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学科阅读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阅读刍议
2021-06-29郑英付强
郑英 付强
本文系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成渝经济圈背景下农村中学全科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20-6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20-638)的课题研究成果。
摘要:全学科阅读中,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科学习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从而提升能力和素养, 是教师关注的核心问题。文言文因时空久远,更增加了学生跨学科思考理解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 教师可以在体验情感和编排课本剧、比较阅读等策略方面发挥阅读为其他学科奠基助力的作用,从阅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释放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潜能。
关键词:全学科阅读; 初中文言文; 提高策略;
全科阅读是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多维的、广博的,指向阅读内容的扩充、阅读领域的扩展。教师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被编者标注为自读课文。该单元学习目标为“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对于大部分初三学生而言,疏通文意轻而易举,所以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尽可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情感、解读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正义精神和民族气节,锻炼学生全学科阅读思维。
一、 品读角色语言,体验情感
首先,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该环节先由学生自由朗读为主,后由学习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在梳理一词多义现象时,教师采用“三语一体”方式解读,引导学生尽可能在文言文、现代文和英文之间切换横向记忆,如:
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动词,派遣 Send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动词,出使 Visit
徒:①亦免冠徒跣 动词,裸露 Bare
②徒以有先生也 副词,只,仅仅 Only
怒:①秦王怫然怒 动词,发怒 Get Angry
②怀怒未发 名词,怒气 Anger
以:①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介詞,用 Use
②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介 Dependon
③以君为长者 介词,把 Regardas
④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因为 Because
理清文章内容和情节后,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朗读中,以不同腔调揣摩人物语言。本环节通过同学互相读和全班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通过揣摩对话语气感知人物形象。
二、 编排课本剧,场景再现
学生喜欢表演,其中课本剧编排轻松易操作。课本剧结束后,各角色表演者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作评价和补充,得出以下认识:
秦王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
安陵君 委婉、任贤用能、不卑不亢、从善如流
唐雎 机智、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亲自演绎、讨论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认知深入,还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唐雎临危不惧、有礼有节、捍卫国家主权的优秀品质。随后,教师采访秦王扮演者:“当唐雎的剑向你抽来时,心情怎样?”学生立即提出疑问:“荆轲刺秦王与唐雎拔剑谁先谁后?”紧接着,又有同学也提出疑惑:“唐雎可以带剑去见秦王吗?唐雎和秦王的实际距离有多远?侍卫在哪里,唐雎刺秦王的胜算有多大?”教师在充分肯定了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从“《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分别出自于什么典籍?是否为历史真实事件?秦国的宫殿允许外国使节携带宝剑靠近君王吗?”三方面检索资料,以备下次课深入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还涉及到历史学科和逻辑思维,促使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
三、比较阅读,深度思考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各小组纷纷展示查阅结果: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据说编纂者为西汉刘向。《战国策》并不作于一人一时,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文学色彩浓厚。
《荆轲刺秦王》既见于《战国策·燕策三》,又见于《史记·刺客列传》,《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实性强。
根据秦国法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可以推知外国使节更不能携带宝剑觐见秦王。
教师补充:《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是一个精于外交辞令的谋士,多次出现在史书中,史学界对此人说法不一。《史记·魏世家第十四》提及唐雎,“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这是司马迁的记述,当时唐雎九十有余,与《战国策》中提到的唐雎出入甚多。故而,唐雎不辱使命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杜撰的故事,其真实性存疑,不可与“荆轲刺秦王”作出时间先后的比照。
由此,同学们根据史实纷纷对之前提出的问题提出推测:通过阅读《荆轲刺秦王》可知,秦王是一个反应很快武艺高强的年轻人,且戒备心强,不可能轻易就被唐雎威胁到;况且,秦王宫内有秦王的贴身侍卫、近臣,唐雎几乎没有机会挺剑而起;若根据《史记·魏世家第十四》,唐雎已九十有余,苍老之人怎么敌得过年轻力盛的秦王呢?故而,唐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的文学性较强,很可能是夸张手法,像极了小说家的范式。
教师顺势点拨:“既然不是史实,我们该怎样给唐雎定位呢?课本中的人物对我们而言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学生甲即刻指出:课本中的唐雎能靠一己之力挽救国家的危亡,言辞技巧非常重要。唐雎一开始在言语言辞上委婉、言之有节,当秦王无礼时,唐雎随即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当秦王力图恐吓时,唐雎以行动给了秦王以威慑。这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处世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学生乙补充:我从唐雎和安陵君的身上还学到了智谋的重要,《孙子兵法》曾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應该分条缕析思考问题找到最佳途径,而不是一味意气用事。
学生丙补充:唐雎和安陵君已不仅仅是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不向非道义现象低头的勇气,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正义的力量,需要这种“士”文化的传承。
经过热烈的讨论,这一篇时隔两千多年的文章不仅不枯燥,反而愈加熠熠生辉。我们不仅从知识层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更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上去审视它,使得民族基因内的爱国意识代代相传。达到了单元要求:“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被激发,自主学习潜能大大释放,真正实践了“教学相长”。
本次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所涉科目内容不够紧密,期待后期有更好的理论支持,使文言文全科教学更加科学可行。
参考文献:
【1】 徐江、王从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J]·天津教育,2013:16
【2】 刘玥宇·唐雎不辱使命[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9.2
【3】 陈莹莹·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