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驱动重塑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博物馆
2021-06-28赵媛
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的公共生活以及文化和经济活动几近停滞,其影响巨大并持续至今,博物馆业也未能置身事外。抗疫期间,各家博物馆纷纷出招,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线上线下展览、直播课程、教育讲座等,重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文化驱动力,顺应时代,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本文分析了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有相关思考,希望文化驱动力重塑博物馆行业。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驱动力;新趋势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博物馆从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逐渐成为服务人们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未来,博物馆形态将更加多元化,文化服务和教育功能将更加突出,成为城市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其新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疫情时代的博物馆,以文化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使命担当,线上展览拓展了传统博物馆的边界,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社区和其他领域。新技术引领博物馆展陈形式和内容发生变革,促使博物馆转变成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机构。如何吸引更多公众来到博物馆,重返博物馆的人们如何与博物馆保持情感上的连接,这都是博物馆人应该积极应对未来趋势变化,在恢复与重塑中所要应对的挑战。
(一)社区博物馆“以人为中心”融合式发展
自从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后,博物馆如何为所在社区服务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社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街道、村镇建筑风格、整体风貌、生产生活、文化传统、社区事务各方面展示和保存,表现社区整体发展面貌的新型博物馆。博物馆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推出展览,体现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从社区出发,再回归到社区。博物馆要积极保留可能被信息时代所掩盖、淹没和遗忘的一些很亲切、带着温暖记忆的人类文化遗产内容。只有通过回到植根于人类更深处的历史、更深处的记忆当中,博物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枢纽。
如2017年成立的安贞历史陈列馆,介绍了安贞从元代开始到今天的变迁,到这里参观的观众以社区居民为主。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华里社区,了解基层群防群控、居民生活必需品保障供应等情况,看望慰问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疫的信心。安贞历史陈列馆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使用过的相关物品,如展板等重要物品被陈列馆完好地留存和保管了起来。同时,该陈列馆还征集到2003年“非典”时期小区出入证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小区出入证,这些物品展示出来后,社区居民反响热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融合式社区博物馆业态出现。社区博物馆是社区的文化中心,博物馆的藏品就是社区丰富的遗产。切实地包容、融合不同的社群,倾听各个群体的声音与反馈,并为之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与活动,博物馆对此应不断巩固和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在这次的抗疫过程中,社区博物馆真实保留和记录了社区居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见证和参与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过程。同时,进一步讲好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弘扬顽强的抗疫精神,也是博物馆应当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在文化驱动力下,博物館要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内容,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形成融合式发展。
(二)深耕内涵打造线上服务常态化
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到了2021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倡议,鼓励各地文博机构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推出云展览,采用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使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观看各种在线服务。网上在线观展、听讲座成为疫情期间公众文化生活的新风尚,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也在疫情时期得到真正的检验。越来越多的行业发展打破界限,资源相互融合,可以说,博物馆的概念一直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到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企业牵手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业态结合博物馆,这足以说明,“博物馆+”已经进入2.0时代。
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云展览是新技术新方法,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提升,才能满足观众线上观展的需求。2021年2月4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一周年,也是北京奥运博物馆开启春节系列活动序幕的日子。笔者所在单位在线上推出了“祝‘福冬奥、贺小年”网络直播活动,全面回顾北京申办、筹办冬奥会的全过程,让更多网友对中国冰雪体育运动的成就有更为深切的了解。据统计,春节期间直播活动参与观众共计14600人次、线上讲座在线观看6589人次。可见,数字博物馆里最重要的是云教育,只要顺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云展览大有可为。
(三)博物馆是立体的
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义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物”,对文物的实体展示是博物馆区别于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机构的重要一点。真实的藏品能与观众建立情感的现实连接,展厅光线、气味、环境、布局以及展品摆放等,是构建起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因素,这是线上展览无法给予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线上博物馆优势突出,包括空间和展品有无限延展性,易于传播、易于互动、易于保存等。随着5G等新技术的发展,观众在线上观展也会越来越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官体验也会更丰富。我们希望未来线上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全新、虚拟、真正的博物馆,而不是仅仅把线下的博物馆“搬到”线上。相信未来线下和线上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走向融合。参观实体博物馆的历史真实感和身临其境感是线上技术难以替代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保留“阳春白雪式”的深奥,又增添“下里巴人式”的亲民,使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得到全方位的实现。
二、相关思考
(一)博物馆与健康幸福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作为“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更旺盛的市场需求。作为文旅产业相融合的博物馆,观众在参观游览时,既可以享受到艺术传播、历史传承、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又可以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应该说,博物馆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
博物馆应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重视公众使用博物馆的体验,既关注作为藏品的“物”,更关注作为博物馆建设、发展和受益主体的“人”。要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开展专题活动,强化博物馆观众调查、开放服务、讲解导览、志愿者服务等直面公众的指标设计,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好的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人民满意的博物馆。
(二)博物馆与文化驱动力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同期海报显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依靠数字网络和VR眼镜看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博物馆从业者期许的应该是真实的社会交往。而面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新挑战,博物馆必须确保自己有能力继续担当文化遗产守护者的重任。作为博物馆的从业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成为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
博物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之一,保障了最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众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利用文物征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品开发,使博物馆元素与旅游、科技、教育、金融、企业等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融合发展,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四、结语
一年多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与疫情扯上关系,即便已经走到2021年,我们仍然在与新冠病毒作斗争。但不管怎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人们与博物馆还是发生着联系,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希望建立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连接,让他们感受到逆境中的希望和鼓舞。这一次所面临的挑战,也可以成为加快博物馆业持续、深入开拓业态创新的一种催化剂,它使我们更加关注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发挥文化驱动力作用,重塑博物馆应对未来机遇与挑战的信心。
(作者简介:赵媛,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藏品研究、奥运遗产、数字化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后疫情时代艺术博物馆如何转型》,《美术报》,2020-05-20。
2.《后疫情时代的博物馆是什么模样?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新京报》,2020-05-23。
3.《博物馆线上展览的“變”与“不变”》,中国经济网,2020-05-18。
4.刘洪《提升博物馆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江苏省2016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5.张凯杰、王颖《文旅融合背景下旅顺潜艇博物馆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