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科大现象”的精髓是服务社会

2021-06-28刘志亭

商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围墙草根橡胶

刘志亭

“青科大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逻辑和规律?其精髓是什么?

多年来,“青科大现象”一直是青岛教育及经济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笔者作为一位曾经的“青科大”人,对此也深有感触和体会。青岛科技大学既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论综合排名进不了山东高校前五名。可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省属高校,却孜孜不倦地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专利转化数量位居全国省属高校第1位,其中超过半数在本地转化,不仅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而且直接、间接地培育了7家上市公司,并为全省创造了近1100亿元的产值。放眼国内,一所学校培育这么多上市公司,恐怕也只有清华、中科大这样的大学能做到,“青科大模式”甚至被写入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那么,“青科大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逻辑和规律呢?其精髓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作为一个“青科大现象”的亲历者,分析的视角或许有些不同。

与生俱来的“草根气质”及“草根精神”

我们知道,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气质和特色,青岛科技大学的气质就是“草根气质”,而“草根气质”就意味着接地气、不张扬。青科大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并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就是青科大的底色,决定了其“草根气质”,塑造了每位教师、学生脚踏实地、以实干为主的“草根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学校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笔者曾于1980年代开始在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化工学院)担任教师,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创业热潮时期,发现身边的很多不同专业的教师都在抓历史机遇,要么各种方式与企业或其他实体进行合作,要么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业。学校各级部门对这种现象不但不限制,而且大力支持,鼓励教师主动走出学校“找项目”“找经费”,“不找校长找市场”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在那个年代,学校层面开始成立实业发展公司,作为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笔者还曾在高校技术装备服务总部下属的高校电脑公司兼职了几年时间,也有幸成为“青科大现象”的一分子,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成为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

正因为具有“草根精神”,青科大的办学宗旨并不是打造“象牙塔”,而是坚持立足社会服务,坚持开放办学。一方面在校内实行“放水养鱼”,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教师聚焦社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围墙,实行“前店后研”模式,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以产业需求带动科研、教学,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成果转化生态。目前,已逐步进展到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的方式,实现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衔接。

2020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显示,青科大实现专利转化244件,位居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两个“111”基地的高校,是唯一拥有自己命名卫星的高校、山东省唯一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高校、山东省唯一入选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高校。

持之以恒打造橡胶专业特色

橡胶工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属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由于小环境等原因,大部分学子都不愿意報考这个专业,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也不多。别人不办的专业,正是青科大的机会,不但要办好,还要办成国家级特色专业。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橡胶工程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橡胶轮胎企业,高管校友占据个企业高管的半壁江山,学校被誉为橡胶界的“黄埔军校”。2019年,青科大橡胶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正式进入国家级殿堂。不仅如此,学校还把橡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突破点和样板,将他们身上鲜明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人品格发扬光大,全面带动了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等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全校获得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有3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有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有3个,青岛市重点学科 3个。

目前,由青科大主导的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获批为山东省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成员数量18个,其中企业14个,研究机构3个,高校1个。联盟宗旨是聚集联盟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解决制约我省轮胎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全校已有12个校企研发中心、6个驻外研究院,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橡胶谷国家孵化器、国家新材料科技企业孵化器三个国家级孵化器,以及青岛市橡胶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建立了300人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长年开展科技项目推介和技术服务。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9年过亿元、累计近20亿元。2019年,学校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2020年,获评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与企业、社会无缝衔接

我国历来把大学称为“象牙塔”,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是在象牙塔里做学问、做研究。围墙对一座校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有的,没有围墙的校园,在国内是很少见到的。可是,青岛科技大学郑州路校区的部分围墙,却在2011年被学校主动拆除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原本,紧邻青岛科技大学郑州路校区东院的是青岛木工机械厂厂区,后来被青岛软控购买,建起了研发中心与青岛橡胶谷。青岛软控选择这一地块自然是离不开与青岛科技大学的邻近优势了。围墙拆除之后,大学与企业也就真正成为了“一家人”,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与大学教师就可以方便地相互兼职、相互合作了。企业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地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加入学校科研团队;教师则可以去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而且在同一个院内也不耽误回学校上课。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优势互补”。

同时,青岛科技大学与橡胶谷共同建设了创业苗圃,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从资金、政策、场地等多方面支持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创业,由于没有了围墙的阻隔,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和苗圃之间转换,目前在苗圃入孵的学生企业已有20多家。

事实上,对于青岛科技大学来说,为了学校的发展而突破围墙的束缚是有先例的。1988年9月,由各高校联合成立了青岛高等学校技术装备服务总部,经营范围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服务,科技项目协作,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销等。总部地址就在郑州路53号(青科大四方校区),下设高校电脑公司、高校科教器材商场、联通国际信息中心、高校复印机服务部和高校商场等分公司。这些公司都采取既面向高校、又面向社会的经营模式,把他们都设在校园内显然不利于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那怎么办呢?当时的校领导就决定打通校园围墙,将这些公司在郑州路校门西侧一字排开,建成的营业部前门是大马路,后门进校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以此为基础孕育了后来的上市公司高校软控,成为青岛科技大学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新名片。

现代大学的职能是什么?公认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与之相对应的工作是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无论哪项职能,哪项工作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所用,科研方向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或许,让学校全面融入社会,与社会无缝衔接,并让社会来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效果给出答案,正是“青科大现象”的精髓所在吧?正如青科大马连湘书记设想的那样“象牙塔连接着工厂,课堂连接着社会,校园旁聚集着学科性公司和孵化基地,有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气,老师们自由自在地教书、科研创业,学生们脚踏实地茁壮成长。”这不就是新时代大学的“桃花源”吗?

(作者系青岛社科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围墙草根橡胶
偷运橡胶
突然之间
橡胶
固特异与橡胶
围墙的信念
夏天的围墙
草根
草根论调
一种闭孔发泡橡胶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