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
2021-06-29赵俊霞
赵俊霞
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战。为确保脱贫不返贫、巩固脱贫成效,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现代化。因此,文章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阐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
一、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仍然是短板。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因为缺少区位优势,错失了改革开放前期乡村工业化的机遇期;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的聚集地,农业变成以老人为主的农业。
(一)农村现状
从乡村长远发展的角度以及当前国家对乡村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单纯依靠村民委员会是否能够带领农民走向富裕,是否能够代表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是值得商榷的。取消农业税之后,村委会的主要职责为落实上级的各种惠农资金和政策。村委会一方面要执行和落实上级组织的各种政策,另一方面又要代表村庄共同体的利益。从实际情况来看,村委会成了行政机构的末端,农户之间基本各管各,很难形成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资源集聚,至于经济发展之上的乡土文明、民规民俗、乡村新貌及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基础上很难形成代表村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共同体。
(二)分散的农户
当前,中西部农村存在3种异质性的农户:一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举家进城的农户;二是农户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老年人留守的农户,即老人农业;三是全家留村的农户。其中占比较大的是第二种,即“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农户,一旦这些农户进城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能够负担一家人在城市里的消费,就会举家迁入城市,在城市里安居乐业。那么,留守在乡村里的农户,从土地中获得收入就成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分散的农户而言,当前农村土地分散、地块零碎,灌溉、耕作等都不便利,靠分散的农户很难集中资源,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农业生产。按照当前村庄的情况发展,“脱贫攻坚战”胜利完成之后的乡村振兴更是一场硬仗。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前提是乡村振兴,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以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当前农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挑战和考验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各种制度逐渐空转空置,尤其是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基层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渐渐淡化、弱化。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各种资源、要素开始下沉到基层,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开创“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就要面对新时代农村工作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第一,农村产业“生态化”考验。“三产”融合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三产”融合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土地、宅基地、矿藏、森林等要素化,资本、金融等下乡,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促进农业产业化。但是农村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有其自身的特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同的农村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先天的禀赋条件,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要素,遵循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凝聚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合力,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
第二,农村人口“空巢化”考验。随着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尤其是中西部乡村)人口的净流出不断增加,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逐渐增 多。而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要有人,没有人,谁来振兴?这是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现实难题。
第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考验。从国家治理背景下考察乡村治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既要打破乡镇村治这种板块式治理,又要跳出国家建制下的“一刀切”。从当前农村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公共服务,还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等,农村基层党组织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社会就像孙中山所说的,是一盘散沙,传统的治理是乡绅治理,国家政权只到乡一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组织向农村地区延伸。之后的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使党的组织触摸到了农村社會的神经末梢,使广大农村地区在政治上统一起来。只有依靠强有力的党组织,才能确保乡村振兴。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并付诸实践。
(一)明确功能定位,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民意基础;二要坚持以发展为首要任务,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职责,把发展绩效计入干部考核标准。
(二)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首先,要努力改变当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要将致富带头人、科技能人等作为培养重点,加强对毕业愿意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并创造条件让其有施展抱负的空间;要采取“派、调、引、选、培”等方法,多层面、多渠道开阔选人、用人的视野。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现实针对性的培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分类培训。
(三)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使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发展战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实行以农支工、城乡一体化战略,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加以落实的主要成效。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国家给予支持外,还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让其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性需求和原动力。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打破行政村的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管理体系,建立新型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做到讲实际、为实用、求实效、办实事。
(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激励机制
有激励才有动力,要把单个党员的利益与整个村级组织联系起来,不仅要有物质激励,还要有精神荣誉。组织上要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以及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保障党员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维持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根本办法就是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徐勇.关系中的国家(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杨光斌.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政治学研究,2019(5):2-14+126.
[4]郝亚光,徐勇.让自治落地:厘清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J].探索与争鸣,2015(9):52-56.
(作者单位 中共大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