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探研

2021-06-28孙佰芳张建云

成才之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孙佰芳 张建云

摘 要: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其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认真分析阻碍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明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7-0028-02

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对他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促进作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总是能给别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在工作中屡屡胜出。所以,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有必要。而小学是一个人形成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却着实让人担忧。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农村学校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现结合多年育人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阻碍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学校因素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考核学校办学效益时,仍以学生的升学成绩为评价依据,部分学校在年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时只看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很多教师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略德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2.家庭因素

除了学校外,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可以说是孩子行为习惯的风向标。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素养,言行举止温文尔雅,那么培养出的孩子一定懂礼貌、讲文明。有些父母不注意自身言行,总在孩子面前说一些不文明语言,有时还会出现暴力情况,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这容易使孩子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动辄就爆粗口,甚至发生肢体冲突。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是严厉呵斥,就是拳打脚踢,这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此外,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存在溺爱现象,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一些年轻父母进城务工,将子女交给老人照料,隔代教育问题较多,这也是阻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之一。

3.社会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已进入农村千家万户,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同时,网络对学生的冲击也比较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良莠难辨,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蚀,使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此外,手机游戏盛行,其不仅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诱惑,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诱惑,使学生深受其害。甚至一些游戏存在暴力、色情成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不良种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

4.学生因素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要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实施分层管理与教育。另外,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不够规范,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良行为:不珍惜劳动成果,乱扔食品;浪费铅笔、书本资源严重;平时的书写坐姿不正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这些都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也是阻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之一。

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目前,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对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

其次,要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学生虽然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自我约束力较差,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课堂中要专心致志,认真倾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在课堂讨论中,要学会倾听同学的想法,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借鉴和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优点。这样,才能逐步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

第三,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思考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实在解决不了再向他人请教,而不是遇到问题就求助他人,这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不坚守诚信,那么就会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难以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诚实守信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其次,要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一个人的言行能充分体现出其教养,举止文明是人一生的财富,既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气质。举止不文明的人是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举止文明的习惯养成。比如,从点滴小事做起,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平时与他人交往要友好相处,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通过这些小事逐渐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

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很多学生缺乏劳动锻炼,不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教师与家长要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多为他们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为家人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生活卫生、饮食卫生、用眼卫生等习惯,让他们做讲卫生的好少年。

三、培养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校结合,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家庭与学校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作为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还要联系家长,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对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所崇拜的对象,是他们所效仿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他们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学生。为此,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凡是不合乎礼仪的举止一定要摒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进行习惯培养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动态等。要多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内心,聆听学生心声,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还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合作,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明智.农村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8).

[2]任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北京教育,2018(07).

[3]马福花.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J].青海教育,2017(11).

[4]張丽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4(12).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