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管窥及教育对策探讨
2021-06-28夏丰娜
[摘 要: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相对特殊的人群,其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也呈现一定特殊性,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解决城镇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正常受教育权利,有些地方还兴建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子女尽管可以得到正常的受教育权利,心理上却出现了一些的问题现象,比如自卑、交往障碍、焦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正常学习和行为,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探析其成因,并寻找方式介入解决。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管窥
(一)自卑心理
《南方周末》曾經做过一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42.3%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由于是从农村来到城市,认为自己不是属于城市的一员,自己身上带有农村的标签,再加上父母所受教育相对较低,家境相对并不富裕,更加重了这种自卑心理。日常主要表现为胆小、内向、孤僻、沉默寡言,独处时间多,和同伴一起时间少。
(二)交往障碍
群体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能在其中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良好的社群交往有助于孩子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但是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况来看,交往障碍现象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时在学校内和其他孩子交流较少,在集体活动中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排斥集体活动;在和其他孩子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孤僻和猜疑,或者是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融入到正常的同伴交往中,而内心则实际上处于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状态。
(三)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表现地较为明显,也比较普遍,存在焦虑心理的孩子,往往会比较敏感多虑、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难以保持正确的心态,往往会显现焦虑不安的现象。比如在课堂上,当老师点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答问题或者是师生互动的时候,稍有难度,他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思绪混乱,回答问题的时候缺少自信、不流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效果。
二、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探究
(一)身份认同感较低
社会身份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社会身份认同较低是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很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外来务工子女所成长的环境,是一种具有地域差别的环境,他们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对周遭的一切较为敏感,觉得和城镇孩子有隔阂,自认为自己与他们有区别,生活习惯、衣着等不一样,不愿意主动与他们交流,也带来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家庭环境不利
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父母没有以身作则,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表现,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这种种因素最后都会作用在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上。
(三)学校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四)社会导向偏差
外来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包容和接纳。在很多城市,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差异,本地原生群体难以真正包容、理解、接纳外来务工人员,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导致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些消极的、不正确的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内心会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成因,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
(二)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鼓励交往,创设快乐成长氛围
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衡量整个社会融合度的标志。只有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流入地和就读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学校这一大集体。为此,要努力消除歧视,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自我欣赏。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使他们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二是鼓励同学互助,共同成长。可以通过开展“小手拉小手”活动,让本地优秀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对互助。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联系,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同伴和小帮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四、结论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辛劳付出,外来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很多却没有能够真正彻底改变自身现状,在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方面,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标签和社会导向,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有的放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才能够让他们更加健康成长,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加安心工作、为城市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本文对此提出了若干思考,希望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振超,卢帼平.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3.
[2]高礼平.用心引导外来务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成长[J].华夏教师,2017(24):14.
作者简介
夏丰娜(1991.02—),女,籍贯(省市):山东省临沂市,学历:本科,职称:无,单位(包含具体省市信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作):应用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