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震网络舆情趋势分析

2021-06-29闫晓美樊依玲张馨怡杨顺达兰思萱

山西地震 2021年2期
关键词:盐湖区防震舆情

闫晓美,樊依玲,罗 勇,王 宁,张馨怡,杨顺达,兰思萱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0 引言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近年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地震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文章以涉震网络舆情事件为切入点,分析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涉震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形成过程,提出可行性实施建议,为下一步的舆情监管工作提供指导。

1 涉震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及趋势分析

1.1 管理现状

在我国涉震网络舆情发展初期,有关部门对涉震网络舆情的管控还处于摸索阶段,并不了解涉震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有关部门面对出现的涉震网络舆情事件高度重视,逐步形成舆情监控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民众从过去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制造者、传播者,涉震舆情的生成机制得以改变。因此,面对涉震舆情,各个部门开始积极应对,通过开设政务微博、微信等,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及时公开信息,避免网络谣传扩散[1-2]。

1.2 趋势分析

以2019年为例,通过使用网络软件监测全年涉震网络舆情数据的走势,可以看出,1—6月趋于平稳,每月的涉震网络舆情数据约在1 000 00条左右。7月份出现舆情小高峰,8月份回落,其他月份均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见图1)。

将涉震舆情信息数据按照其倾向性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信息。通过对造成影响的舆情信息数量进行统计并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正面信息较少,基本保持在4 000条以下(见图2)。

图2 全年涉震舆情数据正面倾向性走势图Fig.2 Positive trend chart of annual earthquake related public opinion data

负面舆情信息的数量呈现出波浪形走势,在7月份出现小高峰。经核查,主要是由于7月份正处于“7·28”防震减灾宣传周,公众对唐山大地震的纪念活动关注度较高,各地宣传活动较多,持续时间长,用户活跃度相对较高。因此,涉震舆情出现突然升高的情况,符合舆情发展的一般规律(见第49页图3)。

图3 全年涉震舆情数据负面倾向性走势图Fig.3 Negative tendency trend chart of annual earthquake related public opinion data

2 涉震网络舆情数据信息的来源分析

2.1 信息来源分析

从涉震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媒体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发布舆情信息最多的媒体为微博平台,占全部媒体量的77.03%,占比最高;其次是微信、网媒、论坛和APP(见图4)。作为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微博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递、扩散作用,是关键的涉震舆情传播平台。因此,在舆情爆发的初期等关键时段,抓住微博这个主要阵营,就能拥有主动权,纠正舆论导向,发挥正能量,全面进行正面、积极的宣传。

图4 涉震网络舆情信息来源的媒体分析饼状图Fig.4 Media analysis pie chart of earthquake relat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sources

2.2 信息传播的主导媒体分析

研究找出最活跃的媒体,发现其在舆情传播中占主导地位(见图5)。舆情爆发期,一是要求宣传职能部门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发现这种具有或可能引导负面效应的舆情时,及时运用“黄金4小时法则”,抢占舆论引导先机,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二是主动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系,转发和扩散相应的正面信息或者辟谣信息,将会对舆论的正面导向起到积极的作用。图5是对全年活跃度较高媒体的统计结果。

图5 涉震舆情信息发布的活跃媒体月平均值Fig.5 Monthly average value of active media for earthquake related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release

3 涉震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规律

涉震舆情不仅仅是地震事件,还包括由地震事件引发的各种谣言。通常,地震谣言又分为地震事件谣言、地震工作谣言、地震部门谣言等类型。涉震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分3个阶段:舆论形成及传播阶段、舆论爆发阶段和舆论消退阶段,即:发酵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以山西2次舆情案例为例,说明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1) 2019年7月24日21时12分山西运城市盐湖区2.5级地震。

在舆情发展趋势中,此次事件从7月24日开始发酵,舆论信息最多也出现在当日,共产生301条。其中,微博平台最突出,最高达到236条的传播量,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体。25日—26日逐渐回落,进入舆情消退期(见图6)。

图6 运城市盐湖区2.5级地震舆情信息走势图Fig.6 Trend chart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in Yanhu District of Yuncheng City after MS2.5 earthquake

(2) 2019年8月23日16时08分山西大同市灵丘县3.2级地震。

在舆情发展趋势中,该事件舆论信息最多出现在8月24日,当日共产生1 519条舆情信息,其中微博平台最突出,最高达到766条的传播量,随后逐渐减少(见第53页图7)。

从上述山西省涉震舆情实例可以看出,在地震爆发后,舆情开始蔓延,一般在2天内到达爆发期,第三天后热度开始回落并进入消退期。

以上2次舆情事件的走势图在消退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是山西运城市盐湖区2.5级地震发生

在2019年7月24日,正处于“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前期。此时,全国各地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已全面展开,通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增强了公众的防震避险意识,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因此,运城市盐湖区地震舆情很快进入了衰减期。

图7 大同市灵丘县3.2级地震舆情信息走势图Fig.7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trend chart of Lingqiu County, Datong City after MS3.2 earthquake

以上2次地震的舆情信息走势均符合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掌握其形成、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借鉴网络舆情应对的具体措施及方法,结合涉震舆情的特点,应用到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中,实现快速妥善处置涉震舆情事件,不断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升地震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

4 结语

面对突发的涉震舆情事件,要建立高效快捷、透明公开的信息传递机制,在舆情事件开始的发酵期,积极抓住主动权,及时发布官方辟谣公告,满足公众在涉震舆情事件中的相关信息需求;同时,在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或地震避险自救技能,减少公众恐慌,正确引导舆情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引起后续大规模大范围的舆情爆发。大数据时代,还需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实时的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合作,联合应对涉震舆情突发事件。要适度向社会主体开放大数据信息,做到透明公开,鼓励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做好涉震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

猜你喜欢

盐湖区防震舆情
防震演练
盐湖区人大常委会 视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力行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