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课程审美价值的实现
2021-06-28袁雪莲
袁雪莲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而是在秉承音乐课程的本质价值,即审美价值的前提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置、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以综合课《法国号》为例,将“新技术”的运用与音乐课程审美价值的实现进行了一次美妙的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审美价值整合美的体验
一、 提出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整合观念的基础之 一,是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成果。两者整合的过 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而是在秉 承音乐课程的本质价值即审美价值的前提下,运用现代 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 源的设置、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 论和实践。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课程设置为教育技 术所牵制的现象,教师、学生、教材、现代教学媒体等课程 元素仅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没有彼此联系、相 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音乐课程或是华而不实, 或是毫无美感可言。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新技术”的运用与音乐课程审美价值的实现之间寻 找到平衡点,是目前全面进入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设计教学过程
(_)分析重难点,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歌曲,我们可以发现这首名为《法国号》的歌曲, 以一个练习吹奏法国号的学生的视角,向我们自豪地介 绍了他的小伙伴——法国号,同时间接地表现了小主人 公每天兴趣十足、刻苦练习的可爱形象。歌曲使用了四 分音符为主的简单旋律和节奏,三拍子特有的律动,使整 首歌曲变得既生动又活泼。歌曲无论从自身的创作背景, 还是本身的音乐特点,都很好地呼应了二年级学生单纯、 美好的审美需要。但是,如何体会甚至表现出歌曲本身 三拍子的韵律感,并且准确演唱出歌曲的最后_句,对于 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笔者在把握二年级学生对于歌曲本身美好的 心理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灵性感受的基础上, 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感知圆舞曲的风格特点,探索舞曲 动作,以及歌声中“圆”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特点上,试图 從欣赏、演唱、创编等多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体现出 的“圆”的特点,并努力通过每一个细节服务于学生所需 要的这种快乐的、美好的情感体验。笔者在多媒体教学 各素材的搜集,整体的设计、开展等各方面也着力体现着 这一思路。
(二)以学生为本定目标,教学模式做帮手
1. 制定教学目标
基本目标:
(1) 感受Flash、摄影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中 所传递出的“圆”的丰富含义,初步感受圆舞曲三拍子的 节拍特点和韵律感。
(2) 认真聆听《小猫圆舞曲》,认识法国号。
(3 )尝试用富有弹性或连贯舒展的声音演唱《法国 号》。
自主目标:
(1 )用《小猫圆舞曲》的不同版本为五幅画面配音。
(2)尝试利用图片、音乐合成带、投影等辅助手段创 编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2. 确定教学模式
名称:“情境一陶冶”模式,即“暗示一领悟”模式。
含义:利用语言、实物、音乐等多种手段,选择音乐 竞猜、现场配音、图片联播等现代教育方式,创设生动、真 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 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 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师生活动设计
1. 营境氣围,以“看一看”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音画绘本”《生活中的圆》:
教师设问:这是什么形状啊?大自然和生活中有哪 些东西是圆形的?
学生讨论、思考,在音乐和画面的融合中感受生活中 的圆。
主要素材:
(1) 主要背景图:
摄影:《黑洞》。
中国画:《飞天》。
油画:凡·高《星空》。
雕塑:苏州园林。
(2) 音乐背景:动画片《魔力女管家》里的《轻飘飘 圆舞曲》。
(3) “音画绘本”:与音乐、画面情绪相吻合的“音 画绘本”《生活中的圆》。
设计意图:众多有着“圆”元素的视觉背景融合《轻 飘飘圆舞曲》生动的旋律,呈现了一组鲜活的“音画绘 本”,营造了本节课活泼而充满律动的基调,突出了整节 课围绕“圆”展开的主题。
2. 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审美情趣
活动一:跳一跳。
教师播放以歌曲《法国号》为背景的华尔兹片段,在 《法国号》的音乐背景下,学生和老师一起自由舞蹈。
活动二:配一配。
(1 )学生思考、回忆舞蹈中配音乐器发出的声音。
(2)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模仿法国号的声音“嗡巴巴”。
(3) 教师演唱《法国号》,学生用自己的“嗡巴巴”法 国号音色,为教师伴奏。
主要素材:
(1) Flash:(法国号的故事》。
(2) 视频:《有趣的华尔兹》。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听觉经验和二年级学生爱动的 特质为前提,教师选择了融合文学、摄影等多种形式的 Flash,并设计了生动的游戏形式,体现了音乐艺术综合 化的理念,给了学生多感官“立体体验”圆舞曲三拍子韵 律感的机会。师生共同舞蹈,歌唱,从内心深处师生融为 一体,为学生自然、愉快、主动地进入歌曲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
三、教后体悟
“一堂好的音乐课,无时无刻都充满了美的体验”。 本节课在“新技术”的运用与音乐课程审美价值的实现 之间有了一次美妙的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充分地利用 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使学习 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清晰地揭示了教学命题,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了较强 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起了学生歌唱的兴趣和内部动机。
(-)所選艺术素材的流行与经典美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优秀的艺术作品之间寻 找平衡点,选择了一系列融合了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表 现形式的经典与流行作品。
音乐作品:《轻飘飘圆舞曲》作为一首演唱方式非常 可爱的流行作品,教师将其选择作为开场,一下子就满 足了二年级学生纯真、美好的欣赏特质,在此基础上辅 以Flash作品《法国号的故事》、无旋律电子琴作品《法国 号》、合成乐《吹法国号的小猫》等经典,为学生自然、愉 快、主动、步步深入地进行歌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美术作品:生活中常接触的卡通画夸张的人物造型, 老照片黑白色的基调直接表现了或诙谐、或怀旧的情意, 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摄影作品《黑洞》, 中国画《飞天》,卡通画《哆啦A梦》,凡·高油画《星空》, 雕塑《苏州园林》等经典作品,感受生活中的“圆”,体会 “圆”带给我们的无处不在的震撼力,为学生艺术审美力 的递进,提供了台阶。
二者融合:体现了音乐教学综合化的要求,同时在 流行与经典的对比、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比较中创设了 学生多感官“立体体验”圆舞曲的机会。
(二) 背景画面的意境美
貌似随意的背景无不和学生情感体验的需要相关, 努力体现着“润物细无声”的意境。如:蓝色天空的开 场和结束画面,体现了圆舞曲经常带给我们的一种淡淡 的优雅又不失活泼的意境。
中间采用以朦胧晨曦为主的深色背景:一方面保持 了圆舞曲给人心灵上的闲适,另一方面则利用色彩的对 比形成了视觉上的层次感,使得主要欣赏内容相对突出, 保证了主要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
(三) 各教学环节的“趣味”美
避免“德育倾向”的音乐程式化教学,充分利用多媒 体影视类的功能特性来体现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满足学 生真诚、自然表达的渴望。
“音乐猜猜猜”:可以随点随放的软件特点,釆用活 动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法传递信息,在及时的交互中,
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进行随时变换欣赏 的作品片段。
“音乐配配配”: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层设立了自主 目标,教师利用形象的图片、丰富的音响等为学生营造了 创编、表演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乐于参与、主 动探索的积极性,“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为学生以 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现场RAP :教师用电子琴里法国号的音色,选择圆 舞曲的节奏为学生伴奏,使单纯无趣的朗读歌词变得生 机盎然。
总之,本节课在各艺术素材、背景画面的精心选择, 教学环节的趣味设计等方面,都始终围绕多角度、全方位 的感受圆舞曲这一教学重点展开,尽力营设美好的体验 意境。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教学 法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借助Flash、VCD、绘画 等多种表现形式,深化了学生对于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 解。在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良性结合中,在融合的、愉悦的、 主动的教与学中,唤醒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了 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培养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将歌唱技能化的要求转变为了学生带有 灵气的真正的艺术素养,使学生视听同步,自然、愉快地 体验了美。
[参考文献】
王静.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整 合E.大舞台,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