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存图景与精神突围
2021-06-28冀东艳
津子围对都市生活是熟悉的,也熟悉职场生活。他深切关注都市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他写普通公务员的机关生活,却不同于其他的官场小说;他写被忽视的都市普通市民的生活,挖掘出他们生活中的悖论和荒谬。津子围用自己成熟的叙事技艺和独特的想象虚构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都市普通人的世界。
一、现代职场的焦虑
津子围的小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机关普通公务员的描写。作家熟悉这一部分人的生活,他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积累,发挥想象力,通过精妙的虚构,成功地刻画了机关小人物这一人物群像。津子围对机关生活描写的小说并不同于官场小说,他的小说中心真真切切地关心那些机关普通小人物在庸常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压抑无奈中透着那么点心酸,小困难中显现出生存的现状和精神的焦虑。他把他们真实地融入生活当中,而不是以权力的掌控、争夺和钩心斗角为中心。他没有去揭露官场争权夺利的阴暗,没有去刻画人性的丑陋,而是用善意、关心的情怀,用温情的笔调描写了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这些人物生命的尊重和真切的关怀。
在津子围的机关小说里,谈机关人就不得不说一个词——权力,权力意识始终贯穿机关人的官场生涯。围绕着权力这个中心,机关小人物们开始了他们的机关生活。为了得到权力,他们渴望着被提拔,提拔情结几乎是每一个机关人的内心渴望;也是因为权力,拥有权力的人会享受到权力背后隐性的好处;然而当升职无望,无法获得权力时,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也给机关人带来了压抑和焦虑。
首先,提拔情结。此情结是每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都渴盼的也避不开的一种精神状态。进入机关就意味着或多或少地拥有了一点权力,权力意识是始终贯穿机关人的一生的。马凯、段逸夫、宋凯、罗序刚等这些津子围笔下的机关人,也同样绕不开心中的提拔情结。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都踌躇满志,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极强,满足于這份稳定的工作,觉得有了铁饭碗就有了一辈子的生活保障。《一顿温柔》中,马凯每天第一个到单位,把自己办公室的地板拖了,还把整个走廊的地板也拖了,并且不辞疲劳地一拖就是三年。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热情和积极被日复一日的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磨掉了,被一杯茶水和一张报纸就是一天的生活弄“疲沓了”,被机关里各种闲言碎语、各种悄悄的议论声屏退了。面对着十来年没有升迁的职位,面对着升职被提拔的几乎可说是微小的可能性,他们只能这样继续熬着。“岁月把一个水灵灵的马凯揉蔫巴了,他也变得疲沓了,也油滑了,可他的疲沓和油滑也在范围之内,不算出大格。” 甚至如《匿名上告》中的宋凯熬了二十年才熬上个助理调研员,在宋凯看来他的能力水平、贡献以及他的人品都是得到大家和领导承认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应该的。一直得不到温局长重用后,他认为问题出在了温局长身上,于是就采取了匿名上告这样的手段。整个小说是荒诞可笑的,伴随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宋凯对匿名信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利于自己时,他希望匿名信被看到起作用;当情势发生变化对自己又有好处时,他又祈祷匿名信不要被看见。整个小说伴随着自己的利益这个中心,宋凯的心也是起起伏伏,对匿名信的态度也随之变化,可见机关里提拔情结的作用之大,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从事情本身来看,这些紧绷的敏感神经展示了机关里的一种通病。
其次,隐性的权力。对于机关人来说,在自己的系统里都有一定的职责,有了职责就会或多或少地拥有那么一点权力。正常的工作中也许他们看不到自己手中还掌握着一点权力,可是在作者巧妙的虚构中他们手中的权力就被凸显出来了,同时和权力相关的背后的隐性“福利”也会或多或少地展现出来。最明显的展现权力的一篇小说就是《马凯的钥匙》,公章在马凯的手里只不过是为了履行工作的职责,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钥匙也是一种权力,但是当钥匙找不到的时候,当所有人一趟趟来盖章盖不了的时候,而且发动了周围的亲朋好友甚至用金钱来求他通融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别人都认为他也掌管着权力。钥匙是单位里金柜以及装重要文件和公章的防盗文件柜的钥匙,那么钥匙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在它的背后就会上演和权力有关的金钱人情的故事。钥匙丢了,在捡到钥匙的人手中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一串废铁破铝;而钥匙只有在和它相关的人手里,才开通了权力的大门,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津子围的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往往很巧妙,钥匙找不到了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就在这短暂的空白中却上演了权力背后隐藏的故事,而在平时马凯是看不到的。这小小的一串钥匙,寄托着多少人的希望又投射出多少人心底的黑暗,也正是这一串钥匙的存在和丢失,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背后的社会的另一面。
津子围笔下的机关人不是可以呼风唤雨、八面威风的大人物,他们默默无名,不过是机关里普通的小人物。他们比普通人多了那么一点点权力,然而一旦他们想要利用手中这仅有的权力来为自己办事时,作家却让他们的神经时时刻刻处在高度紧张的弦上,搞得他们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担惊受怕,战战兢兢。最终他们并没有走入权力之外,作者用善意的笔调让他们又回到了正途,让他们心中的人性一次次地被唤起。回到了正轨上的小人物们终于可以放下心来,看见阳光,深深舒了一口气。
再次,精神的困境与焦虑。除了描写机关小人物在工作上的环境和他们底层的困境外,津子围的小说还出色描绘了他们生活上的压抑,写出了这些机关小人物生活的不容易。《一顿温柔》里,马凯被塑造成一个活得有些窝囊而又憋屈的形象。人际关系复杂的机关单位里他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每次都差一点的升迁使他数十年还在原地踏步。回到家庭中,他工资的分分角角都得上缴老婆。他渴望个性自由,然而偶尔的放肆后带来的却是日日夜夜的不安。“应该说马凯的存在是一个现代人灵魂萎缩、精神错位、躁动不安、失落了理想可又不满足于现状从而面临‘我可以活着,但我无法生存的荒谬结局的立体缩影。” 相对于马凯这样现实中大多数的机关小人物的生活,《沉默》中的肖宏和《古怪的马凯》中的马凯却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机关人生活的压抑。肖宏说话古怪、行为怪异,总是觉得别人在监听他。在单位里多年煎熬,精神压力大,他得了忧郁症。后来他的病治好了,却变得常常沉默,不管再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说没问题。而一向规规矩矩的马凯却因误诊为癌症,于是精神上一下子得到了解放,行为突然变得古怪,开会时打呼噜,上班迟到,抱怨领导,揭发领导,等等。这些古怪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机关长期压抑的环境造成的,这个误诊正好让马凯展现出了真实的自己,他的“古怪”行为也许正是很多机关人压在心底的追求。
津子围的机关小人物系列是他小说中写得比较精彩和出色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机关小人物的生存和生活现状,感受到机关权力背后的故事,感悟到他们的生活之苦以及身处机关环境中精神上所受的压抑和内心所受的煎熬。津子围始终是以一种温情的笔调来写这些机关小人物,处处体现了对机关小人物的同情与关怀,给予他们生命的尊重。
二、荒诞的生活与人性的悖论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悖论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或许都会有很多理想,可是这些理想和我们真正面对的现实之间却有很大的距离。面对生活中的悖论,我们发现了各种矛盾,在矛盾中生存,反思现实,在反思中觉醒,然后在痛苦中挣扎,又在挣扎中奋斗。津子围以独特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悖论,并以他个性化的叙事方式把这些悖论表现出来,从这些悖论后面我们可以窥探到人性的复杂和深广,看到现代人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及背后的精神困境。
《存枪者》中作者设计了一个私存枪支而后又不断地想要丢弃枪支的故事。存枪者汪永学本来只是出于保护自己、震慑他人的目的而私藏枪支,然而当他真的拿着枪的时候就总有一种精神担忧,害怕别人会发现,于是枪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他的精神世界,如何处理枪成了他最大的难题。这个故事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悖论,枪本来是用来自卫的,结果却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千辛万苦地藏枪后,下定决心扔枪的时候却又扔不掉;本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变得强大,结果却弄得狼狈不堪,依然懦弱无能。这种种悖论说出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从表层的焦虑到内心的深深的焦虑,从生活的深处挖掘到人心的深处。《小温的雨天》中监控本来是为了安全保护,可同时监控也记录下了人的各种行为,暴露了人的隐私,这样对有些人来说就变得不安全了,继而发生了麦女士不停为自己洗白的事情。同样,麦女士不停地想要找到小温,向小温解释她和陈小甫之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关系,然而越洗白反而越说明自己的不清白。这生活中的种种悖论是无意为之,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可结果却走到了理想的背面,正是这无法预料的悖论才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们精神的焦虑。
人性的善与恶是人文历史上一个永恒而基础的话题了,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人性是一个过程,善与恶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并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津子围通过他的故事窥探出人性背后的善与恶,依然用他一向带有悲悯的笔调来期待这个世界的美好。
《合同儿子》为我们揭示了人性背后善与恶的转变。这个小说的名字本身就具有生活的悖论,儿子和父母是天生就具有血缘亲情的关系,是不需要任何东西来证明或者约束的。可是这里的儿子却要用签合同的方式来形成关系,这本身就很荒诞。合同是为利益而签的,父母和儿子之间的亲情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悖论。把一个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人当儿子,这看似是一种人性的悖论;报复自己仇人的过程中却又真正地对仇人有了感情,反过来要拯救仇人,这又是一种人性的悖论。然而这样的悖论恰恰深入地挖掘出人性深处的善与恶。在被金钱利益充斥的现代社会里人性的恶被激发出来,然而人性深处最基本的善是不会磨灭的。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彭家树在遗嘱中留给小董的是一捆捆的书,他永远对小董寄以希望,希望他能够改变。小董在飞机上心里的隐隐不安也正是他人性中未被泯灭的善。作者如此深刻地写出这样的故事,其中或许也带着他对这个社会美好的期望和理想吧。
津子围的小说中写了一组很相似的情节,可以说是阴差阳错的碰撞,或者是无法言说的真实,到底是真还是假,生活当中也不乏这样的悖论,真真假假揭示的还是人性背后的欲望。
《昨日之雨》中朱聆教授本来是要与女研究生约会,可是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地被警车带走了,在回答警察询问的时候,本来自己没有犯什么错,根本无须害怕,可是当警察问到他等车准备去干什么的时候,朱聆却撒了谎,因为他不能说自己要去和女学生一起去温泉中心,如果警察盘查起来,自己岂不是很没面子。接下来,警察提示与钱有关,可朱聆根本没有偷五百元钱,不能承认啊。当警察提出要去他的单位、家里调查时,朱聆却担心万一查出自己其他的事情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自己,无奈之下,朱聆只好编故事撒謊说自己偷了钱。即使之后“绿花叶”找到了自己忘记在家的钱,证明了朱聆的清白,可是此时的朱聆也没有豁然开心,反而悄悄返回卧室,拽过被子蒙上了头。同样的情节在《小温的雨天》中也出现过,老陈要去找麦女士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他只知道麦女士住在白云新村却不知道具体的地址,于是他就在白云新村转悠希望能碰上麦女士,可是在白云新村溜达到晚上十点,不但没有碰到麦女士,反而被派出所的人给带走了。派出所的人怀疑老陈是盗窃贼,在警察的询问下,老陈同样不能说出自己来白云新村的目的,只能应付,应付不了的时候就只能不说话。明明自己没有犯错,明明自己是清白的,可是当再说下去会牵扯出自己心底的隐私、给自己带来更多不利的情况下,就只能说假话来掩藏自己。此时,虽然自己是理直气壮的,说真话维护的是自己的清白,可是主人公却要说假话,此时的假话虽然让自己蒙冤,但是说真话更让自己担惊受怕。正是这样简单的误会,让艺术的冲突自然展现,看似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用巨大的生活悖论之美,将人心的良善与黑暗、坚守与妥协展现得扣人心弦,在对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对人性的叩问渐远渐深。
何为真?何为假?生活中真与假的悖论有时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这真假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人人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或许也有那么一点幽暗。在这真假的悖论中,有时人是害怕阳光照射的。《持伪币者》中,当伪币花出去了它就不是伪币了;当伪币是从警察的手中花出去的,它也不是伪币了;当花伪币的漂亮陪酒女被警察审问,审问的内容就不是和伪币相关的了。这是一个由伪币引起的血案,这真假的悖论背后揭示的是人性的欲望,这欲望或者是金钱,或者是美色,或者是权力。
津子围的创作焦点始终聚焦在现实的人生百态上,他把生活中看到的小人物、底层人物的真实的生活现状,把他们世俗、尴尬的庸常生活和精神压抑、憋屈和焦虑真真切切地描摹出来。他用简单、客观的语言来描写生活的复杂性,在冷静的叙述中却带着细腻的感情,透着对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守护。
【责任编辑】 陈昌平
作者简介:
冀东艳,1985出生,河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