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
2021-06-29黄黎莲浙江省象山中学
◎黄黎莲 浙江省象山中学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记述自我的一段特殊经历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记述自我的一段特殊经历是指以写自我的经历为内容的记叙文。以事件为中心,可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自我为视角,可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当然也离不开对人物、环境等的细致刻画,还可设置人、物、时、事等线索。不同于其他作品中的直接抒情、议论,这类文章对情感流露、事情看法、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等的描摹,往往是寓情、理于叙事之中。
(二)写作要求
记述自我的一段经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情实感,体现真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写作贵在表达“真我”,而用心感受生活,是写出真我的关键一步。同学们如何在相似的人生轨迹、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凸显出独一份的“自我”经历,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是要中之要。
2.恰当裁剪,详略得当
记述自己的经历往往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拉拉杂杂废话连篇流水账,一是磕磕巴巴生拉硬扯豆腐块。胡适先生在《论短篇小说》中写道:“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借鉴一下,记述自我的一段经历就是要求我们应恰当地裁剪生活素材,选择合适的生活横断面,集中笔墨将这一段经历讲得清楚,讲得精彩。
3.叙述有法,新颖独特
叙述应有法:(1)叙述顺序上,可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2)设置线索上,人、物、时、事、地等可单线运行或双线并行;(3)表达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可结合运用;(4)表现手法上,可采用衬托、对比、伏笔、铺垫、突转、欲扬先抑等;(5)叙述语言上,清新俊逸、幽默诙谐或典雅秀丽等风格则要贴着素材来,或跟着“自我”走。同一段经历,往往由于作者的巧构思、多手法,而呈现新颖独特之感。
(三)示例引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莫言《讲故事的人》
这三个片段选自莫言先生的《讲故事的人》,分别讲了他痛苦、孤独、歉疚的三段经历。
第一段经历围绕“痛苦”,前半部分以动作、神情描写为主,着重描写母亲被麦田看守人掌掴后的“痛苦”与绝望,后半部分以语言描写为主,以多年后母亲的一句话轻轻地把仇怨放下,以悲悯宽恕仇恨,将“我”从“痛苦”的记忆中抽离,让“我”学会宽恕。前重后轻,塑造了一位历经苦难而富有智慧、正直、宽容的母亲形象。
第二段经历围绕“孤独”,以心理描写为主,展现了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的“我”对社会、人生、自然这本书的理解。这本书充盈了“我”寂寞的内心,成为“我”后来写作的源泉。
第三段经历围绕“歉疚”,以细节描写、对比为主,表达了“我”对这位不哭的同学的忏悔、愧疚之情,并以议论结尾,表明“为人要真诚,要允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个生活道理。
以悲悯解脱痛苦,以想象拥抱孤独,以真诚直面歉疚,莫言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将他对自我、生命、生活的理解娓娓道来,这独具个人特质的经历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者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为写作对象,撷取特定情境、人物闪光、事件情味来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小说往往取材于生活,当我们为小说的人物、故事或者场景心有戚戚时,其实也促进了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小说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生活的角度,据此,以这筛子来过滤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写一段自己的独特的经历。
(二)学生例文
口袋里的桂香
高一(3)班 董港伟
依稀想来,有段时间,我家屋前有棵大黑树的绿叶下匿藏着金黄的小花,散发着清雅的气息。我无意中窥见了这个秘密,便逗趣地拨开树叶,发现一簇的同时也瞧见了其他的金黄,原来树上到处都是花。我欣喜地收集着芳香,藏在口袋,蹦跳着回家了。只是,妈妈会气急败坏地从我换下的衣服里掏出桂花,日子久了,花都枯了,粘在口袋里。“你啊,卫生晓得吗?难洗晓得吗?”她老这么说我。当然喽,第二天,我照样在地上捡来落下的桂花,还趾高气扬地跑到妈妈那儿拍拍口袋,抖出窸窸窣窣的响声,好像自己有多富有。
那是个雨天,雨丝在空中轻柔飘荡。我冒雨在那里摸索,翻开沉郁的树叶,我多想再找到桂花,可最后的枯黄也没有。微冷的风悄然把我裹挟,晃过树梢,搅出呼呼的咆哮。我努力地呼吸着,只闻到桂香浅淡的影子,还有混杂的思绪。头一次,我觉得落寞,觉得心空空如也。是失约了吗?桂花呢?雨滴站在枝头,多像透明的桂花啊。
我百无聊赖地摆弄着试卷,心里却一直想着童年树下的天真。怀念桂树,怀念年少。我不该在时间的碾压下忘记自我,失却纯真和善意,就像桂花,被碾压了,不也清香依旧吗?我把弄着试卷,把它折成纸飞机,轻轻飞出去,似乎自己坐上了纸飞机,载上了清清浅浅的岁月……
伸手捧一汪桂香,放入口袋。放入口袋的,又何止是桂香。
【点评】作者以“桂香”为线索,以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为主,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记述了童年时的一段美好经历。秋天赏桂花、打桂花、腌桂花都是非常风雅又有趣的事,而作者却将这一缕桂香存放在口袋里,“口袋里的桂香”是独属于他的小秘密,新颖而别致。文章以忆(藏)桂香—寻桂香—品桂香为顺序,从物的层面上升到心灵的层面,读来自有风味。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 任务解说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创作故事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要努力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叙述要引人入胜,一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即叙述视角;二要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三要具有富有张力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内蕴。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叙述视角中求新颖
小说要引人入胜,就要找一个适合的叙述身份和位置,即叙述视角。譬如《变形记》中第一段先由叙述者引出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然后通过格里高尔自己的眼睛观察变形后的世界。小说运用了两种视角,第一种是“外视角”,即叙述者置身局外;第二种是“内视角”,即叙述者置身于局中,以格里高尔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两种视角自由转换,贯穿始终。
一般而言,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三人称相对客观、不受时空的束缚,第二人称可以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比如《第9车厢》在行文中就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了切换。这样,既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始末,又凸显了问题的普遍性。
同时,受限于叙述者的身份、年纪、知识水平等因素,即使面对同一件事、同一场景、同一人物,不同叙述者的表述也会截然不同,呈现的主题也会多元化。譬如《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完全不同的叙述笔调。
(二)情节发展中求波澜
情节对故事意义重大,其运行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情节的魅力在于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展现情节的常见手法有悬念、抑扬、突转、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沧州逢旧知”“买刀寻凶手”“接管草料场”到最后的“奋起杀仇敌”,整个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而文本中有很多“巧合”之处,比如“闲走间逢旧知”“李小二妻子偷听得‘高太尉’三个字”“去草料场遇风雪”“买酒回来草屋被压倒”“林冲搬大石头靠住了门而差拨等人推不开”等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使故事的发展既跌宕起伏,又在情理之中。
(三)情感思想中求张力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还应注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思想的力量、情感的涌动可使一篇单纯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走得更远,为更多人所接受。譬如《祝福》中祥林嫂这样一位勤劳、善良、质朴、刚强的农家妇女,为了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屈辱,最后却惨死于鲁镇的新年祝福时节。“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故事中的“我”作为叙述者和见证人,对祥林嫂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毁灭祥林嫂的丑恶势力饱含否定。这些背后,是鲁迅先生的焦虑和悲悯,是他对这衰落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血泪感受。情感和思想的力量让《祝福》成为“永远新的旧故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比如,过着独居生活的老大娘,喜欢安静,不愿麻烦别人,结果被热心的街坊过度关心,生活节奏全打乱了;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还可以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叙事要引人入胜”)
(二)写作点拨
话题中的要求非常明确,选取生活中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作为创作故事的素材,并能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将故事写得有趣、有味。要让故事引人入胜,一要具备慧眼,发掘有趣的生活素材;二要发挥想象,虚构合理的小说情节;三要运用技巧,增强叙事效果。
(三)学生例文
守门
高一(4)班 陈涵颖
夜苍茫,风呼啸。
我关上整栋楼的最后一盏灯,“啪嗒”一声像是被撬起的瓶盖,将一连串孤寂的脚步注入无尽的黑暗。我蜷缩起身子,试图将瑟缩的头藏进大衣,这时候做个与世隔绝的套中人未尝不是个明智的选择——那样至少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
远处灯火通明,我知道就要到家了。上楼前,我还得通过一扇门,应付那个烦人的守门人。那守门人上任不到半月,却早已摆出一副厌倦和不屑的样子,仿佛他天生自带傲气和愤恨。每日清晨,他就坐在门口的小屋里,看着楼里的居民稀稀疏疏地从他的小门前经过,走向外面的世界,奔波他们的生计,眼底不掀一丝波澜。每日深夜,他也坐在那小屋里,看着风尘仆仆的居民拖着身子从他的小屋旁走过,被埋没进漆黑的楼道。
不过几天前,小区门口安上了全新的门禁——一扇简陋的自动门。我先前毫不知情,直到我径直走下楼梯并与它撞了个满怀。冰凉的,玻璃材质,通透着我脸部的温感神经;粗糙的,磨砂质感,让我分不清是睡眼惺忪还是两眼昏花。
我猛然一激灵,把僵硬的脸从上面移开,还未清醒的大脑竟让我勉强了解了当下的境况。我晕头转向地寻找门的开关,原地绕了两圈后,终于在那黑灰而斑驳的老墙的某个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瞥见了一个洁白的按钮。
自动门缓缓打开,外界的视野拉开帷幕。
恍惚间,我又瞥见门外小屋里的那个身影,那个守门人,正目睹着全程,这让我不得不感到羞愧和困窘。不出意料,他依旧毫无动静地盘踞在座椅上,用力过猛的暖气吹得他的脸颊又黑又红,他只从鼻孔中透露出一丝嘲讽的气息,眼神里还有些莫名的骄傲。
噢,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我现在清楚地记得那个按钮的位置,当然也知道该如何进门——只要把我的通行卡放在机器上刷上一刷……噢,我的卡呢?我的卡忘在办公桌的抽屉里了。
此刻,我只得呆呆地站在门边,与屋子里的守门人面面相觑。我一向不愿寻求别人的帮助,从他那更是不存奢望,但这窘境委实让我进退两难。我每天从他的窗边走过,他不会不认识我,让他给我放个行对他不是什么难事。我不得不把我的头从大衣中伸出来,探进他温暖的窗户,支支吾吾地向他表明了我的意思。
“哦,这恐怕不行。”他利落地回答,一字一字地将我的脑袋推出窗外,推进寒风之中。
我打了个冷战,压了一肚子的怒火却不想再说什么,把整张脸缩回衣领中,默默踏上返回取卡的路。
再次来到门前,是一小时后,困倦疲乏早已关上了我所有感官的大门,沉沉地把卡拍在读卡器上,我垂着眼皮,拿起卡,门开,走了进去,竟撞上了守门人递过来的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一团暖气中,他的五官似乎变得温热起来。这种温热席卷着我的四肢,点亮了楼道,轻盈又柔软。
等我上楼后,楼下隐约传来一声叫喊:“等等!我没带卡!”门关,我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哦,这恐怕不行。”
【点评】作者选取了一个普通的守门人为对象,讲述了一个关于守门的故事。一开始,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进行渲染,凸显“我”对守门人的成见、误会,塑造了一个“苛刻”“傲慢”的守门人形象。情节在倒数第二段发生突转,守门人的一杯姜茶化解了“我”的误会,使小说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述效果。结尾与前文构成欲扬先抑,守门人恪尽职守、温情善良的形象得以彰显。守门人的形象有些类似于《品质》中的格斯拉先生。结尾的处理也非常好,“哦,这恐怕不行”这一句既照应了前文,又暗示着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文中的“我”是一个主观性、自尊心都比较强的人,整篇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其实是想引发读者去思考: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也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如果从守门人的角度来写,那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四)拓展训练
马尔克斯曾经透露,是卡夫卡使他对成为一名作家有了信心和兴趣。他说:“当我十七岁第一次读到《变形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我看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时变成了一个偌大的甲虫,于是想到:‘我以前不知道可以这样写。如果能这样写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的。’”请以“变形”为话题,发挥想象,创作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