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上承式铁路钢桁梁桥建设管理措施
2021-06-30杜鹏
杜 鹏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40
1 桥梁工程建设管理概述
建设管理是贯穿于工程全流程中的关键工作内容,其具有持续性与全局性的特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全方位地管理各项施工要素,以达到资源效用最大化的效果,进而创造更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契合现代工程发展需求的重要工作方法。
山区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规模较大、质量要求较高,主要桥型有拱桥、悬索桥、钢桁梁桥等,但各自的应用特点不尽相同。其中,拱桥受环境的限制性作用较强,例如在断层带等特殊地质条件中缺乏可行性;悬索桥和斜拉桥的施工难度较大,工程资源投入较多,因此应用频率相对较低。相比之下,钢桁梁桥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优势,在设置上承式大跨度连续钢桁梁后,可以有效跨越山区、峡谷等地形,在苛刻的施工条件下仍能够维持稳定使用的状态。
2 工程概况
2.1 工程难点
该桥梁跨越“V”形峡谷,桥梁施工现场含背斜、断层等多种特殊的地质,不利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桥梁使用期间也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环境对其的干扰作用较强。桥位从元江1#、2#滑坡体穿过,峡谷两岸的地势特殊,最大自然横坡达到60°,可供施工所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在自然条件方面,现场降水量充沛,雨季长达6个月;在峡谷地形条件中,风力作用较强,最高可达到10级。
2.2 技术标准
该桥梁工程功能定位如下:(1)客货共线线路,设计速度为160km/h;(2)双线设计,线间距为4.2m;(3)轨道结构采用有砟轨道;(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6g,地震特征周期为0.4s。
2.3 结构设计
墩身采用的是稳定性较好的钢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通过钢结构交叉横联杆件的应用,实现双柱间的稳定连接。上部结构为上承式连续钢桁梁,跨中、支点两处的桁高分别为16.0m、36.0m,按13.5m的节段长度划分为多个节段。行车道结构为正交异形板,将该材料稳定布置在主桁上弦顶面位置,桥面设柔性保护层体系。
3 大跨度上承式铁路钢桁梁桥的建设管理措施
3.1 方案选择
现场的地质断层对施工的干扰作用较强,不适宜建设大跨度拱桥。从技术可行性、施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最终选用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桥型。
3.2 技术创新
国内类似桥梁的建设经验有限,为提高设计及施工水平,由知名专家组建咨询团队,协同参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及改进工作。通过有限元分析、实体模型试验等多重方法的应用,攻克技术难关,因地制宜地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发挥出前沿技术的支撑作用。例如,根据大桥的实际建设特点,采用133.1m超高临时墩辅助,124.5m长大悬臂悬拼架设,以改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质量[1]。
4 方案分析及优化
4.1 确定桥式方案
桥梁横跨“V”形峡谷区,两岸边坡较为陡峭。经过初步设计后,提出上承式拱桥、钢桁梁斜拉桥及连续钢桁梁三种方案。后续,经过全面的地质勘探工作后,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形成准确的认识,发现现场地质条件不适宜建设大跨度拱桥;若采用斜拉桥方案,则易受到地形的限制作用,同时山区环境中桥梁的建设及运维工作难度均较大。相比之下,连续钢桁梁方案的综合应用效果更佳。
4.2 选择主桁结构
在确定连续钢桁梁的方案后,进一步在上承式、下承式两种细分方案中进行选择。经分析发现,上承式方案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墩高度可减少16m,同时可降低结构的重心,以较少的材料投入保证桥梁的稳定性,因此最终选定该方案。
4.3 应用钢混组合双柱刚架墩
主桁宽度较大,根据此结构特点,加之对支座布置等方面的考虑,限定墩顶横向、纵向宽度分别为24m、9m。墩采用双柱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桥墩,通过墩顶横梁和钢结构横向连接系的双重作用,能够转化墩结构所受的弯矩,即形成2墩柱的轴向力,由此优化受力条件,避免结构受力失稳的问题。
4.4 设置桥面系导风栏杆
主桁采用上承式结构,为同时满足列车通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在桥面系结构的基础上增设导风栏杆,发挥出该装置在导风和防风两方面的应用优势。通过应用导风栏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横向风力,并且将部分横向风力转化为纵向力,可以削弱风力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以保证高速列车通行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4.5 应用BIM技术
纵观现代工程建设领域,BIM技术为关键的技术形式,其在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场景中均具有可行性,得益于BIM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全面地掌握实际施工条件,从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便从源头上规避问题,为后续施工创设良好的基础[2]。
以钢桁梁构件的加工制造为例,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构建全桥信息模型,直观呈现出全桥钢结构的组成及分布特点,设计人员由此展开深化设计,协调钢结构之间的关系。此外,应用全桥信息模型可以输出数控文件,高效完成排版套料工作,精细化切割下料,切实提高制造精度。对于制作成型的杆件,通过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全方位采集数据,将该部分数据与BIM模型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确定制造偏差,再根据该偏差灵活调整加工工艺,增强可行性[3]。
具体来说,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性之下,可以模拟建造全过程,为构件拼装工作提供参考。根据预制厂的工作需求,适配的是二维码管理系统,其能够赋予各杆件特定的二维码,各二维码蕴含特定的信息,可以实现对设计、生产、库存、发货等全流程的溯源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把握项目进度,整个施工流程的可控性得以增强,能够避免工作偏差或其他异常状况。
4.6 优化架设方案
原施工方案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方案中,拟在玉溪台侧规划存梁场,配套缆索吊机,以满足水平运输的作业需求。通过缆索吊机的运行,可以从小里程侧高效运输梁结构,转运至指定位置后再进入大悬臂悬拼施工环节,通过扣索塔架的辅助作用,精细化调整线形,将偏差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偏差。
图1 原施工方案示意图
但从实际建设条件来看,桥梁施工现场的山坡较为陡峭,缺乏平坦、宽敞的空间,不利于施工便道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缆索吊塔架和后锚的施工难度均较大。此外,现场风力等级最大可达到10级,进一步加大了施工的复杂度。
经过反复论证后,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具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新方案的主要突破点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不再采用缆索吊机和扣索塔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在磨憨台侧规划拼装场,于该处拼装钢结构钢梁,同时可作为存梁场使用,现场适配了提梁龙门吊和运梁台车,两类装置协同运行,可以高效运输供梁;在各墩顶分别增设起落梁系统,在其支持下,可以高效完成钢桁梁高位预拼作业,也可根据施工情况辅助调整悬拼线形,以免出现线形偏差问题[4]。
图2 优化后总体施工方案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工程采用较为先进的大跨度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桥形式,通过此类桥型的设计与施工,加之建设管理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突破地质断层带所带来的施工局限性,有效降低工程施工难度,保证施工的安全性。此外,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给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料,对钢桁梁等相关结构的使用特点形成准确的认识,若存在问题则可以从源头上采取调整措施,减小误差,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总体来看,该桥梁工程所采用的建设管理措施具有可行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