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灸联合普通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1-06-29谢碧玉曾密李玮儒陈莹
谢碧玉,曾密,李玮儒,陈莹
(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0 引言
中医所说的面瘫西医称之为面神经炎,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周围性面肌瘫痪,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口眼歪斜,鼓气漏气、抬眉无力、闭眼露睛[1]。西医常综合使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该疾病。此病具有自限性,早期规范应用药物、针刺等治疗可以有效加快面神经的恢复,若延治误治,病程日久则易导致面部瘫痪肌痉挛、面肌跳动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风寒型面瘫治疗多配合常规灸法,如热敏灸、艾箱灸、隔物灸等,有一定疗效,得到患者的接受,但其操作较繁琐,艾灸烟雾大、热力较分散。笔者欲尝试寻找一种烟雾小、艾灸温度易把控、热力集中而又操作简便的灸法结合针刺治疗急性风寒型面瘫。笔者使用精灸与普通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受试者均为2018 年7 月至2020 年5月期间,在河源市中医院住院病房及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型)的患者。笔者将满足条件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西药+针刺)与治疗组(西药+精灸+针刺),每组35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15 例,女20 例,年龄在25~65 岁,平均(56±4)岁,病程在1~7 天,平均(4±2.6)天。病变部位在左侧17 例,右侧18 例。治疗组35 患者一般资料如下:治疗组:男17 例,女18 例,年龄在23~67 岁,平均(55±5)岁,病程在1~7 天,平均(4±2.6)天。病变部位在左侧20 例,右侧1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天数、病变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中面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外,需同时满足:①病史:多骤然发病,时常有受寒凉吹风史;②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闭眼时露白睛,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角下垂,刷牙时漏水,鼓腮时漏气,易停留食物残渣于颊内,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消失,听觉过敏、多泪等症状;③兼症见:恶风、流清鼻涕或咳白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0-70 岁,病程在1-7 天;③受试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河源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批号:HZY2018003)。
排除标准:①由腮腺炎、耳源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导致中枢性面瘫的;②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③有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者;④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完成治疗或检查的。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与治疗组均予西药治疗,包括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0mg/d,连续服用5d,从第6 天开始每日递减5mg,共服药10d 停药;口服维生素B1 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10mg,每日3 次,共10 天;口服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mg,每日3 次,共10 天。治疗组为(西药+精灸+针刺),对照组(西药+针刺)。
1.2.1治疗组
(1)精灸治疗:取穴:患侧迎香、阳白、地仓、颧髎、牵正。(取穴参考2005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有关“面瘫”的精灸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依次涂抹少许烫伤膏在迎香、阳白、地仓、颧髎、牵正穴位表面(起到粘附以及防止灼伤皮肤作用),再取少量陈年精艾绒捏成米粒大小紧实艾炷,依次放置于以上诸穴,然后用长条线香从艾柱尖端处点燃艾炷,待精灸病人自觉感到局部皮肤有轻微发热灼痛时用镊子迅速夹走艾炷,每穴操作3 壮,操作完毕后用干棉球擦除遗留的烫伤膏。精灸疗法3 天1 次,每周2 次,2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2)针刺治疗:取穴:双侧风池、风门、照海、申脉、太阳,患侧、阳白、四白、地仓、牵正、翳风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选用(环球牌)0.25mm×25mm 毫针,浅刺以上诸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每天1 次,每次留针30min;6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2.2对照组
对照组普通针刺的选穴、操作、治疗时间皆同治疗组普通针刺的部分。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微笑、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鼓腮的6 个动作,用Portmann 简易评分量表[4]评定,总分为20 分。评分标准:以上6个评分动作与健侧面部几乎相同得3 分,能较好的完成4 个评分动作得2 分,能较好完成2 个评分动作得1 分,未能完成1 个评分动作不得分;患者在静止时的总体印象:优得2 分,良得1 分,差不得分,共20 分。
(2)临床效果观察指标:治愈(>18 分):目测患者活动时面肌活动正常,静止时外观自然,无面瘫阳性体征;显效(15~18 分):目测患者静止时面肌正常,在面部活动时可见面肌稍欠佳,无面瘫阳性体征;有效(<15 分):大部分症状较前稍改善,可见患者静止时鼻唇沟变浅,活动时仍有面部功能障碍,偶有面部麻木感;无效:面瘫症状无改善,仍有面部麻木、耳后乳突疼痛等阳性体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对以上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ortmann 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治疗组Portmann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时间为(13.55±3.54)要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 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5%(P<0.05),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是机体正气不足,体表卫气不固,脉络空虚,若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络脉,筋脉遇寒则凝,可致面部筋肉纵缓不收,出现僻[5]。风寒型面瘫治法应疏风散寒、通络牵正。针刺风池、风府、翳风及面部局部的四白、地仓、阳白能起到祛风通络作用,照海、申脉两穴为跷脉之根,针刺可有效调理人体面部的阴阳平衡,濡润其面部筋脉[6]。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元固脱的作用,灸法是临床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且患者不存在畏针刺的心理,依从性、配合性更高。《灵枢·官能》中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提示了灸疗法具有针刺所不及之处。中医学家承淡安认为灸法效力强于针刺,治疗面瘫时强调局部施灸,直接刺激,选穴尽简,避免治疗过度而耗伤正气[7],这同符文彬教授精灸疗法的思想不谋而合。精灸技术是符文彬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深挖中医理论精髓提出的,其采用米粒大小的艾柱于穴位上燃烧,具有烟雾小、热力集中渗透、刺激量大的特点[8]。精灸使用5年陈艾艾绒为材料,其挥发油少,灸之则火力耐燃,热力能穿透皮肤直达病所,灸之不痛苦反有使精神振奋之感[9]。李俊杰研究发现TRPV-1 在炎症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艾灸实施部位大于43℃时,TRPV-1 便参与了艾灸的抗炎作用[10]。艾灸燃烧具有红外辐射效应,施灸法时能增加局部血液流动,减轻浮肿,从而改善自身的神经功能[11]。精灸疗法将细小的艾绒精准定位在面部穴位上,由于瞬时刺激量大的热力集中于所选穴位,能减轻面部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运,起到消炎止痛之用。精灸作用于所选腧穴,使经气瞬间被激发,正气抵寒邪外出,从而起到对经脉气血及机体功能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优于对照组的82.85%(P<0.05)。治疗前两组Portmann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的Portmann 评分都有所提高,且治疗组Portmann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疾病治愈时间上,治疗组为(13.55±3.54)天,对照组(18.15±4.18)天,治疗组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精灸联合普通针刺能协同发挥疗效,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能皱眉、闭眼、吹口哨及口眼歪斜等症状,且能缩短病程。本课题以精灸疗法联合普通针刺治疗面瘫,选穴较少,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