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021-06-29胡玉萍倪初源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氧出院血压

胡玉萍,倪初源

(黄山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安徽 黄山 245000)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病残和病死原因,其中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其救治关键是在脑组织因缺血发生永久性损伤前尽快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降低继发性脑损害,时间窗内尽早进行溶栓或机械取栓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临床结局[2]。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机械取栓是大血管闭塞型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已被国内外指南作为Ia级推荐[3-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4月~2020年3月实施急诊取栓治疗的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5~90岁,平均(67.53±14.60)岁。住院时间1~81 d,平均(15.66±14.64)d。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突发偏身感觉运动障碍、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双侧眼球向病侧凝视、意识障碍、头晕呕吐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心房颤动13例,糖尿病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2~30 h(<6 h 29例,6~24 h 1例,>24 h 2例),平均(5.41±6.46)h。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30分,平均(16.22±6.17)分。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19~209 min,平均(67.68±42.20)min。患者急诊入院时予以绿色通道模式下多科协作,完善各项检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多模态影像学评估。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23例,颈内动脉3例,颈总动脉2例,基底动脉4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麻醉方式选择局麻+镇静。行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血管及评估侧支血管代偿情况。如责任血管闭塞并符合手术指征,行机械取栓治疗。取栓后即刻复查造影,观察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及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评估,达到并维持TICI分级2b或3级,结束手术。

1.2.2 护理配合

1.2.2.1 术前准备 备齐各项手术物品、急救药品、仪器设备等,协助患者过床,取仰卧位,头部U型枕固定,双上肢自然放置身体两侧,并放档板,心电血氧监测,氧气吸入,遵医嘱予以布托啡诺1 mg肌注镇静,必要时约束。清醒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告知术中配合要点。

1.2.2.2 术中配合 术中快速准确传递物品、耗材,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异常指标,积极对症处置。本组患者中1例有病态窦房结病史,术中心率降低至30次/分钟,予以阿托品静推、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心率维持在60~70次/分钟。4例房颤病史者术中心率快予以西地兰处理后改善。1例出现哮喘样发作,予以甲强龙40 mg静推后症状缓解。6例高血压患者予以乌拉地尔调控。

1.2.2.3 术后护理 ①神经功能及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言语及肢体活动状况,发现可疑神经系统损害进一步进展等立即报告医师,必要时急诊头颅CT,以便及时发现出血转化、再灌注综合征等。血压的管理和调控十分重要,应维持血压在110~140 mmHg。②穿刺部位护理。拔鞘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迷走神经反射,应备好急救药品。拔鞘后股动脉穿刺处按压非常重要,在技巧上突出体现为“点”和“力”原则[6],压迫止血后穿刺点局部覆盖6~8层无菌纱布,两条弹力绷带十字交叉包扎,上方以1.5 kg盐袋压迫8 h,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③并发症护理。a.穿刺部位并发症,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淤血临床最为多见,与频繁穿刺、按压不充分、过早活动、砂袋挪位有关;皮肤淤斑与应用抗凝药物、术中肝素化、术后绷带加压不牢有关[7]。护士应加强巡视,注意穿刺处敷料,足背动脉搏动,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沙袋有无挪位等,保持穿刺侧肢体处于伸直位,禁止屈膝屈髋。本组患者中无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b.再灌注综合征,病人可表现为突发烦躁、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血压骤升等。对于闭塞位置在大脑中动脉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者,要特别警惕发生高灌注性出血,严格控制血压是关键。血管开通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应低于基础血压20~30 mmHg,但不应低于90/60mmHg[8]。本组1例患者并发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拒绝行去骨瓣减压,自动出院。1例出现脑室少量出血,对症处理后好转。c.脑血管痉挛,一般血管痉挛多发生于介入操作的血管或其远端分支,在导管及导丝输注过程中,血管受机械刺激容易诱发血管痉挛。故术中操作应轻柔,避免使用直径过大的脑保护装置,尽量缩短球囊扩张时间,备好尼莫地平、罂粟碱等药品。本组1例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予以尼莫地平2 mL经导引导管缓慢注入,回撤导引导管后痉挛解除。d.造影剂外渗,头颅CT影像学上显示为高密度阴影,但需与脑出血鉴别。严重者可致中线偏移脑疝形成。预防主要为取栓装置的选择、根据血管依从性选择合适的支架、注重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等。本组有6例发生造影剂外渗,其中4例出现脑疝(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另2例少许造影剂渗出未见出血,病情稳定。④康复护理。郑春茹等[9]研究认为,接受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患者,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降低,运动功能提高,且有利于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对于吞咽障碍患者应注意进食进水安全,避免呛咳、误吸而致吸入性肺炎。此外,AIS患者入院时病情急危重,术后各项基础护理应严格落实到位,如皮肤、管道、气道管理等,气道管理尤为重要。目前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指南推荐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保持血氧饱和度>94%[10]。

1.3 观察指标 术中采用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TICI 2b、3级视为血管成功再通,其余为未通或再通不佳。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术后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84.4%(27/32)实现成功再通(TICI 2b、3级),15.6%(5/32)未能有效再通(2例TICI 2a级,3例术中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结束手术)。术后即刻或24 h后头颅CT复查显示,并发大面积脑梗死1例,颅内出血1例,造影剂外渗6例。

2.2 临床预后及随访状况 术后90 d电话随访,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死亡,其余26例中61.5%(16/26)达到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0分6例,1分8例,2分2例。出院时患者NIHSS评分较术前降低,而ADL评分较术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术前、出院时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

3 讨论

机械取栓是直接将堵塞血管的栓子取出,快速地恢复闭塞血管,打开血流再灌注,尽快缩短脑组织缺血时间。术前术中快速准备衔接,同时术后的护理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提高患者愈后的重要环节。本组32例机械取栓治疗患者,通过优质化护理,血管再通率达84.4%,与方芸等研究结果接近[11],NIHSS评分出院时降低,而ADL评分出院时上升,存活的患者中61.5%达到良好预后。

本研究中,院前即将患者信息、检查化验结果发送至本地区卒中救治微信群,到达院内后在绿色通道模式下救治,多科协作,尽可能缩短发病到就诊时间、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术中患者因原有基础病或应激等,生命体征不稳定,通过护理上严密的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促使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报告医生,迅速予以相应处理,有效缓解症状,挽救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AIS患者存在个体化差异,高效的绿色通道及合理的管理体系、院内急救流程优化以及快速的术前准备,术中紧密配合、生命体征的监测、呼吸道管理等,术后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与管理、神经功能监测、并发症的观察及紧急处置、针对性康复护理策略,对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血氧出院血压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快速出院回家对于符合医保出院条件的全膝置换术后患者是安全的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血氧水平依赖MRI评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伤的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