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魂,在明师德
2021-06-29王秋阳
王秋阳
摘要: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师德)是学生美好心灵的指向标;二教师的学术造诣(也就是学术水平)是学生智慧与否的量度尺;三是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教师应把教书育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奉献祖国,奉献社会,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本篇论文创作内容以“师德”为中心,从“用规范言行铸造师德、用专业水平证明师德、用政治觉悟深化师德”三个方面论证21世纪的“教师之魂”真谛所在。
关键词:师德 规范言行 专业水平 政治觉悟
一、用规范言行铸造师德
规范的言行是当代教师寻求优良师德的基本路径。所谓师德,简单概括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国教育家斯霞曾说:“要使学生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人,时刻谨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给学生做好楷模,为社会做好典范,做广大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作为一名教师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尤为重要,教师的言谈举止、做事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是能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的关键所在,所谓“言传身教”,这其中的“身教”说的就是这一点。这种教育方式比责骂、训斥和批评的效果要好很多,能达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不被高山和深湖拦住求学的去路,他砍下自家的椿树,拿出自己积攒下来的200元工资,请人造船。26年如一日,他就是用这个木船接来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寒来暑往,不曾间断,默默无闻。[2]石兰松同志的用务实的精神践行着为人师的本质,用高尚的品质影响着一代代的学生,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师德的伟大。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该有像石像兰又像松的精神,这样才能拔除教育界毒瘤,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用规范的言行铸造师德。
二、用专业水平证明师德
专业的教育水平是弘扬优良师德的基本要求。韩愈的《师说》曾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解开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我国台湾学者罗清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以其促进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學习效能”。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知识,而这个专业文化水平不单单是指文化知识、更是指专业的教学技巧,并能熟练自如的将文化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解除疑惑,完成教学。
鲁迅塑造的《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形象则是专业造诣很高的教育者形象的代表,无论是专业知识、教学技巧还是教学态度,藤野先生都是教育的典范。[4]鲁迅这样写道:“他对于我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良好的教学态度,更具“大爱”的品格,毫无民族偏见,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这正符合了教师作用的定义——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相信在每一位像藤野先生一样的优秀教师心中,教育都是无等级、无国界的,教育者学习的文化知识无阶级无国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无界限。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该虚心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用专业的水平证明师德。
三、用政治觉悟深化师德
高度的政治觉悟则是最终拥有优良师德的基本方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5]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所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青少年至关重要,而这个重任的肩负者就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无论何时都该明确,教育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思想政治贯穿日常工作始终,只有把握好国家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明确工作目标。
教育者政治觉悟的提高主要需要两个步骤。一方面,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政治觉悟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实际行动中践行思想觉悟,不要将其停留在口头和思想层面。教育工作者要养成关心时事政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认清工作形势、理清工作思路,真正领会到教育工作的真谛,将思想政治学习的理论精华与实际工作结合。
总结
优良的师德是教师灵魂所在,规范的言行是当代教师寻求优良师德的基本路径,专业的教育水平是弘扬优良师德的基本要求,高度的政治觉悟则是最终拥有优良师德的基本方针。教育者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守住“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称号,投身师德建设,为谱写中国梦的壮丽篇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8
[2]刘昆.今天,我们怎么做老师?[J].光明日报,2011(06)
[3]林子才.古文完全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
[4]鲁迅.朝花夕拾[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6
[5]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陕西:陕西大学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