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龙川山中埂遗址发掘简报

2021-06-30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川县博物馆

考古与文物 2021年2期
关键词:泥质遗存B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川县博物馆

龙川县地处广东省河源市东北,东连梅州市兴宁、五华县,南接东源县,西临和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寻邬县交界。遗址位于龙川县鹤市镇莲坑村西侧的丘陵山岗上,海拔约340米。遗址南侧为韩江水系五华河支流鹤市河及其冲积平原,北侧为山地、丘陵,西距东江约20公里,处于韩江、东江交界区(图一)。

图一 山中埂遗址位置示意图

为配合河惠莞高速龙川至紫金段高速公路建设,2017年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川县文广新局、龙川县博物馆联合对山中埂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清理遗迹16处(图二),出土陶、石、水晶器等280余件,现将本次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图二 遗迹分布图

一、地层堆积及其成因

山中埂遗址山势呈马鞍状,所布探方沿山脊自西向东排列,其中,TN1W1、TN1E1地势最高,向东逐渐降低,TN1E4、TN1E5最低,除TN2E5是南高北低外,余皆北高南低。

地层分三层,具有典型的坡状堆积特征,相关遗迹有M1~M4、H1~H9、Y1、G1、Z1。以TN1E1西壁为例介绍遗址堆积情况(图三)。

图三 TN1E1西壁剖面图

第①层 黄灰色沙土,厚8~20厘米。土质略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自西北向东南侧倾斜堆积,出土少数遗物。

第②层 黄褐色土,厚0~35厘米。土质略松,含粗沙和炭粒,该层堆积不均,北壁下无堆积,自西北向东南侧倾斜堆积。

第③层 灰褐色沙土,厚0~30厘米。土质略硬,含烧土块和炭粒,该层堆积不均,北壁下无堆积,自西北向东南侧倾斜堆积。

遗存关系如下:

遗址地层堆积简单,但成因复杂,除人类活动之外,水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因之一,本次发掘中最为明显的迹象是在TN1E4①层地势最低处,发现有成堆的陶片呈斜向或立向分布,陶片堆中夹杂大量沙石硬土,陶片磨圆度较高,且包含不同时期遗物,表明该处迹象为水流作用下堆积而成(图四)。

图四 水流形成陶片堆积

根据地层关系和包含物特征,山中埂遗址可以分为两组不同遗存,第一组遗存是除①层外的所有遗迹和地层,第二组遗存仅发现于第①层,未见遗迹。

二、第一组遗存

第一组遗存包括②层、③层、M1~M4、H1~H9、Y1、G1、Z1及其出土器物。陶器组合以矮圈足罐、豆、釜为主,陶质以泥质硬陶为主,泥质软陶、夹砂硬陶也占一定比例,纹饰以曲折纹、条纹为主,其余纹饰较少。石器种类比较单一,以镞、锛、环、玦、石料为主。

1.遗迹

M1 位于TN1E1西北部,开口①层下,打破生土,方向75°。长方形土坑竖穴,直壁,底面稍倾斜。填土为灰黄色沙土,含灰土块,土质略硬。长1.95、宽0.63、深0.18米(图五)。

图五 M1平、剖面图

M2 位于TN1E4中部,开口①层下,打破②层,方向166°。长方形土坑竖穴,直壁,底面稍倾斜。填土为黄褐色黏土,较疏松,含有少量炭粒。长2、宽0.7、深0.14米(图六)。

图六 M2平、剖面图

M3 位于TN1W1东北部,开口①层下,打破生土,方向105°。长方形土坑竖穴,直壁,底面稍倾斜。填土为灰褐色沙土,含灰土块,土质略硬。长1.77、宽0.6、深0.16米(图七)。

图七 M3平、剖面图

M4 位于TN1E1北部,开口①层下,打破生土,方向91°。长方形土坑竖穴,直壁,底面稍倾斜。东、南壁残损不存,填土为灰褐色沙土。北壁残长1.53、西壁残长0.27、深0.1米(图八)。

图八 M4平、剖面图

H1 位于TN1E1南部,开口①层下,打破②层,灰坑南侧部分位于探方外,未清理。开口平面近椭圆形,直壁,底略平,坑壁规整。填土为灰色,含少量粗砂土,土质略松。出土陶片、石器和大量烧土块,红烧土块可见明显的竹、木痕迹。灰坑残长径1.2、短径0.9、深0.3米(图九)。

图九 H1平、剖面图

红烧土块 标本1,不规则状,正面有2道竹、木类直条压痕,呈半圆状,背面抹平。压痕宽2.8、深约0.8厘米(图一〇,1)。标本2,不规则状,正面有数道浅压细痕,疑似竹木、藤条类枝杈,压痕宽度不一,背面抹平。压痕最宽处0.6、深0.2厘米(图一〇,2)。

图一〇 H1出土红烧土块

H4 位于TN1E3中部偏东,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及生土。平面呈椭圆形,坑壁微斜。底部西高东低。填土为黄褐色,土质较疏松,含少量细砂和烧土块,出土少量陶片和石器。长径2.5、短经1.9、深0.2~0.3米(图一一)。

图一一 H4平、剖面图

G1 分布于探方TN1W1、TN1E1、TN1E2之内,开口位于③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圆环形,沿山顶分布,斜壁,微圜底,壁、底基本规整。沟内堆积可分二层,上层为浅灰色土,土质略松,含炭粒和烧土块,出土有陶片和石器;下层仅在沟底部分区域可见,为灰褐色淤沙土,含沙量大,土质较松,无遗物出土。长26.2、宽0.8~2.4、深0.2~0.9米(图二)。

Y1 位于TN1W1北侧,开口位于③层下,打破生土。残损严重,仅存窑室和火道。窑室平面近圆形,窑壁略弧,向窑内倾斜,火道呈“Ω”型。窑底为台阶状,窑壁、火道处留有深青色烧结硬面。窑室长径1.72、短径1.56、残深0.13~0.45米,烧结硬面厚0.05~0.07米(图一二)。

图一二 Y1平、剖面图

Z1 位于TN1E3中部,开口②层下,打破③层及生土。由外廓和灶坑二部分构成,外廓平面近长方形,填土为灰褐色,含少量炭粒,长0.7、宽0.5米。灶坑位于外廓中部,为长方形,四壁及底部有青色烧结硬面,中间有隔挡将其分为前后二部分。长0.37、宽0.3、深0.2米(图一三)。

图一三 Z1平、剖面图

2.遗物

出土器物有陶器、玉石器。

(一)陶器

陶器包括罐、豆、釜、环、纺轮等。纹饰以条纹、曲折纹为主,叶脉纹、菱格纹、重圈凸点纹较少,部分器物口沿部有“井”、“川”字形及指甲纹状等刻划纹(图一四,1~10)。

图一四 陶片纹饰

罐 分为矮圈足罐、圜底罐、直口罐,此外还有一些罐仅见口沿,无法复原。除直口罐为夹砂陶外,其余皆为泥质陶。

矮圈足罐 依据腹部形态,分为二型。

A型 垂腹。标本G1:22,泥质灰色硬陶。口部残缺,圈足。器表近口沿处饰条纹,腹部饰曲折纹,腹部最大径处饰附加堆纹。残高9、底径7.6、腹径13.5厘米(图一五,2)。

B型 鼓腹。标本TN1E4② : 33,泥质灰色硬陶。口部残缺,圈足。器表饰复线菱格凸点纹,腹部最大径处饰附加堆纹。残高8.4、底径7.2、腹径11.8厘米(图一五,10;图一七)。

图一七 B型陶圈足罐(TN1E4②:33)

圜底罐 标本M3:2,泥质灰色硬陶。侈口,圆唇,溜肩,鼓腹,圜底略平。通体饰复线菱格纹。口径9、腹经10.2、高7.5厘米(图一六,3;图一八)。

图一八 陶圜底罐(M3:2)

直口罐 标本TN1E3③ : 10,夹砂灰色硬陶。近直口,尖唇,高领,圆肩。颈、腹部饰绳纹。残高16.8、口径20、腹径29.6厘米(图一五,6;图一九)。标本TN1E3③ : 11,夹砂灰色硬陶。近直口,圆唇,高领,溜肩,鼓腹。颈、腹部饰绳纹。残高13.6、口径12.8、腹径20厘米(图一五,7)。

图一九 直口陶罐(TN1E3③:10)

罐口沿 根据口部不同,分为三型。

A型 矮领,盘口,圆唇,口沿部有一道凸棱。标本TN1E4③:5,泥质灰色硬陶。肩部饰曲折纹。口径15.2、残高3.8厘米(图一五,4)。标本H1:6,泥质灰褐色硬陶。肩部和腹部饰曲折纹。口径17.8、残高9.7厘米(图一六,5)。

B型 高领,敞口,尖圆唇。标本TN1W1②:20,泥质灰色硬陶。颈部往下饰条纹。口径9.8、残高4.4厘米(图一五,12)。标本Z1:2,夹砂灰硬陶。肩部饰条纹。口径10.8、残高3.6厘米(图一五,13)。

C型 矮领,侈口,尖唇,沿外侧有一道凹槽。标本TN1E2②:26,泥质褐色硬陶。折腹,最大径位于腹部中间,底部残缺,器表近口沿处饰条纹,腹部饰曲折纹。口径15.3、最大腹径20、残高8.3厘米(图一五,9)。

釜 夹砂陶。根据腹部形态,分为二型。

A型 垂腹。标本M1:2,夹砂红色硬陶。敞口,尖唇内卷呈明显凸棱,垂腹。近口沿内侧有近圆形刻划符号,外壁肩部饰条纹,下腹部饰曲折纹。高7.4、口径11.2、腹径11.8厘米(图一六,2;图二〇)。标本H4:6,夹砂灰色硬陶。敞口,圆唇,束颈,垂腹,圜底。上腹饰条纹,下腹饰曲折纹。高8.8、口径12.8、腹径13厘米(图一六,1)。

图二〇 A型陶釜(M1:2)

B型 圆鼓腹。根据圜底形态,分为二式。

Ⅰ式 标本TN1E2③ : 2,夹砂灰色硬陶。侈口,尖圆唇,圆鼓腹,圜底,上腹部饰斜条纹,下腹部和底部饰曲折纹。口径10、最大腹径8、高8厘米(图一五,1;图二一)。

图二一 BⅠ式陶釜(TN1E2③:2)

Ⅱ式 标本M4:1,夹砂灰褐色硬陶。侈口,斜方唇,唇部饰三周凹弦纹,圆鼓腹,圜底略平,颈以下通体饰曲折纹。口径16、最大腹径18.8、高10.4厘米(图一六,4;图二二)。

图二二 BⅡ式陶釜(M4:1)

图一六 第一组遗存出土陶器

豆 粗柄。依豆盘和柄足形态,分为二型。

A型 豆盘近平底,柄足无孔。标本G1:19,泥质灰色硬陶。口部残缺,形态不明,柄足外撇,无孔。底径16.8、残高4.4厘米(图一五,5)。

图一五 第一组遗存出土陶器

图二七 陶盆(TN1E4①:3)

B型 豆盘近圜底,柄足有孔。标本M2:1,泥质灰色硬陶。敛口,圆唇,豆盘底部为圜底,柄部饰4个镂孔。口径20.8、足径16.4、通高9.7厘米(图一六,6;图二三)。标本M3:4,泥质黄色软陶。敛口,尖唇,豆盘底部为圜底,柄部饰5个镂孔。口径14.5、足径10.8、通高8.3厘米(图一六,7)。

图二三 B型陶豆(M2:1)

钵 标本TN1E5②:15,泥质灰色硬陶。敛口,鼓腹,矮圈足。腹部饰曲折纹,下腹部有一周菱格凸点纹。口径11.2、底径8.8、腹径14、高7.2厘米(图一五,11;图二四)。标本TN1W1②:19,泥质灰色硬陶。敛口,圆唇,微鼓腹,底部残缺。腹部饰条纹。口径12、残高5.3厘米(图一五,8)。

图二四 陶钵(TN1E5②:15)

筒形器 标本H1:8,夹砂灰色硬陶。一端宽,为喇叭形大敞口,一端窄,靠近口部处内收。器表饰条纹,敞口处为素面。口径2.6、底径11.6、高15.6厘米(图一六,8;图二五)。

图二五 陶筒形器(H1:8)

白陶环 标本TN1E5③ : 6,泥质白陶。环形,束腰。直径7、高5厘米(图一五,3;图二六)。

图二六 白陶环(TN1E5③:6)

纺轮 根据截面形状,分三型。

A型 截面呈长方形。标本TN1E4②:5,泥质黑陶。直径3.8、厚0.8~0.9厘米(图二九,17)。

图二九 第一组遗存出土陶、石器

B型 截面呈梯形。标本TN1E1②:8,泥质灰陶。上径2.3、底径3、厚1.1厘米(图二九,19)。

C型 截面近菱形。标本TN1E5②:10,泥质灰陶。最大径2.4、厚1.4厘米(图二九,20)。

(二)石器

石器包括锛、镞、璜、环、水晶玦、斧、刀、凿、砺石、石料等。

锛 依据形态特征,分为梯形锛、双肩锛二类。

梯形锛 标本M1:1,刃部宽度大于首部,仅刃部磨光,刃部残,单面弧刃。长9.8、宽3.6~6.2、厚2.3厘米(图二九,1)。标本TN2E5②:4,通体磨光,刃部微残,单面弧刃。残长5.6、刃宽3.6、厚1.3厘米(图二九,6)。

双肩锛 标本M3:6,弧首,双肩明显,弧刃。长4.2、刃宽3.8、厚1.1厘米(图二九,7)。

镞 根据镞身截面形状,分为二型。

A型 截面呈菱形,根据镞身和鋌部形态,可以分为三亚型。

Aa型 镞身细长,鋌部明显。标本TN1E2②:22,尖峰微残,铤部两侧呈内凹状,横截面为扁六边形。残长8.8、宽1.8厘米(图二九,11)。

Ab型 镞身扁宽,鋌部明显。标本TN1E5②:32,鋌部两侧呈内凹状。横截面为扁六边形,残长7.5、宽2.7厘米(图二九,12)。

Ac型 镞身细长,铤部与镞身无明显分界,呈凸脊笔直状。标本TN1E5②:27,长4.9、宽1.4厘米(图二九,13)。标本H1:1,长5.8、宽1.8厘米(图二九,14)。

B型 截面呈三角形。标本TN1E5②:28,器身铤部微残,近椭圆形。身长3.9、铤长1.6、三棱体边最宽处0.8厘米(图二九,15)。

环 依据截面形态,可分二型。

A型 矮身型,截面接近方形。标本TN1E2②:2,外壁直,内壁弧形。外径7.4、内径5.2、高0.8厘米(图二九,23)。

B型 扁平型,截面近横长方形。标本H1:4,外壁平直,内壁弧形。直径9、内径5.3、高0.5厘米(图二九,16)。

璜 标本TN2E5②:5,半环形,横截面为薄体长方形。两端磨平,各对穿一孔。长7、宽1.6、厚0.4厘米(图二九,22;图二八)。

图二八 石璜(TN2E5②:5)

水晶玦 标本TN2E5②:1,小型扁平圆形,缺口处壁较内部宽。一侧缺口规整,一侧已残。外壁平直,内壁双面钻,打磨光滑,横截面呈五边形。直径3.3、内径1厘米(图二九,21)。

斧 标本H1:3,双肩斧,肩部不对称,表面磨光,弧角平刃,柄部顶端残。残长8.3、刃宽8、厚2厘米(图二九,2)。标本H4:1,单肩斧,溜肩,器身粗糙,单面平刃,刃部使用痕迹明显。残长10.1、刃宽7、厚2.2厘米(图二九,3)。

刀 标本G1:4,平面呈扇形,单面弧刃,通体磨光。厚1.2、刃部长5.7厘米(图二九,8;图三〇)。

图三〇 石刀(G1:4)

凿 标本TN1E1②:6,窄长身形,器身较粗糙,局部磨光,刃部残。残长7.9、宽2.2、厚1.6厘米(图二九,10)。

穿孔石器 标本G1:3,残存上部,竖长方形,中间有一孔,顶部平,横截面呈梭形。残存状况推测原器为钺或铲。残长6、宽6.6、厚0.8~1.6厘米(图二九,9;图三一)。

图三一 穿孔石器(G1:3)

砺石 标本TN1E2②:23,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双面有磨砺凹面。长15.5、宽6~8、厚1~2厘米(图二九,5)。

钻芯 标本TN1E5②:25,两面大小不一,且不对称,双面对钻痕迹明显,柱面转动旋纹清晰。直径2~2.1、厚1.2厘米(图二九,18)。

石料 标本TN1E1②:7,近长方形,正面中间厚,两侧经二次打制较薄,背面近平。长11.4、厚1.6厘米(图二九,4)。

三、第二组遗存

第二组遗存只出土于表土层,不见遗迹。可复原器物以钵、罐为主,陶器皆为泥质硬陶,有褐色陶衣,纹饰有夔纹、菱格纹、菱格凸点纹、复线菱格纹等(图一四,11~16),由于出土器物较少,不做进一步的类型划分。

钵 标本TN1E4①:4,泥质硬陶,陶胎呈淡黄色,器表有褐色陶衣。侈口,方唇,斜弧腹,平底。口径12、底径5.9、高4.4厘米(图三三,2)。标本TN1E2①:2,泥质硬陶,陶胎呈淡黄色,器表有黄褐色陶衣。侈口,圆唇,斜弧腹,下腹斜直内收,平底。口径12.4、底径5.4、高4.6厘米(图三三,3)。

盆 标本TN1E4①:3,泥质硬陶,陶胎呈灰色,器表有褐色陶衣。尖唇、斜沿,口微敛,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平底。器表饰菱格纹。口径22.4、底径16.8、高6.6厘米(图三三,4)。

图三三 第二组遗存出土陶器

罐 标本TN1E5①:6,泥质硬陶,陶胎呈灰色,器表有褐色陶衣。敞口,圆唇,束颈。外沿处和下腹部饰菱格纹,上腹部饰菱格凸点纹,腹部饰复线菱格纹。口径18.2、腹径27、残高17.6厘米(图三三,1;图三二)。

图三二 陶罐(TN1E5①:6)

陶垫 标本TN1E5①:5,夹砂灰陶。略呈圆锥状,器身粗糙,素面。拍面呈圆形。高4.5、拍面直径4.4厘米(图三三,5)。

四、结语

山中埂遗址第一组遗存是本次发掘的重要发现,据地层关系及出土器物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H2、H5、H7、H8、H9、G1、Y1及③层出土器物为代表,陶器包括A型矮圈足罐、BⅠ式釜、A型豆、直口罐、白陶环为代表,石器包括锛、镞、璜为主,石刀、穿孔石器仅见该段。A型矮圈足罐、BⅠ式釜见于虎头埔遗址ⅣT0203第②层[1]。白陶环与石峡文化中段M59、江西定南大校场[2]出土的玉环有相似之处。绳纹陶在广东多地皆有发现,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为集中,与其相比不见同类型器,广东普宁虎头埔、宝山岽、江西定南历市镇[3]等周边遗址出土器物资料零散,难以有效对比,领口较高、绳纹直达领口的特征与曲江石峡一期文化、和平谢屋背[4]中的绳纹罐因素更为接近,与石峡文化晚段、石峡三期文化出土绳纹罐相比更具原始性。Y1形制在虎头埔、龟山遗址[5]中皆有发现。依据虎头埔、石峡遗址年代序列,初步判断该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第二段,以H3、H4、H6、Z1及②层出土遗物为代表,陶器包括B型矮圈足罐、A型釜、钵、B、C型口沿,石器除水晶玦、钻芯、B型镞不见于第一段外,其余无明显区别。A型釜见于龙川荷树排M1、龙门庙山M12[6]等遗址。圈足钵与龟山G1[7]出土器物相似。B型圈足罐中的复线菱格凸点纹在虎头埔、荷树排等同期遗存中多有发现。初步推测该段年代与虎头埔文化晚段[8]相近,略晚于本组第一段遗存,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范围。

第三段,以M1、M2、M3、M4、H1等遗迹出土遗物为代表,主要陶器包括矮圈足罐、A型罐口沿、A型釜、BⅡ式釜、B型豆、圜底罐和筒形器等,石器以锛、璜、镞为主,与第一、二段无明显区别。该段发现的矮圈足罐、A型罐、A型釜与第一、二段具有明显的延续性,BⅡ式釜与BⅠ式相比腹部最大径上移,口沿形态与和平枫树墩第二组、三水银州第二组、南海鱿鱼岗第二期出土器物形态更为接近[9]。圜底罐见于龙川荷树排②a层。B型豆与龙川荷树排②b层、石峡遗址第三期文化早段、珠海宝镜湾②层[10]相似,敛口形态相近的还有三水银州第二期、南海鱿鱼岗第二期、佛山河宕二期[11]等遗存。初步判断年代范围为新石器晚期至夏时期。

第二组遗存从出土的夔纹陶纹饰与博罗横岭山第四期相同[12],钵、盆与五华屋背岭、仰天狮山晚期遗存相似[13],年代初步判断为春秋时期。由于未见完整的地层关系,不再做具体讨论。

根据地层和出土器物特征来看,山中埂第一组遗存以几何印纹陶圈足罐为代表,属于粤东虎头埔文化范围内,除此之外还兼具粤北、赣南及珠三角等地考古学文化因素。从遗址性质看,山中埂第一组遗存是一处小型山岗类聚落遗址,第一、二段以灰坑、窑址、沟、灶为主要遗迹,第三段以墓葬为主要遗迹,说明遗址功能在发生明显变化。

山中埂遗址丰富和完善了粤东北地区考古文化谱系,为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有助于深入分析粤东、粤北赣南、珠三角等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研究,对认识岭南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领队:刘锁强

发掘人员:齐雪芳 叶 龙 黄 跃 黄晓瑞 唐博豪 刘锁强

修复拓片:柯传伦

绘 图:齐雪芳 钟振远

照 相:叶 龙

执 笔:唐博豪

[1]a.揭阳考古队,揭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揭阳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b.魏峻.粤东闽南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谱系[C]//考古学研究(九).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峡遗址1973-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b.任章汉,廖振州,廖根深.定南大教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江西文物,1989(3).

[3]a.同[2]a.b.赣州博物馆.定南县历市镇新发现的西周遗址[J].江西历史文物,1980(2).

[4]同[1]a.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和平谢屋背遗址发掘简报[J].文博学刊,2018(4).

[5]a.同[1]a.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普宁市博物馆.广东普宁龟山先秦遗址2009年的发掘[J].文物,2012(2).

[6]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川荷树排遗址发掘简报[C]//华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龙门县庙山遗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5(6).

[7]同[5]b.

[8]同[1]a.

[9]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广东和平枫树墩遗址2016年度发掘简报[J].文博学刊,2018(4).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三水市博物馆.广东三水市银洲贝丘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9).c.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南海市鱿鱼岗贝丘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7(6).

[10]a.同[6]a.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宝镜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a.同[9]b.b.同[9]c.c.广东省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佛山河宕遗址[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6.

[1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3]a.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五华县华城屋背岭遗址与龙颈坑窑址[J].考古,1996(7).b.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五华县仰天师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7).

猜你喜欢

泥质遗存B型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验 血
陶刻技法简析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潜伏》等48则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