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06-28林则地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个体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此,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及教育观念、家庭氛围营造这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家庭教育;校园暴力;青少年]
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备受公众关注,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小学校应从专题教育、日常安全管理、周边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要加强部门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其中家庭层面的教育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在防治学生欺凌与暴力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家庭教育提出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园暴力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通知》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包括在教室内外、学校周边、上下学途中、网络上发生的,以及在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有关的情境下发生的暴力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创伤。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行为社会化的促进者,帮助孩子学习相应的价值观、认知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孩子成为社会有价值的成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父母的极端情绪,如暴力性愤怒或临床上的抑郁表现,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当孩子经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负面情绪时,缺乏安全感的同时可能会有不良情绪的体验。对于校园暴力事件中的青少年欺凌者,未形成完整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情绪管理的脑区尚未健全,为满足自尊心,使其感觉自身在同伴群体中获得权威,进而不断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从而获得心灵的优越感。由于缺乏正確的积极情绪体验,得到了无原则、无道德标准的快感和愉悦,使得暴力行为被得到强化。
2.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易产生自卑、懦弱、孤僻或者蛮横、偏执等特质,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容易引起不良的心理特征,不能较好地与同伴相处,从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欺凌者具有蛮横、偏执等消极的人格特质,往往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便更加强化了恃强凌弱、敏感多疑的人格特质,更助长了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而受欺凌者孤僻、自卑、敏感的消极人格特质,往往采用压抑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御,从长远来看将会长期处于焦虑恐慌之中,从而陷入被欺凌的循环。
三、家庭教育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应对途经
1.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或对待孩子时的一种行为模式或倾向。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避免放任不管,在情感上给予温暖和理解,行为上得到支持与肯定,使其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养环境中完成自我发展与成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出现逆反心理时,过度的惩罚或溺爱保护会使孩子形成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从而诱发暴力行为。这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保持关爱,尊重孩子的意见与想法,采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避免说教和评判,使用合适的管教方法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在给予孩子爱与关怀的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引导。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应时常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充当朋友角色,能够平等与其相处,在其困惑迷茫时能够给予建设性的指导;认识到孩子接受父母基本的道德和社会规则以及孩子对安全和健康规则的需要,尊重青少年的自我主张和自主的尊重,在重要的问题上坚守原则,但在小事上不要太计较,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谈论问题的空间,提高他们做决定的能力;再来,家长应主动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交往活动中,采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沟通,父母之间关系要保持和谐,即使有矛盾也不应拳脚相向,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暴力实施,以防形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和习惯,做到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注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促进积极的同伴关系,鼓励孩子对他人的行为采取更善意的解释方式,能看到自身的积极品质,鼓励在学校之外结交友谊,如参加体育团体、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强调他们的积极行为;加强对孩子接触媒体的监管,引导孩子自觉识别、拒绝和 远离暴力媒体,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结语
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助力。在纷繁复杂社会思潮中,家长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少认知偏差,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建龙.防治学生欺凌的中国路径:对近期治理校园欺凌政策之评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1):19-25
[2]张玉晴.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01):55-62.
[3]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魏志祥,刘红梅,王玥,陈智.家庭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女生校园暴力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镇江市某中学为例[J].长江丛刊,2017(34):288-289.
作者简介
林则地(2001.02—),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