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立足生本课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2021-06-28张锋

成才之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生本课堂数学思维

张锋

摘 要: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角色转换,把握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生本课堂;创新思维;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58-02

在数学教学中,因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在数学思维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别,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立足生本课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立足生本课堂、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课堂上,知识的生成往往是静态的,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是割裂的。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的学习要与生活相关,学生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完成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变成智慧生成的阵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出示兩沓数字卡片(大小和颜色相同),从一沓中任意抽出一张,给学生看后再插入另一沓,打乱之后,又迅速找出那张卡片。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这魔术般的表演彻底激发,他们渴望知道其中的秘密。接着,教师可以抛出一句: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了本课“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你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也能成为魔术师。

二、做好角色转换,把握教学原则

在新课标背景下,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和定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身则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把握好“指、导、调、控”四字原则。其中,“指”就是指引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学情针对某一个环节进行指引,以点化学生。指引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口头指引点拨、观察比较分析等。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的前提是把握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导”就是导引思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思维活动不足而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时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这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导引,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迷途中导引一条出路。“调”就是适当调整,如调节课堂气氛、调整重点内容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很好。因此,教师要重视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情的基础上,要对教学内容做好调整,确定分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化的提升。“控”就是控制好探究尺度。学生在探究时,有时会忘乎所以,出现场面失控的情形,这时教师要做好控制,以一些规则和制度来调控课堂纪律,让学生重回学习状态。对课堂纪律的调控,要做到开合有度、收放自如,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学校教育。为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以“想象法”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思维加工生成新表象的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中,想象是一种活跃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与思维活动关系密切,是人类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冲破已有认知思维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要与思维活动相结合,与分析、推理相融合,这样才能形成完美的创新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空白”,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空白”,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教师拿出一个土豆,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说把土豆煮熟之后让其变形为一个规则物体,再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学生说从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块,再根据其和土豆之间的比例关系,求出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说把土豆放在水池中,水位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们的讨论很激烈,方法也很实用。这种集体想象,能够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猜想法”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其实质是猜想的一种形式,而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揭示问题的本质、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时,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猜想法让学生探求未知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猜想“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相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动手量一下三个内角的和,以此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在这样的猜想过程中,学生能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问题的机会,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3.以“迁移法”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换是通过迁移来完成的,迁移是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学习中,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联想,完成知识的迁移,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如,学完“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所掌握的万级数的读写法,去探索亿以内数字的读写法。又如,学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拼接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过程中,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4.以“质疑法”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质疑是一切科学进步的动力,质疑能够引发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运用质疑法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将质疑和解疑作为一个促进思维生成的过程来对待,这不仅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只有对问题产生质疑,其学习动力才能被调动起来,其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探讨问题与解决疑惑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选择好时机,适时鼓励学生质疑。比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学校食堂每天要吃掉9棵白菜,那么一个星期将吃掉多少棵白菜?学生很快列出算式:9×7=63(棵)。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其他解题方法。学生经过热烈讨论之后,提出了多种办法。教师又问:如果一个星期中学生们有6天在食堂吃饭就应该是9×6=54(棵),如果一个星期中学生们有5天在食堂吃饭就应该是9×5=45(棵)。看来条件不同,结果就不相同,所以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前提条件。这时,教师顺势引入7以内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思考的氛围中逐渐接受新知。

参考文献:

[1]钟靓茹.面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研究[D].鲁东大学,2017.

[2]郑毓信.“数学与思维”之深思[J].数学教育学报,2015(01).

[3]林文富,杨振梅.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4]赵健.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生本课堂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