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腺肌症超声与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

2021-06-29

医药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阿氏弥漫型腺肌

吴 靖

(西安航天总医院超声医学科 陕西 西安 710100)

胆囊腺肌症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癌等类似,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右肩部放射痛、食欲不振、胃肠胀气、恶心、厌食、呕吐等[1]。胆囊腺肌症术前诊断率不高,往往需要进一步鉴别,影像学检查是其重要检出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胆囊腺肌症的二维超声及增强CT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3月—2020年6月以来,经病理确诊的45例胆囊腺肌症患者,其中男19例(42.2%),女26例(57.8%),年龄23~75岁,平均42.3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症;(2)患者均进行二维超声及增强CT检查。排除标准:(1)常规超声、增强CT检查禁忌者;(2)图像因呼吸运动伪影质量较差者。

1.2 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GE-E6煊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体位常规联合采用仰卧位、左侧卧位,必要时采用胸膝卧位。

1.3 CT检查

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机,检查当日空腹,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脏下缘,平扫后行增强扫描,扫描条件为100~130 kV,200 mA,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10 mm,螺距为1.0 mm。

1.4 观察指标

(1)二维超声图像特征;(2)增强CT图像特征;(3)二维超声、增强CT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率=诊断准确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胆囊腺肌症根据胆囊壁受累范围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漫型,二维超声及增强CT图像中以观察到罗-阿氏窦为诊断依据。病理确诊的45例患者中,局限型24例,超声检出8例,CT检出17例;节段型12例,超声检出7例,CT检出9例;弥漫型9例,超声检出6例,CT检出7例;二维超声诊断总确诊率为46.7%(21/45),增强CT诊断总确诊率为73.3%(33/45)。

2.2 诊断符合率的比较:本研究45例胆囊腺肌症检查中,二维超声检查确诊率46.7%(21/45)低于增强CT诊断确诊率73.3%(33/45)(χ2=6.67,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类型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符合率[n(%)]

3.讨论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在病理上表现为胆囊腺体和肌层过度增生,同时有黏膜层陷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又称为胆囊壁憩室症或胆囊腺肌瘤症,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胆汁可在罗-阿氏窦内淤积或经过慢性炎症形成结石[2]。胆囊腺肌症在临床中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与体征,同时绝大部分伴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症状发作时病因可能源自胆囊炎、胆结石,表现为上腹饱胀、右上腹隐痛、恶心等症状,部分无症状或体检时发现。研究发现胆囊腺肌症有恶变的风险[3],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结果部分与早期胆囊癌等难以区分,因此熟悉其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对胆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罗-阿氏窦为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中21例超声检查下见罗-阿氏窦,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壁内见大小不一的无回声暗区,其内可伴有强回声的小结石影,出现“彗星尾征”,彩超下血流有“闪烁”征象。罗-阿氏窦回声在超声下可以有低、高及混合回声,这由窦腔内的物质性质决定,胆汁淤积会导致低回声,胆泥或结石会出现高回声伴声影[4],因此回声的高、低等特征不是可靠的诊断依据;本研究中其他病例术前超声诊断为胆囊炎、胆囊癌等,因胆囊壁内未见明显无回声暗区,可能罗-阿氏窦病变程度较轻,仅显示为壁增厚,或胆囊内结石导致胆囊壁显示不清晰;同时胆囊检查中易受肠气、检查者探查手法及诊断思路等因素的影响,常规二维超声罗-阿氏窦检出率不高,本研究中确诊率为46.7%;根据文献报道[5],,将低频、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取长补短,可提高超声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率。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罗-阿氏窦更易被显示,从而有利于诊断胆囊腺肌症,CT平扫时假阴性率较高,使用CT增强扫描时[6],罗-阿氏窦表现为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单发或多发的小圆形低密度影,呈圆形、囊状、串珠状等,增强的胆囊黏膜线完整。局限型可见胆囊底部帽状增厚,其内见小囊腔,部分与胆囊腔相通,内面较光滑。节段型胆囊壁节段增厚,胆囊可缩窄变形,呈葫芦状,发生在胆囊颈部时,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远端胆囊腔密度可增加,有时伴小结石;弥漫型胆囊壁厚不均匀,其内多发小憩室,胆囊壁不光整。本研究中,增强CT检查中33例增厚胆囊壁内可见罗-阿氏窦,诊断确诊率为73.3%,64排螺旋CT可多方位重建显示病变,增强扫描能显示出更多细节。在实际CT操作中,患者的胆囊充盈状态、呼吸配合等对罗-阿氏窦的显示及胆囊腺肌症的正确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7]。胆囊腺肌症需要与其他引起胆囊壁增厚的胆囊病变相鉴别,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其壁厚相对均匀,增强CT扫描均匀强化。急性胆囊炎胆囊腔增大,胆囊壁弥漫均匀增厚;慢性胆囊炎弥漫或局部壁增厚,可有钙化,胆囊腔通常较小,CT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胆囊息肉表现为向胆囊腔内生长的肿物,CT增强伴有轻中度强化;而胆囊癌常常不规则胆囊壁增厚,边缘不规则,CT增强不均匀强化,罗-阿氏窦少见,在超声检查时内部有异常血流信号。胆囊腺肌增生症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不会改变胆囊壁层次结构,胆囊黏膜线通常完整,而胆囊癌会破坏胆囊壁层次,黏膜线不完整,病变常常直接侵犯邻近肝组织,部分病例胆囊周围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MRI检查也可应用于诊断胆囊腺肌症,MRI具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同时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特点,在T2WI成像序列中,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点状或小囊状的高信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序列检查时,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多个小圆形高信号,称为珍珠项链征,这是胆囊腺肌症在MRCP的特征性表现[8]。

胆囊腺肌症术前检查以超声、CT为主,MRI结合MRCP应用相对较少,超声检查由于价格便宜、操作方便在临床上应用最普遍,常做为首选筛查的方法,二维超声观察到胆囊壁增厚及内部的罗-阿氏窦即可诊断本病;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结合,可以提高局限型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率。由于该技术能显示胆囊壁病变及内部血流的特征,其清晰度较常规超声明显提高,用超声造影诊断胆囊腺肌症有独特的优势[9]。CT检查尤其是强化扫描时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当在超声上怀疑胆囊腺肌症时,可选择增强CT检查,这有助于鉴别其他原因导致胆囊壁增厚的病变。MRI结合MRCP能较好的对胆囊壁厚度及完整性、罗-阿氏窦显示、胆囊壁是否出现钙化现象、肝胆交界是否清晰以及浆膜层是否存在强化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鉴别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如胆囊腺肌症诊断困难或合并其他病变时,可联合几种影像学检查尽量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阿氏弥漫型腺肌
阿氏芽孢杆菌MB35-5解硅能力及田间应用效果研究
腺肌胃炎防控治疗大家谈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弥漫型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弥漫型胃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腺肌胃炎治疗的几点建议
“阿氏”隐圆的妙用
埋管失稳分析的阿姆斯图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条件
124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肉鸡腺肌胃炎的发病原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