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

2021-06-29王雪慧殷昭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洋思想经济

王雪慧,殷昭鲁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海洋是资源丰富而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因而中国想真正的提振本国经济,就必须重视对海洋的开放与利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基于此,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从新时期开放型、开发型以及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到新时代以海洋强国为指向的海洋经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顶层设计,也清晰地彰显了在经略海洋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性、内外联动性等战略思维。

本文所论述的海洋经济概念是在参照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海洋经济的定义,并结合1999年和2006年国家海洋局制定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及《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海洋经济的界定与分类后得出的广义概念,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部分”[2]。而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则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关于海洋经济的学说与经济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对各类海洋经济活动的条件、动机、模式、规律的总结与认识、对各种海洋经济现象与海洋经济问题的分析与阐释以及对不同海洋经济政策的论证与制定。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讨与研究[3-5]。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

(一)由陆向海:开放型海洋经济思想的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6]78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这一现实判断与对外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以沿海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海洋经济思想。

1.开放海洋,积极扩大海上贸易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海上封锁、贸易禁运,我国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中,经济上的外向型发展受到极大制约。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基于此,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6]266。而根据我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与地理位置,要连接五大洋走向世界,发展对外贸易,那么运量大、耗能少、运费低的海上运输是最优选择。

国际层面,此一时期的突破性进展就是中日、中美建立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关系。1974年1月,中日签署《中日贸易协定》。同年11月,两国又签订《中日海运协定》,中日海上贸易趋于正常化。不过因多种因素制约,直到1978年8月两国才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此后,中日各领域交流日趋深入,两国海上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1978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之年,那么1979年则是中美关系史上意义十分重要的一年。1979年1月1日,中美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28日,邓小平跨越太平洋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开启了中美两国合作发展的序幕。访问期间,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针对贸易关系、海运问题进行了深入谈话。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的签订都被纳入此次访问的规划日程。1979年3月2日,中美政府草签了解冻资产的协议。协议签署后,中美恢复了中断30年的海上航线。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互享最惠国待遇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正式建立正常的经贸关系。1980年9月17日,中美两国为进一步推动海上贸易合作又签订《中美海运协定》。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是以对外开放的思想推动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通过陆续与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恢复海上贸易关系,进行海洋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既开拓了世界市场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先进海洋科学技术。

国内层面,随着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了服务对外贸易、适应对外经济发展需要,海洋经济在国内的发展重心则聚焦于“加快主要沿海港口的建设”[7],提高港口吞吐量。一方面要通过对天津、青岛、上海等重点老港进行技术改造与港区扩建,带动老港区的深水化、专业化、复合化、系统化。据统计,“1981至1985年沿海主要港口通过技术改造与港区扩建,新增吞吐能力2800万吨”[8];另一方面,随着海上集装箱运输逐渐起步,港口建设的重点从基础设施逐渐转移到布局集装箱码头。受此影响,1978年我国开辟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981年12月天津新港建成第一个集装箱专业化码头。1993年上海港与香港和记黄埔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此后,我国基本形成以天津、上海为主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中心。通过这些举措,在“七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较之前都有了明显增长(详见图1)。

图1 1980—199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变化情况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资料。

2.沿海开放,顾全“两个大局”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也是对我国当时区域发展路径的具体概括。“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6]27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东部沿海的依次开放是对我国传统封闭海洋观的突破与更新,我国战略发展重心也开始由中西部的陆域经济向东部的海洋经济转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对海洋产业的投入也连年增加。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稳中有升,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因素(如图2所示)。

图2 1986—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二)求利于海:开发型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对于海洋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利用海洋进行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海洋作为生产要素的内在价值性不断凸显,不再仅仅是我国“通舟楫之便”,进行海上贸易的交通要道,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问题。因此,面对新的国情,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成为海洋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这些新挑战,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发海洋”“开发蓝色国土”“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多项指示,直接从战略高度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做出全面部署,并初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也开始由开放型向开发型转变。

为全面推进我国海洋开发事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中国跨世纪海洋资源全方位开发战略,并通过制定“沿海地区、近海海域、远海公土一体开发,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海洋旅游、海洋盐业多业并举的战略,进一步加大了海洋资源全方位开发利用的力度”[9];同时为了确保我国海洋开发事业能够合理有序进行,有关部门在进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后,按照海洋功能标准对各海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划分,为我国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海洋开发事业的宏观规划指导,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提高海洋开发综合效益,推行科技兴海,推进开发和保护同步发展”[10];1996年,国家海洋局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是“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期我国海洋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它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作为主要领域,通过“全面分析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我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遵循的战略原则”[10];2003年5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11]。

随着海洋开发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全面的海洋开发体系。2003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十五”期末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7 202亿元 ,比“十五”期初增长一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0%,比“十五”期初高出了0.6个百分点[12]。

(三)和谐用海: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的推进

在全球性开发利用海洋浪潮席卷下,21世纪初期我国海洋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停滞不前到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的阶段性转变。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8 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13]。但随着海洋开发范围和强度的不断扩大,在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之下造成的海洋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挑战。面对蓝色经济崛起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下重新审视海洋问题,形成了以人海和谐、和谐海洋为重要内涵的海洋经济思想。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包含两层深刻内涵:一方面,人海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类追求人海和谐的过程必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海洋与尊重客观规律性利用海洋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另一方面,和谐海洋则是和平外交政策在海洋领域的归纳概括。随着各涉海国家海洋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以争夺海洋权益为核心的世界性海洋争端日趋激烈,对我国海洋发展造成了一定干扰。基于此,在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庆典活动中,胡锦涛提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14]。和谐海洋理念成为我国应对国际海洋争端的基本态度。这一理念既显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又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在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引领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而在2011—201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15],增速虽有所下降,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开始好转并出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这一期间,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建立24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出台《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十多部规定性文件,并在重点海域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制度、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由此,我国海洋经济进入了由追求高速增长向和谐稳健转型的深度调整期;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和谐海洋理念也是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十二五”期间,世界海洋形势复杂严峻,和谐海洋思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海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在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海洋强国”目标更是首次被纳入国家大战略之中。

二、 新时代以海洋强国为指向的海洋经济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海洋经济思想,统筹国内外海洋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航运强国”“陆海统筹”“依海富国”“科技兴海”“智慧海洋”“绿色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思想,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基本框架

(一)由“沿海开放”到“一带一路”“航运强国”“陆海统筹”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把握对外开放战略内涵的基础上赋予“开放”以新的时代要义,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16],具有了宽领域、广泛性、均衡性、多元化的崭新特点。

1.“一带一路”开创海洋合作新模式

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各民族、各国家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信赖中形成普遍、完备的生产方式,历史也真正转向“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普遍交往使世界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维度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国化,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开放型海洋经济思想的深化与扩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对外开放与经略海洋相联系,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通融、民心相通,推动生产要素依托海洋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开创了合作模式多样、涉及产业多元、覆盖范围广泛的国际海洋经济合作新范式。至2019年11月,我国相继建立十八个自贸区和一个自贸港,并与47个沿线国家签署了38个海运协定。其中,“以‘丝路海运’命名的有50条航线,开行1 024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6.12万标箱,同比增长超过10%。‘丝路海运’的规模和国际海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国内港口与沿线国家港口之间的贸易往来”[17]。另外,不仅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各级政府、境内外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主体也设立了多种专项投资基金。至2017年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性投资基金有20只,地方性丝路基金有52只,这其中专门涉海的专项基金就有4只[18]。

2.“航运强国”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19]港口作为航运的载体打通了我国对外交往的海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加快主要沿海港口的建设”的具体海洋经济政策以及在沿海地区实际工作经验,在考察宁波舟山港、广西铁山港、上海洋山港、天津港等多个港口过程中,创造性提出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推进港口一体化、现代化、枢纽化发展”“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等一系列新部署,推动我国沿海港口的创新发展。2018年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22 392万吨,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达到6 150个,这其中万吨级泊位数就有2 019个[20];此外,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下也实现了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2019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载重吨重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3%、51.8%、42.8%,持续保持国际领先[21]。同时在总书记的指示下,为保证我国航运业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或订正了《港口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航运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智能海运发展指导意见》等多份指导性文件,并在自贸区推出了多项航运开放政策。

3.“陆海统筹”促进全方位发展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很多人对海洋与陆域、东部与西部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我国陆域经济历史悠久,人们陆地意识比较强,陆域经济凭借丰富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优势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而海洋经济近几年才兴起,科技含量较高,因此很多人片面将海洋作为陆域经济的附属品抑或是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存放地。另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开放基于沿海地区,面向海洋”[22],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区位优势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加工贸易优惠早期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导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区域发展不平衡。“陆海统筹”要求我们破除原有思想观点和发展模式,以东西部协调发展为旨向,从系统论角度充分认识陆域与海洋的联系,“走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23]234。

随着我国陆域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陆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海洋中丰富的资源是陆域经济发展缺少并急需的。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刚刚起步,陆域产业丰富的资金、技术、经验优势又可以提高海洋开发能力。因此,两者间统筹发展,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从中形成的海洋附属产业还可以转移到内陆,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向内陆倾斜。因此“陆海统筹”中的陆域经济不应局限于沿海地带的陆域,还应包括向内陆延伸的更为广阔的中西部陆域资源。近年来我国通过对东西部陆海资源进行统一评价与规划,逐渐形成以东西部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为导向、产业路径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生产要素由海洋向陆域流动的新发展趋势,通过“加强陆域和海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23]236,以促进东西互济、海陆双向的全方位发展。

(二)由“开发海洋”到“依海富国”“科技兴海”“智慧海洋”

“九五”“十五”期间,随着海洋上升至战略高度,我国也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发型海洋经济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24]。

1.依海富国,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在习近平总书记“搞好总体规划”指示下,各涉海部门联合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规划了科学具体的发展路径。2016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海洋计量“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以科技为引导的海洋发展规划。

2.科技兴海,推进智慧海洋建设

海洋科技与海洋开发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始终。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下,我国海洋发展实现了关键性技术由政府主导与有前景的产业由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研发,主导建立了青岛蓝色硅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了14个以科技为导向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并在多个沿海城市建设了一批国家海洋生物产业服务平台和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另一方面,政府引导社会企业与涉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有产业前景的海洋科技领域,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的相互交融与转化。随着科技对海洋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在海水淡化、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海洋信息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发展海洋科技,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推进‘智慧海洋’建设”[25]。“智慧海洋”实现了海洋产业与信息化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洋智能养殖、船舶智能导航、海上智能开采等多个领域实现智能突破。

(三)由“人海和谐”“和谐海洋”到“绿色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

面对21世纪以来日益尖锐的人海关系,“十二五”期间在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指导下我国就开始注重协调人海关系。但由于近年来海洋受到陆域与海域的双重污染,至“十三五”时期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随着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到突出位置,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初步目标以及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

1.绿色海洋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绿色海洋”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发展海洋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26]。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围填海造地数量,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另外,自然资源部等多个部门出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年—2020年)》《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沿海各省也相继发布了有关海上粮仓、海洋牧场、海洋主体功能区等海洋绿色发展规划。这些海洋发展政策措施强化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彻底转变了传统粗放的用海方式。2018年我国海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其中,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4.6%,较2017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27]。另一方面“绿色海洋”的实现还需要增强人们爱海护海的责任意识,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有着丰富的思想要义,既包含着建设人海和谐共同体这一根本目标,同时也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建和谐海洋的美好愿景。

2.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增进海洋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和谐海洋”的海洋发展思想,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创造性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明确表明我国在处理国际海洋利益争端时始终秉持着平等协商的基本立场,提倡世界海上武装力量以共同体这一形式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共同保障海洋领域的和平与安全;同时这一理念又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深化。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在海洋国际贸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上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才能增进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海洋福祉。

在以统筹陆海,建设海洋强国为指向的海洋经济思想指导下,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9 415亿元,十年间翻了一番(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此外,我国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35.8%和60.0%,连续7年保持“三、二、一”的产业分布态势,海洋经济结构初步实现由渔业主导到工业主导最终转向服务业主导的三级跨越。其中,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0.6%、18.0%和13.2%,海洋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6 360亿元、26 570亿元和36 48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28]。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演进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海洋思想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海洋问题上的因时而定,因势而为。同时对这些阶段性思想及其特征的梳理和分析也能够帮助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历史演进中的内在逻辑做进一步的透视。

(一)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阶段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阶段性特征来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具体国情的变化,我们党的海洋经济思想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29],“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6]129。受此影响在这个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 “粗放式”的并着重强调在经济“量”上的迅速扩大;在全面改革开放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在发展进程中对资源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加之我国生产和利用资源的方式仍然粗放,其中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受科技水平制约对资源利用效率却较低,资源供需矛盾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则更加关注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以拓展对海洋的深度研究探索;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期人民生活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在这一阶段我国所达到的总体小康主要侧重于物质文明实现的小康,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缺乏关注。因此,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生态建设相对滞后所引发的一系列人海矛盾问题,在这一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初步开始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和谐成为当时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时代,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过程中,由于“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30],要实现“全面小康”这一阶段性目标,具体到海洋经济实践中,就是要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指向,协调海洋各领域全面和谐发展,统筹兼顾海洋发展的“质”与“量”。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强国”。

与此同时,虽然在每个阶段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但党的几代领导人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秉持着以和平与发展为前提、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海洋强国为目标的共同思想内核,其中蕴含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和处理海洋问题时是一个一以贯之并不断发展的系统性思想体系。因此,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过程是阶段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海洋观。毛泽东的海洋观侧重于海洋军事角度,坚决捍卫国家海权,强调向海图强和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些都为我国后续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海上环境。而开发型海洋经济思想是在坚持开放型海洋经济政策基础上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进行的深度拓展;和谐型海洋经济思想则是继承发展开放型海洋经济政策与开发型海洋经济思想的过程中对生态建设领域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新时代海洋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其中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开展海洋合作、建设航运强国、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政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前几代领导人海洋思想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演进过程具有鲜明的继承性特征。

但“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31]。中国共产党对于海洋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我们党百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始终坚持创新是其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的关键因素,是其吸引民众、凝聚人心、团结社会的成功经验”[32]。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上不断遇到新情形、新领域、新矛盾、新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出现了许多彰显时代因子的新理念、新概念,实现了海洋经济思想时效性与创新性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将海洋经济与对外开放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新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开拓性地提出“一带一路”“陆海统筹”“智慧海洋”“海洋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发展思路。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主张的海洋经济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体现了继承性,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海洋发展实践进行创新与发展,使之与时俱进,又具有创新性特质。

(三)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外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33]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多次论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6]117,我国沿海开放的大门由此打开。进入21世纪后,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海洋经济间的合作与竞争,这也标志我国沿海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33],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也是与世界发展潮流紧密结合的过程,海洋领域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也会不断加深。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沿海开放”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并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提出“中国方案”[34]等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增进世界人民海洋福祉的海洋经济思想,都体现着鲜明的外向性特征。

而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着眼于民族性,“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35]。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和理性思维为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又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思想作为重要思想内源从中汲取营养,例如基于我国古代大同思想提出的“和谐海洋”以及基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海洋经济发展思想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所进行的创新性发展,既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又赋予传统思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外向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四)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演进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很多思想都是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与思想。例如,基于马克思在资本周转理论中提出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会影响到固定资本无形磨损风险的大小,因此必须要重视固定资产的更新的论断,中国共产党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形成了“加快沿海港口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等策略;而“沿海开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地域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个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任何离开客观实际,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存在状态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我国海洋经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政策,“国家对海洋的开发探索以及对海洋制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36]。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上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凸显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结 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轨迹看,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成熟的过程。而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新时代海洋经济思想,更为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

猜你喜欢

海洋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