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变与不变”思想 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2021-06-29张鰆
张鰆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变与不变”要通过具体的数量和关系反映出来,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与厘清““变与不变””。
【关键词】 “变与不变” 数学思想 探究
一、在生活中感知““变与不变””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与教材是体现“变与不变”的载体。在学生的生活中,“变与不变”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比较能敏捷地发现事物的变化,但对变化的原因、方向、规律,往往缺乏清晰、全面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安排清楚地反映了“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体现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如“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变与不变”是由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变与不变”通过具体的量反映出来。在小学,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事物的整体或单位“1”作为不变量,有时也会把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作为不变量。不变量找到了,与之相关联的可变量也就清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由旧知引入新知,通过旧知的发展变化,揭示新的探索方向。旧知相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而言属于短期不变的内容,而新知则属于变化的内容。
通过变化找规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策略手段。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由不变到變是认识过程的提升,而新知也只有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更容易被理解吸收。
二、在计算中体验““变与不变””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训练,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牢牢记住“变与不变”思想。
例如:8=1+7=2+6=3+5=4+4或8=1.5+6.5=2.5+5.5=3.5+4.5,很明显整数8(也可以是一个整体)是不变量,其它与之相关联的量则为可变量;在数的组成与分解里,整体是不变量,部分是可变量。在数量关系的比较中,作为标准的量常视为不变量。
再如:玩具厂计划用若干天生产玩具小熊,如果每天生产60个,就比计划少用1天完成;如果每天生产50个,就比计划多用1天完成;玩具厂计划一共生产多少个玩具小熊? 方法一:根据产量不变,设原计划的天数为X,列方程60×(X-1)=50×(X+1),求出X=11,在求出原计划生产量60×(11-1)=600(个);方法二:根据原计划的天数一定(不变),设原计划一共要生产Y个,列方程 Y/60+1=Y/50-1,求出总产量Y=600(个)。方法三:2÷(1/50+1/60)=600,以后再解答此类应用题,就可以直接运用算术法,从而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经历上述数量变与不变的反复体验、理解,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在计算中通过“变”寻找“不变”和通过“不变”寻找“变”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变与不变”思想,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三、在情境中探索““变与不变””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4千米,两车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求两地间的距离?解答此题,需要结合线段图,运用转化的方法将两车不同方向行驶的路程,转化成同一方向行驶的路程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发现,两车的速度一定,速度差也就一定,相同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差也就一定。根据这个不变的数量关系:路程(差)÷速度(差)=时间,先求出相遇时间;再根据不变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路程,求出两地的路程。列式:12×2÷(30-24)=4(小时),(30+24)×4=216(千米)。
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般的方法是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但有些题目等量关系不明显,需要根据变量之间的联系,还找到新的不变关系,在情境中探索“变与不变”思想,从而使问题的解答更加简洁。
四、在解题中感悟““变与不变””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变与不变”的策略,可以帮助解答大部分小学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型,包含:和差问题、差倍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等。解答的前提是:了解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数量的变化,把变量与不变量进行比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找不变量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往往同时运用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但抓不变量和不变关系仍是解答题目的法宝。
综上所述,事物是“变与不变”的矛盾统一体,抓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既能使学生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锻炼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还能初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分析数学现象、探究数学规律的有力思维工具。运用“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策略并和其它的思想策略相结合,会相得益彰。虽然新的教学思想方法如潮,但数学的主要特征,注定传统的“变与不变”数学思想策略在今天的教学中仍有很多的空间,需抓根本不放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抓住““变与不变””思想,就是抓住了教与学的根基,任数学现象千变万化,我们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数学这位科学的皇后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杨春燕. 渗透“变与不变”思想,感知理性数学文化。[J]《小学教学参考》, 2017年35期 。
[2]杜晓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