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人员减负,不妨从约束院士“站台”开始
2021-06-28徐林生
徐林生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赢得如潮掌声:“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会议热议话题,与会院士呼吁坚决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站台”性、应景性工作上。
对此,钟南山院士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科技人员一旦做了些工作后,各方面额外工作多得不得了,要站台要发言”。平时不仅要参加会议,如果不能参会,还需要为会议做视频,有时“两个钟头录了五个”,而自己领域的研究常常只能晚上再做。他语重心长说:“科技人员要多点时间,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安心做科研,这个很关键!”
参加“站台”性、应景性工作是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两院院士,似乎有站不完的台,常常会议一个接一个、活动一场接一场,即使步入耄耋之年的院士,也不得不当“空中飞人”,天南海北“赶场”,耗费大量宝贵时间。
为何院士“站台”多?首先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请来院士“撑门面”,召开会议、开展活动,不管是否与科研工作沾边,动辄邀请若干院士“莅临指导”,无非是想显示某项工作重要性或高规格。院士拒绝吧,人家说你架子太大,不给领导面子,不重视某项工作;参加吧,实在没有多少时间,担心荒废科研,左右为难,纠结不已。
其次,院士兼职过多,也是重要因素。几年前有媒体不完全统计,在783名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个兼職,人均兼职7.2个。如今,7年已过去,院士人均兼职恐怕只增不减。非学术性兼职过多、挂名泛滥,各种无谓“站台”必然增加,令院士分身无术,疲于应付,科研工作难免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科技人员缺乏自律意识和自觉精神,心态浮躁,对邀请“站台”有求必应,“一请就去,甚至不请还要求去”(吴伟仁院士语)。有的院士追名逐利,对“站台”乐此不疲,长此以往,俨然“社会活动家”“媒体明星”,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和院士形象,成为院士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科技人员“减负”,把时间还给科技工作者,已成社会各界共同呼声。这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需要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也需要示范先行,寻找突破口,加快推进。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先从约束院士“站台”开始,对两院院士兼职数量以及参加各种非学术性会议、活动,作出具体明晰的约束性规定,将院士兼职数降至最低,限制院士受邀“站台”“撑门面”,将无谓活动减至最少,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纯洁性。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早日轻装上阵,为我国打赢关键核心术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