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绶琯:能听懂星星说话的人

2021-06-28

学苑创造·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伦敦大学台长天文学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2021年1月28日,著名天文學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王绶琯院士辞世,享年98岁。为天文事业奋斗了七十余年,这位爱着星星的老人,最终化为了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与科学同仁提议建设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他将大半生投身于中国天文事业,被誉为“能听懂星星说话的人”。

王绶琯3岁那年,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从医的母亲十分重视教育,慈母叮咛自己读书上进的画面,始终激励着王绶琯。在叔父的推荐下,13岁的王绶琯报考了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并被录取,陆续学习了航海与造船专业。成绩优异的王绶琯有幸获得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进修的机会。在英国期间,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兴趣的王绶琯接触了大量的天文科普著作。他经常写信与英国天文学家交流,不知不觉间,他的志向由“航海”转向了“天文”。

1949年,王绶琯强烈希望投入天文工作,在一位挚友的鼓励下,他下决心放弃造船,从头起步。他写信给当时伦敦大学天文台台长格里高利先生求职,格里高利很快接纳了能力超群的王绶琯。于是,王绶琯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开启了他的天文生涯。1953年,已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了三年的王绶琯在收到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的邀请后,没有丝毫犹豫,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回到中国。

解放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王绶琯刚回国就接到了国家紧急任务——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王绶琯和同事们改进了测时、授时、播时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成功将时号发播精度提高到能够满足大地测绘等应用部门的需要。“国家说什么就做什么。”王绶琯回忆这段岁月时曾说道。怀揣坚定的信念,王绶琯“其中之苦,甘之如饴”。

在完成授时工作的第二年,一个新的任务又摆在他面前。人们开始发现,天体不仅会发光,也会发出无线电波和其他电磁波,射电天文学便是用无线电观测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1958年,苏联的射电天文学家希望把一大批无线电设备安到海南,观察当年的日环食。中国天文学家抓住机会,和苏联天文学家共同组成了一支“日食射电观测队”。王绶琯跟着苏联天文学家边学边干,积累了丰富的射电望远镜知识。在王绶琯的带领下,我国也迈入了射电天文学研究领域。

获得天体的物理信息要靠光谱观测。王绶琯认为,当时天文学测光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天体的光本来就暗,需要用更大的望远镜;二是只能一个个天体测,非常慢。王绶琯敏锐地觉察到,既有大口径又有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将成为天体研究的重要保障。

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绶琯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苏定强共同提出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攻关项目。1993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以表彰王绶琯在中国现代天文学上所做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1998年,75岁高龄的王绶琯发起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获得了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内的六十多位科学家的联名支持。

王绶琯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如果孩子们将来不做科学研究,那一生至少有一次接触科学探索的机缘;如果他们中有人将来要做科学研究,可以提前遇到一些可以指引他的老师。

二十年间,曾先后有700多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了俱乐部活动,而俱乐部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其中不乏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猜你喜欢

伦敦大学台长天文学
从失误中寻找机会
意想不到
“应聘”台长
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策略选择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伦敦大学建立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
高考作文练习四篇
天文学,地球科学
现代天文学如何起步
第六批天文学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