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的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转型
2021-06-28安康
安康
摘要: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及相关案例,从校园管理层面解析了面对当代中国高校复杂的国保单位保护管理现实,如何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利用、从少数部门单干到多部门协调联动,借助前期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施策、中期基于合作共赢的联合工作机制、后期基于网络传播的宣传推广等策略,实现直面现实的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转型。校园管理者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转型中始终保持文物保护管理的本心,由此才能为学校师生与市民大众提供多方共赢的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国保单位;文物保护管理;高校遗产;工作机制转型;上海交通大学
引言
自1988年位于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到2001年第五批国保单位公布时,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东北大学旧址这些高校近代建筑名列其中,我国高校历史建筑群尤其是近代建筑的文物价值及其在近现代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法律的保护。据初步统计,在国务院已公布的第一至八批国保单位中,位于高校内且被高校使用管理的国保单位共计33处(见表1),主要集中在第五批至第八批,且数量增长迅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
在校园管理层面,高校文物建筑长期以来处于“被动保护”的局面,即被动地、自上而下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目的主要是为满足《文物保护法》中“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的要求,高校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到文物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与文化资源,在学校的文脉传承、人文环境、校友认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潜在且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高校普遍在文物建筑保护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源较少(见表2),而校文物保护部门在工作中“单打独斗”,不擅于或在职责分配上无法与校内外相关部门进行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使得管理人力不足的问题凸显。由此造成了高校文物建筑尤其是国保单位的保护利用面临诸多困境,如高校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建筑保护更新不当、文物建筑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
国外很多一流大学非常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沉淀,对校园历史建筑进行自觉保护和主动利用。牛津大学目前有600多座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参观者可在学校官网在线浏览博物馆、图书馆和名胜古迹,并获得校园探索指南;耶鲁大学建设网上展馆对自身馆藏文物与文物建筑进行展示介绍,并提供校园虚拟游览服务,有效提高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这些都对国内高校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广大师生市民的参与热情日益增长等现实需求,在校园管理层面,高校传统的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亟须转型。一个是工作理念的转型,另一个是工作方式的转型。
在工作理念方面,校园管理者应从自上而下的被动保护走向自下而上的主动利用。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各相关高校分别提出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文化建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上海交通大学提出,要以“崇尚科学精神、传播人文情怀”为价值追求,建成学生团结、教师融入、校友凝聚的精神家园与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人文生态系统。高校文物建筑尤其是国保单位是优秀校园传统文化与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主动提升其保护管理水平,挖掘其内涵,有助于其历史文化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共享,促使文物保护工作往精细化、公众化方向发展,为环境育人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和专业的展陈服务。
在工作方式方面,校园管理者应从依托校内文物保护部门的单打独斗,走向校内外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改进文物建筑保护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目前高校管理人员分配紧缺尤其是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人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校文物部门应更多地发挥协调联络作用,开展文物建筑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内充分依托二级单位联席会议机制,群策群力,精准施策,不断提升校园国保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外积极联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取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从而实现以较少的人员配置获得较好的保护管理效果。
以下将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为主,结合相关案例,从三个方面解析直面复杂现实的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的转型。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施策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变革,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所在地之一。对这些早期建筑进行保护并申报国保单位,在增强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与多元化筹措文物保护经费并提高修缮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校长办公会决议,同意启动国保申报工作,编制申报材料。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成功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包含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在校园管理层面,学校后续应如何对早期建筑进行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由校园管理办公室牵头,联合校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以满足《文物保护法》“四有”工作要求为基础,参照相关高校案例并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从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制度、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分工等方面人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讨论分析参与各方的职能分工(见表3),将整体解决方案写入《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内容涵盖保护对象及范围、组织机构、保护经费、管理和使用、维护和修缮、奖励与惩罚等方面,已获得校长会原则通过,将于近期公布。
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属于校园管理与历史建筑保护的交叉领域,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因各自机构设置与相关工作机制的差异,在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利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点与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进行精准施策。
武汉大学文物保护管理处挂靠的后勤保障部全面负责学校后勤工作的日常运行、管理、协调与监管职能,下设基建管理处、总务办公室、房产管理中心、校园管理中心,其中,基建管理处维修管理室负责文物管理工作,包括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报审及修缮计划编制、工作总结、绩效评价以及文物维修项目立项申报和组织实施等。这种将职责关联较大的诸多部门集中在同一个大部门下的做法,有利于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管理办公室本着“统一领导、超前谋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管”的工作原则,针对校园管理中的盲点、交叉点和薄弱点,跨部门、跨校区、全方位地进行防疏堵漏、综合施策与长效建设,扎实推进校园综合规划与管理工作,提高校园规范、有序、精细的管理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文物建筑管理部门一般隶属于房产管理或后勤保障部门,在校内易处于边缘地位,调动其他部门的难度较大且自身人手不足,易陷入“工作受重视程度不高工作开展难度大工作成效不明显”的恶性循环。上海交通大学文物保护科所在的校园管理办公室作为一个统筹协调的学校机关行政职能部门,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由其牵头编写的《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涉及校内十余个职能部门和使用单位,从前期调研到获校长会原则通过,仅用了6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协调的高效性与部门职能定位的精准性。由此,本文提出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施策的观念,即在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的前期,学校管理者应从文物保护的直接管理部门、协助管理部门、使用单位等各职能与利益相关方所处的具体情境中,以调研为基础,用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过程,多方协调,找出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将限制条件转化为自身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协调监管类的学校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除了熟悉高校管理以外,更应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保护修复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报批、实施等操作程序,这些是有效进行协调监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二、基于合作共赢的联合工作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管理办公室文物保护科在充分发挥协调监管职能、前期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施策的同时,也面临自身人员编制较少、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促使其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扬长避短,以统筹协调为主,充分借助其他部门已有的力量,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盲点和薄弱点进行补充完善,并针对交叉点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具体措施如下:
(1)早期建筑联合巡查机制:依托徐汇校区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早期建筑的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每日一次,各早期建筑使用单位进行文物安全自查,校园管理办公室进行随机抽查;每周一次,校园管理办公室进行早期建筑日常巡查;每月一次,多部门分别联合开展早期建筑消防专项巡察(由保卫处牵头)、早期建筑室内自主修建专项巡查(由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基建处牵头)、“两线”范围外场工程专项巡查(由校园管理办公室、基建处牵头)。
(2)早期建筑档案联合记录汇总机制:由校园管理办公室牵头,存有早期建筑相关记录档案的单位定期将档案备份交文物保护科,由其统一整理汇总,一幢一册,并定期交档案馆备份。
(3)早期建筑修缮机制:早期建筑修缮工程由基建处牵头;早期建筑抢修工程由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基建处牵头;针对目前非急修范围或能力以外的早期建筑零星维修工程,由校园管理办公室与后勤保障中心牵头,制定早期建筑日常维修计划。
(4)早期建筑保护资金联合筹措机制:一方面,校园管理办公室与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等部门合作,依照《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经教育部,向国家文物局积极申请专项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内的保存环境治理、陈列展示、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等。另一方面,校园管理办公室与发展联络处(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合作,设立早期建筑保护专项基金,号召广大海内外校友、国内外团体组织和社会个人自愿捐赠,专款专用,用于早期建筑日常保养维护等。
(5)早期建筑保护管理系统共建共享机制:由校园管理办公室牵头,与宣传部、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保卫处、基建处、档案馆、后勤保障中心等各协同管理单位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长久、有效地保存早期建筑所含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开发与利用学校早期建筑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早期建筑管理、保护、利用和研究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包含信息档案资料子系统、形象宣传子系统与三维建模子系统。其中,信息档案资料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基础,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信息素材;形象宣传子系统在承载早期建筑相关信息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成为对外宣传其深厚历史内涵的窗口;三维建模子系统中记录着详尽的建筑信息,是早期建筑基础数据的最直观体现,有利于早期建筑在广大师生民众中的宣传推广。长远来看,该系统可逐步实现和文物安全、保护工程、文物监测等数据信息的互联共享,最终形成早期建筑保护管理综合服务大平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物管理处负责岳麓书院的保护管理工作,一直致力于文物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1980年代后,岳麓书院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逐渐恢复,日益重视学科教学与科研机构建设,如今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岳麓书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门票旅游收入年均约三千万,对文保、科研工作进行了有效反哺。由此,岳麓书院依托旅游事业提供资金,依托文化事业扩大宣传,形成良性互补。文物保护、旅游、教学、科研之间相互合作,互为支撑,最终实现共赢。
上海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都试图在理解当今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礎上寻求多方共赢,前者是在探索校内多个部门的多方位合作,后者是在多领域之间的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由此,本文提出基于合作共赢的联合工作机制的观念,即在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中,学校管理者应将文物保护工作视作为全校乃至全社会提供更多精神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产品,应主动关注涉及其中的学校职能部门、师生、市民/消费者的利益关系,建立文物保护及相关领域之间的联合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合作共赢。需要注意的是,在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文物保护法》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
三、基于网络传播的宣传推广
2011年起,几乎所有的权威纸媒都开设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网络版,以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电视综艺节目为主体的第三代建筑网络主流媒体逐渐形成,推出一批网红建筑,备受大众关注。文物建筑尤其是国保单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建筑形象正是其所在区域民众集体记忆的直观体现,题材上易与主题人物、热点事件、温情故事相呼应,符合移动互联时代视觉表达碎片化与传播模式情感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挖掘其网红建筑的潜质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宣传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在早期建筑的网络宣传方面,及时跟进并重视媒体环境的新变化。据初步统计,截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在Bing搜索(国内版)上共有约4660万个搜索结果,在百度搜索上共有约48万个搜索结果。近三年在微信与网络上共有20篇以上的阅读量超过1万的相关文章,累计超过一百万人次阅读,尤其是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后,宣传力度与热度提升迅速。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10篇高阅读量文章,总阅读量超26万人次,以早期建筑为契机,有力支持了学校招生、文物保护与公众宣传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众参与使用直播等各类云平台服务的逐渐深入,主播可通过观看实时弹幕,与观众及时互动,将观众反馈及时体现在内容调整上,与以往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相比,信息传播更加实时、精准、有效,双向互动增强。由此,观众原本的受众角色发生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再到“新闻产销者”的转变。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抖音、B.libili等云服务平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传统主流媒体联动,进行内容协同开发以及全覆盖分发,线上直播推广活动走上风口,网红或地方干部直播带货成为直播平台媒介化产生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交际的身体人格化带来消费(包括物质产品、信息)与社交的融合。
高校文物建筑尤其是国保单位因自身的网红气质,同样具备“被直播带货”的潜力。2020年6月1 3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科招生咨询暨校园云开放日,采用全网推送,包含交大官方classin、央视频、百家号、新浪教育、微博、抖音、快手、B.libili、微视、腾讯新闻共10个播放平台。其中,徐汇校区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学生主播+X”的讲解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进行详细解读,分“历史建筑之美”与“建筑中的那些人和事”两大部分,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展示交大百廿国保校园的珍藏记忆,传播文物价值,感受求真务实的交大精神,激励广大学子报考交大,再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追求和梦想。据统计,本次徐汇校区云游校园直播活动的全网总观看量超101万人次,直播间弹幕互动频繁,有效提升了广大学子、校友与社会公众对交大的认同感与关注度,扩大了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厦门大学也借助了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其早期建筑因嘉庚风格而备受赞誉,厦门大学也多次入选全国乃至全球最美大学之一。据统计,厦门大学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327万人次,成为厦门市仅次于鼓浪屿的第二旅游热点目的地。截至2020年5月,“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在Bing搜索(国内版)约有3万个搜索结果,在百度搜索上约有68万个搜索结果,近三年在微信与网络上共有10篇以上的阅读量超过1万的相关文章,累计超过50万人次阅读(见表5),其中,仅有1篇高阅读量文章为厦门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阅读量约2.4万人次。2020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建校99周年庆祝大会,通过央视频、抖音、快手、视友网进行直播,总观看量超120万人次。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网络传播推广更多的是基于学校自主宣传,逐步挖掘早期建筑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聚焦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厦门大学早期建筑则主要通过社会媒体与游客的旅游宣传而被动提升了热度,更多的是作为背景和图像化元素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两者的共同点是直面新媒体时代的真实现实,传播叙述契合大众信息消费心理与社会关切。由此,本文提出基于网络传播的宣传推广的观念,即在高校国保单位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后,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红建筑传播以及直播规律,挖掘国保单位所拥有的内涵与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交叉点,将其凝练成易被公众快速理解的热词或一段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打造国保校园,丰富国保单位在新时代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網络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要争取避免因入选最美校园和“樱花节”类旅游活动而“被景点化”所带来的学校管理困境,需采取积极态度进行有效面对,除实行预约参观限流、建设访客中心外,学校管理者可主动向参观者推出由浅及深的多重游学体验,结合“四史”教育传播历史文化内涵,从而避免公众对校园认知的表面化。
四、结语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及相关高校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前期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准施策、中期的基于合作共赢的联合工作机制、后期的基于网络传播的宣传推广等三种具体方法,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在国保单位保护管理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直面现实的转型:从单纯地按照《文物保护法》“四有”要求进行自上而下的被动保护,到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下而上的主动利用;从依托校内个别文物保护专责部门的单打独斗,到借助联席会议机制以及信息化建设进行校内外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从对国保单位的建筑实体与物理空间进行保护管理,到打造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领域的平衡各方利益的社会空间产品;从高校国保单位影响力与相关权益的被动接受者,到借助新时代网络传播新手段重新界定高校国保单位宣传推广模式的主动创造者。
高校国保单位作为文化遗产领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产品,并不意味其完全服从市场或大众逻辑,高校管理者在协调各方利益、进行网络传播推广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不能对国保单位的物理实体或文化内涵造成损害或歪曲。在转型中保持抵抗,才能为学校师生与市民大众提供多方共赢的公共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张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