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29欧阳玉斌何洪武郭亮亮房辉强万富贵

医药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肘关节肱骨入路

欧阳玉斌,何洪武,郭亮亮,房辉强,万富贵

(连州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广东 连州 513400)

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在连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对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与传统手术入路比较,评测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固定效果、关节功能恢复等,探讨改良后侧入路在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的可靠性、优越性,为临床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在连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为三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1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1.01±2.22)岁。骨折原因:重物砸伤者1例,坠落受伤者4例,机械伤者3例,交通事故伤17例。骨折AO分型:A型13例,B型7例,C型5例;对照2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7~85岁,平均年龄(51.98±2.21)岁。骨折原因:重物砸伤者2例,坠落受伤者3例,机械伤者5例,交通事故伤15例。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7例,C型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1.10±2.20)岁。骨折原因:重物砸伤者2例,坠落受伤者2例,机械伤者4例,交通事故伤17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8例,C型6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骨折AO分型、骨折原因、性别以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1)没有神经损伤症状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2)年龄在16岁以上。

排除标准[2]:(1)病理性骨折者;(2)对手术无法耐受者;(3)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受损者;(4)同侧肱骨干手术病史者;(5)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6)多发骨折者;(7)开放骨折者。

1.2 方法

术前仔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

(1)观察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患肢放置于体位架上,采用后侧正中切口,将全厚外侧皮瓣从肱三头肌的表面掀起,通过外侧肌间隙分离肱三头肌并牵向内侧,确认并保护肱骨外侧皮神经及近侧桡神经,显露骨折断端行骨折复位,摄片确认复位情况后行钢板螺钉固定,C臂机下了解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2)对照1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靠近手术台边缘,患肢放置于透X线支撑板上,以骨折断端为中心沿肱二头肌外侧缘选择适当长度切口,分离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的肌间隔,将肱二头肌牵向内侧,确认行走于肱二头肌、肱肌间沟的肌皮神经并保护,劈开肱肌,解剖游离桡神经,暴露肱骨骨折断端并行骨折复位临时固定,摄片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于安全位置放置钢板,螺钉固定,C臂机下了解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3)对照2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患肢放置于体位架上,切口起自鹰嘴尖,沿后正中线向近端延长,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钝性劈开肱三头肌,术中仔细解剖游离桡神经,保护桡神经,显露骨折断端,复位骨折断端并临时固定,摄片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于安全位置放置钢板,螺钉固定,C臂机下了解复位及内固定情况。

术后处理及康复:术后24~48 h应用抗生素治疗,术后第1 d可行腕关节背伸运动,术后第2 d可行肘关节及上臂肌群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统计各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

手术并发症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折内固定物固定失败)情况。

所有病例均术后l周内拍摄肱骨正侧位X片,每四周复查X片,了解骨折复位维持及骨折愈合情况,由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情况。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3-4]肘关节功能,90分以上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小于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可)例数/总例数×100%。术后两周、三个月随访,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手术情况对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手术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手术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P<0.05;*与对照1组和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耗时/min对照1组 25 231.55±14.05 84.99±4.01对照2组 25 230.43±14.01* 85.00±4.02*观察组 25 206.91±13.92△ 79.45±3.28△组别 例数 手术切口/cm 平均住院时间/d对照1组 25 15.64±1.70 12.80±1.25对照2组 25 15.65±1.71* 12.74±1.22*观察组 25 13.02±1.22△ 10.01±1.0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术后一周、两周,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显著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略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3.讨论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之一,由于肱骨神经血管和肌肉解剖的复杂性,采用传统的肱骨前外侧、后侧入路,术中需劈开肌肉软组织、解剖游离神经血管,创伤大,出血多,且医源性神经损伤风险较大[5-6]。

本次结果表明,手术情况对比,对照1组与对照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手术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手术切口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两周,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显著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略高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改良后侧入路手术效果显著。其原因是,采用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手术入路通过外侧肌间隙进入,不劈裂肌肉组织,肌纤维断裂少,创伤小,出血少,能节省手术止血时间,且手术入路术中桡神经易显露和辨别,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病例无需特别的解剖游离桡神经,大大降低桡神经的医源性损伤风险,也节省了手术解剖游离血管神经所耗费时间[7-8]。且患者创伤小,肌纤维的断裂少,患肢肌群肌力损伤小,手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肢的肌张力水平,利于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9-10];而且肱骨后方平坦宽大,易于钢板固定,且肱骨后方固定符合张力带原则,固定效果更佳,也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利,恢复快,有效减少住院时间、费用,总的治疗效果较传统手术方式好,可以说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一条安全、疗效满意的手术通道[11-12]。

综上所述,对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行改良后侧入路治疗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肘关节肱骨入路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