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第一城”竞争背后的发展逻辑

2021-06-28宋鑫陶

商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总产值增加值深圳

宋鑫陶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城市竞争的舞台上,制造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很多城市在“迎回”工业,也在不断“重拾”制造业的信心。

岁末年初,随着各省市2020年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关于GDP排名、过万亿俱乐部城市等话题不断被热议,而近年来关于“工业第一城”的争夺也变得格外引人关注。

据悉,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3.7万亿元。而上海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34830.97亿元,这意味着在规模以上总产值这个指标上,深圳连续2年荣登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020年上半年,苏州曾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超越上海和深圳,短暂登顶。工业总产值体现的是总规模,工业增加值反映的是工业发展的质量。如果参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8年深圳曾以9109.54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比当时的上海超出414.59亿元。2019年上海以9670.68亿元,反超深圳82.74亿元。2020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深圳预计将增长2%,这意味着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上海仍是“老大”。

上海、深圳、苏州,已然是中国工业城市第一方阵,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等不同的维度上,你追我赶,争当“中国工业第一城”。

我们对上海的定位通常是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对深圳的印象是创新之城、开放前沿,给苏州贴的标签通常是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他们与过去传统制造业给人留下的“粗”“笨”的刻板印象,似乎格格不入。

在各地大力發展服务业的当下,这些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却格外看重制造业。不仅没有将制造业让位于服务业,更是将制造业视为城市经济的根基和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前些年,上海有过争论:上海要不要制造业?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说,这是个伪命题,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外竞争挑战,上海作为昔日的制造重镇,依旧离不开制造业。算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

在“十三五”规划里,上海明确提出制造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这是上海第一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相对稳定的发展目标。这表明上海在经过“十二五”制造业比重快速下降之后,开始意识到制造业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型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规划中,上海提出要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倍增,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消费品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并提出制造业是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承载。

上海服务业发达,包括青岛在内的很多城市也都去上海取经,学习如何更好地发展服务业。但上海从来没有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占比数字,而是深切认识到上海的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离不开制造业这个根本。

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上海只有不丢下制造业,第三产业和制造业这两只轮子才能都高速运转起来。

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水平;深圳则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以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为特色;拥有完备制造业体系的苏州,外向型经济发达,纳米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也走在国内外前列。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认为,深圳的二产比例不宜降得太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在深圳长远的发展,以及在建成创新之都的过程中都将起到支撑作用。

如今,越来越多想要靠服务业撑起“半边天”的城市,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压舱石”作用。杭州认识到制造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进而提出了“新制造业计划”;南京在主城实施“退二进三”二三十年后,首次对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和雨花台五个区各下达了上百亿元的新型都市工业产业指标,要将工业“迎回”主城。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城市竞争的舞台上,制造业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很多城市在“迎回”工业,也在不断“重拾”制造业的信心。

不论是创新,还是可持续发展,城市都无法与工业化解绑。没有一个产业是割裂的,而制造业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物质技术支持,也将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支点所在。

猜你喜欢

总产值增加值深圳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