面关于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表态已经多年未提了。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放松按揭贷款利率。据报道,近期深圳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下调房贷利率,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可至4.95%,二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可至5.25%。此前,深圳市场首套房、二套房主流的按揭贷款利率为5.1%和5.6%。目前中小银行房贷利率降幅比较大,建行等传统大行房贷利率暂未有松动。

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相关贷款略有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有所回暖。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11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当月增加4013亿元,较10月多增532亿元。据报道,11月末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多增约1100亿元,开放贷款同比多增约900亿元。

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可期

在宏观政策方面,虽然基调依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具体强调的政策细节看,是更倾向于宽松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逆周期”被强调,罕见的再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8年底。那么,2019年的宏观政策对我们是一个合适的参照系。

图2:房地产业负增长(GDP口径)

资料来源:Wind

逆周期政策主要是解决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这也是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强调逆周期通常意味着更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跨周期政策则是要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问题,既有增长问题,也有结构问题。

2018年,中国经济遭遇中美贸易冲突和去杠杆导致的经济下行,使得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央行分别在2019年1月份和9月份进行了三次降准,并在2019年底进行了降息——下调了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而宽信用在2019年一季度也迅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社融同比增速从2018年底的10.2%回升至2019年3月的11.2%。

张文朗判断,2022年一季度或是政策的密集发力期,届时将看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地。

第二层含义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互相配合、形成联动。一方面,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传导才能更加顺畅;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需要地方政府更多的发债,这又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地方债的发行。

在具体的货币政策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而12月初央行实施的全面降准、针对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以及前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都是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具体体现。

展望未来,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2022年降准不止,降息可期。历史上宽松周期的降准通常不只一次,但三个月内降准两次也比较少见,2022年1月是央行是否再度降准的一个重要观察时点。

熊园认为,央行降准之后,可能还会有降息。鉴于降准对降低融资成本和对冲经济下行的实质作用有限,后续央行可能降息。2022年一季度经济的压力最大,“早降早好”,未来1-2个月降息的概率较大。

财政政策:基建投资超前、新的减税降费

在财政政策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主要聚焦在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和“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张文朗预计,2022年初政府投资类支出将适度前置,相关债券可能提前发行,叠加“十四五”规划下的重大项目陆续新开工,支持基建投资反弹,预计2022年增速在4%-5%左右,公用事业投资增速或达10%。预计2021年减税降费规模在1.2万亿元左右,2022年减税降费规模或增加值1.5万亿元。

宁吉喆表示,要“用好用足、提前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此外,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的有效投资。”

在内需方面,由于受到疫情反复的持续冲击,消费的恢复力度较弱,市场对促消费的政策有较高的期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促消费的政策,但结合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例行吹风会的内容来看,未来仍然有一定力度的促消费政策出台。

图3:信用快速收缩是经济下行的先行指标

资料来源:Wind

12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宁吉喆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巩固和扩大基础性的消费、升级类的消费。要把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相结合,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相关举措。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12月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和新一轮汽车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

此前家电下乡实施过两次:第一次是2008年至2012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家电下乡的促消费政策;第二次开始于2019年,当时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对绿色、智能化家电给予适当补贴。未来有望启动第三次家电下乡。

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政策纠偏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经济工作部署完之后,增加了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较大篇幅内容,分别针对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安全保障、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五个主题。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2021年在一些中长期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个别领域出现了理解偏差、节奏过急、偏离实际等现象。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在方法论层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2021年在资本市场引起较大关注的主要是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与化解重大风险问题。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裕要怎么走?共同富裕与发展的关系如何?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首先要通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促进共同富裕,要避免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的人,结果财政不堪重负,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也有一些高福利国家,虽然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很多人变得吃不了苦,国民进取心开始止步。

11月12日,中共中央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举行新闻发布会,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分配问题也很重要,但不能仅仅靠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已经超过1万美元,但还没有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即使把现在所有的国民收入全部平均分配,也还达不到共同富裕。

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发展仍然是第一位,首先要做大蛋糕,这也是为何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此重视稳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只有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蛋糕才能做大,中长期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保障。

在“双碳”政策的执行上,2021年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抢跑和一刀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短期的能源紧缺,促使一些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大幅增加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引发了“拉闸限电”等问题,经济复苏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动力煤期货价格从8月中旬的750元/吨,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创下了1982元/吨的历史新高。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PPI快速上升,10月PPI同比增速高达13.5%,也创下了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9月、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仅增长3.1%和3.5%,比此前明显下滑。

图4:激进的“双碳”运动导致煤价飙升

资料来源:Wind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纠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韩文秀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2021年防范重大风险领域,最突出的就是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它不仅拖累整个房地产产业链,还加剧了市场对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而且强调“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诸建芳预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在房地产、地方隐性债务等领域,因为个体问题而导致行业整体风险的情况将不会出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比如,在恒大事件的处理上,就优先采取的是企业自己想办法自救的原则,承担自身经营不善的主要责任,然后地方政府、各监管部门指导和配合进行风险处理。

猜你喜欢

中央会议政策
政策
《八七会议》
政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会议通知
助企政策
政策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