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生活,让科学教学更具实效

2021-06-28姜伟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磁铁蜗牛科学

姜伟杰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虽然 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改革,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如何立足科学素养,改革科 学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本文提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以生为本,活用教材, 关注参与,踩实过程,改革评价,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地遨游科学的海洋。

【关键词】以生为本改革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为主要学 习方式的综合性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切 实际、探究活动走过场、实验常规未形成、活动材料杂而 乱、活动分组不合作、频繁动手不动脑等问题仍然存在, 导致科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科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全面改革 科学教学现状,努力提高科学教学实效。

一、领悟编写意图,活化教材

教材既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科 学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充分解读教 材,领悟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用新课标的理念来精准驾 驭教材,走出“教教材”的误区。但不管选用哪一个版本 的教材,其内容都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区域性,也就不可 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 实际情况,客观地去审视教材中内容的呈现方式,结合自 己的理解活用教材,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性因素。

例如,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食物安 全吗》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身边的食品后,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类食品包装袋上的有效信息,教材插 图提示语“考考你,这个缺口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部分 “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列表记录后的设疑:从这个 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第三部分“调査了食品的配 料”右下角小男孩说的话:加了食品添加剂,所以口感好。 教材潜在地告诉我们: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的途径以及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序观察,全面收集,列表 对比,大胆猜测。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一 提出假设一实验探究一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目的是 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收集和分析自己所需的信息,以及 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收集到的信息来探寻未知的知识。只 有领会了编者意图,突破教材进行科学教学,才能有利于 师生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进 行有效教学。

二、         多种感官参与,发展思维

学习过程是人体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整个科学学习和探 究的过程,激发和发展其思维能力O

例如,《研究磁铁)一课在教材中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我知道的磁铁”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磁铁各部分 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 究小活动:找磁铁、玩磁铁、说磁铁、测磁铁。在这些活 动中,学生通过不同的观测方法,感知磁铁的形状、磁极、 磁性等相关知识;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取的信息,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并用自己的语言将磁性强 弱特点形象地描述出来。这一系列的活动改变了以往的 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学习 中走出来。通过找一找、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 测一测等多种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寻找中 发现,在玩耍中观察,在表达中明理,在测试中验证。每 个人都能按照自己所想去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努力用自 己的方法去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相关 知识,主动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建构。在经历一系列科学 探究后,学生不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思 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才会更高 涨,科学素养也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0

三、         倡导自主研究,积极参与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和 研究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方案的

设计与制订,并积极实施,从而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教 师则要注意关注学生所研究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问题 价值,努力寻找学生认知的“最佳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观察蜗牛》一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教 师完全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研究,而不是教师设计 好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于是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最想研究哪些方面。学生纷纷提出了如下问题:“蜗牛 爬过的地方很黏,它的黏液有什么作用?” “我想仔细看 看蜗牛的壳。”“我想看看蜗牛怎样吃东西?” “蜗牛为 什么整天總是背着个壳?” “蜗牛没有脚,可为什么还会 爬呢? ” “我想知道蜗牛最喜欢吃什么? ” “蜗牛属于什 么动物?”……学生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又 接着问学生:“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 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说出了很多种方法,基本正确可行。 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概括出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借助放 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二是动手做实验;三是査资料或 询问。学生有了问题,同时又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但并不 是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于是,教师又让学生 对研究问题、假设方案进行罗列,学生可以按照由易到难 或者由不喜欢到喜欢的研究顺序进行罗列,这样,每个学 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的内容并展开研 究,当然,最后研究的结果也因人而异,这样就给予了学 生充分的自主权。有的学生在课内进行研究,有的则带 到课外进行研究,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适宜的活动目标, 而不再是原先那种大部分学生跟着少部分学生转,或是 在一旁观看的局面。在具体研究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 将设计好的人性化研究表格发给每个学生。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趣高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 了真实的体验。很多平时不爱动手研究的学生,也走出 观众席和听众席,真正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

四、开放教学时空,拓展研究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 所能完成的,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 和终点。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上不可能观察到所有现象或完成所有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要注重前延后展,开放课堂,可以通过课外观 察、现场考察、种植饲养、科技制作、搜集信息等方式进行 课外探究活动。

例如,在《纸的研究》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纸 的研究,最后有一个实践环节就是“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经过选择材料一设计方案一进行实验一汇报成果几个环 节,学生初步认识了造纸的过程浆、灌浆、滤水、压 制成纸。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提出问题:“纸是怎么造 出来的?它的发明者是谁? ”学生再回答这些问题就很 简单了。接下来,教师说:“大家想不想把纸做得更好,设 计并制造独特的纸呢?你们知道怎么做吗?当我们不知 道怎么做时,我们有没有办法去了解更多详细的造纸工 艺呢? ”学生很快想到“査找资料” “上网看视频”“我 们可以去参观或去访问”……由此,关于解决问题的方 法,学生已学会打破时空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开 展后续的探究活动——造纸工艺知多少。这样,我们的 教学也打破了课内外时空的限制,“课外”也成了“课内”, 课堂便“大” 了起来,“社会即学校”的教学观得以充分 体现。

五、创新教学评价,关注差异

小学科学学科的评价与其他学科评价有着较大差 异,它不是通过单纯的卷面测验,因此要改变评价内容与 评价方式。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 得,更要关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要从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积极性、获取知识的问题意识 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让教材活了、学生动了、课堂大 了、评价新了,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精彩而有生机。

注:本文系江苏省第13期教学研究课题“基于 STEM理念统整课程项目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磁铁蜗牛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科学拔牙
蜗牛
玩磁铁
衰落的科学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