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电动机模型
2021-06-28李秦羽陆明
李秦羽 陆明
一次,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手工制作电动机模型的方案,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方案比较简单,如果追求电动机模型的转速,这个方案显然存在很多改进空间。因此我们做了些改进,下面,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制作过程分享给大家。
首先,原始模型中的线圈,在最理想情况下也只有[12]周期的通电时间,剩余的时间都在惯性旋转没有任何产出。如果再加上手工误差的因素,实际输出动力的时间更少。因此要想提高转速,就要增大线圈的受力时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设法实现电刷结构。我们最初的设想是,在原始模型上改进,不再使用两个支架进行导电,而是通过电刷进行供电(如图1所示)。
用两段漆包线做成电刷的两部分,利用其弹性分别夹紧线圈的两极,并在适当的地方刮掉漆,即可实现随线圈旋转改变电流方向的目的。
如果这样做,电刷功能是实现了,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材料有限。我们拿到的材料包括长60cm、直径约1mm的漆包线、5号电池及其电池盒1个、磁铁2块、小饭盒1个、少量PVC板。仅60cm的漆包线,既要做支架又要做电刷,没有多少能留下作绕线圈。但若线圈匝数过少,速度一定不可能快。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小饭盒——用它做支架,以节约漆包线。
我们在饭盒的两条长边上划出两道凹槽(如图2画圈处所示),使其刚好可以卡住线圈的轴,而不至于有太大摩擦。剩下的漆包线绕了五匝线圈,达到了预设的要求。
把之前的设计搬到小饭盒内,就得到了如图3的设计图。
制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转轴笔直,这样可以避免电动机工作时,因振动过大而引起能量损耗。为了保持转轴笔直,我们在制作线圈前,先剪下一小节未弯折的漆包线備用。二是线圈可做成方形,使导线与磁铁更接近,让导线处于更强的磁场中。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更强的磁感应强度意味着更大的安培力。
制作完成后,给模型通上电,并给其一个力,使其开始旋转。如愿,它开始旋转了。
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工作时,由于手工制作误差和电刷带来的摩擦,转速提升时,饭盒上的两道凹槽常常无法固定轴,甚至会将轴震出凹槽外。我们尝试尽量把轴弄直,并使线圈在转动时尽可能平衡,以减小振动,并调整电刷的位置,使两个电刷之间的缝隙与两侧的凹槽在同一直线上。但遗憾的是,由于制作过程中的手工误差,仍不能将振动的幅度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切下一小块PVC板,在上面钻一个比转轴直径稍大的孔,并把孔内壁尽可能处理光滑。然后将这一小块PVC板固定在饭盒边缘上(如图4),使转轴静止时可以在凹槽的支撑下悬空穿过小孔。
有了PVC板的固定和电刷的夹持,模型可以稳定旋转了。
至此,经过长时间调试,电池电量几近耗尽,电动机已经不能持续旋转了。当我们准备撤去磁铁,更换电池的时候,本来已经停下的电动机又重新旋转起来。简单重复多次后不难看出,是上抬磁铁的动作使电动机重新转动,原理也显而易见,将磁铁靠近线圈增加了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受到的安培力也就增大,重新转起来也不是难事。
受此启发,我们用了少量PVC板将磁铁垫高,使磁铁与和处于竖直方向时的线圈的距离大约为5mm。此时,电动机的转速得到一定提升。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一定要把两块磁铁堆叠放置?如果将两块磁铁置于线圈的上下方,显然比堆叠在下方更好!
首先,磁铁堆叠在下面时,磁铁的磁感线是发散的,而上下分开放置时,可以让线圈所在的空间磁感线更密集。其次,当线圈转动到垂直于水平面时,线圈的上下部分都可以更贴近磁铁,从而得到更好的加速效果,还可避免因受力不均而引发的振动(原理如图5所示)。
于是我们重做了磁铁的支架,将一块磁铁悬于线圈上方(如图6,图中支撑结构略去),线圈竖直时,线圈离上下磁铁的距离不超过5mm。更改了方案后,转速再一次得到提升。
我们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同学A提出和我们比试,我们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模型用的是老师给的示范结构,制作很精良。一轮比试下来,大家都认为我们的模型转速较快,他也甘拜下风。但是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模型转动时,线圈触点和电刷的撞击声比较频繁,所以才显得速度比较快,而同学A的模型不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刷,而只是安静地转动。忽略声音,其实双方转速都差不多,我们的甚至还略逊一筹。
这就奇怪了。我们明明做了这么多改进,却还是得到了差不多的转速,难道我们的电刷结构还不如原始的模型吗?按照理论是不可能,如果我们的模型正常工作,线圈受力时间明显会比原始模型长。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回到前面我们发现的问题——线圈触点与电刷撞击的声音。一开始,我们认为是电刷和线圈接触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试着把电刷调松,虽然减少了撞击,但是线圈没法在一个周期内接触到电刷,转速反而更慢。我们又试着调紧电刷,但压力带来的摩擦,电动机直接被拖停。
重新审视我们的模型,试着找出出错的地方。结果发现,一开始我们的设计就有一个严重的缺陷——电刷的触点(如图7)。
理论上说,在电动机工作时,线圈的触点会时刻与电刷紧密接触,但这是理想情况,实际情况是,在转速足够高时,电刷会被顶开,且由于转速快,电刷恢复的速度赶不上线圈的转动速度,有时线圈已经离开电刷一段时间,电刷才回弹并与触点重新接触,所以会有少许时间不能通电。
这本是不可避免的小问题,即使存在也无伤大雅,那为什么要说它严重呢?这就要说到线圈在转动时的一个特殊位置了——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如果线圈在转动到这个位置时能够通电,那么整体将达到最好的加速效果。在我们的模型中,磁铁位于线圈的上下方,当线圈垂直于水平面时,离磁铁最近,处于最强的磁场中,有最大的安培力,此时,线圈上下两侧收到的安培力都垂直于其运动方向,不需要再分解。但是,在之前的设计中,由于高速转动时,电刷不能及时回弹,导致线圈在最佳加速位置无法加速,速度自然无法上去。另外,由于手工制作误差,即使在低速情况,线圈垂直于水平面时,电刷与触点的接触也不好,这也相当于错失了加速的机会。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鉴于模型已经成型,本着改动最小的原则,我们将线圈改成了如图8所示的样子。
这是个很小的改动,虽然这样也没有彻底解决电刷不能及时回弹和手工误差带来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改动把问题带来的后果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线圈的两端原来是与线圈在同一平面并排固定在轴上的,现在我们将其改成与线圈平面垂直。这样一来,当线圈转动到垂直位置时,电刷是被顶开的状态,这样便可以保证电刷与触点接触良好,进而保证可以在最佳加速时机加速。而电刷不能及时回弹和手工误差带来的接触不良的问题,改进后会发生在线圈接近平行于水平面的时候,此时线圈所在空间的磁场最弱,并且其受力垂直于运动方向,即使此时无法通电,对电动机转动也无太大影响。
我们的作品制作完成了,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不断反思,今后我们会更细致,更认真,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指导老师:李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