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与共:《只有芸知道》的镜像建构与意蕴探微
2021-06-28张宁宁
张宁宁
由冯小刚导演,黄轩、杨采钰等主演的情感类型电影《只有芸知道》,改编自冯小刚挚友张述的真实爱情故事。影片主要叙述了中年男子隋东风在漂泊半生后,猝失妻子罗芸并决定替妻子完成遗愿的情感故事。[1]该片以心物与共、情景一体和物我相融的叙事基础,通过构建多元化视觉画面风格,将深厚情感与深沉意象一体融合,凸显了真情实意的唯美绵长,实现了故事主旨的生动呈现。
电影画面是影视作品传递真情实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亦是具有媒介属性的重要元素。电影《只有芸知道》由真实情感故事为创作蓝本,以纯真唯美的新西兰风景为叙事背景,通过巧妙使用阳光、绿草和树木等布景元素,反复呈现明媚场景来传递“诗意情景”,并在单一、平铺的叙述方式中演绎了真诚、真挚的爱情。该片以曲折波澜与静水流深的创作意境传递了多元化的故事主旨,实现了叙事情节与影视画面的一体融合。
一、叙事基础:真挚情感与纯真画面的完美呈现
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同构的艺术形态,其视觉画面风格直接关系到人物角色的塑造和叙事主题的表达结果。电影《只有芸知道》所传递的意境美与优美景致,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丰富的视觉唯美画面,也诠释了心物与共、物我相融的精神表达主旨,并推动影片叙事情节一一展开。
(一)心物与共的诗意场景
色彩搭配合理、风格多元的电影视觉画面,既增强了影片的意境深度,又通过色彩基调对比和画面转变,直触观众的内心情感,引导大众审美取向积极转变。电影《只有芸知道》一改传统“冯氏喜剧”的叙述风格,采用了异于传统、宏大的影片叙事基调,通过从明朗走向阴暗,从欢快走向冷淡,巧妙借助光影变幻与色调的不断变化,将现实情景与深情回忆相糅合,营造了轻与慢的舒适氛围,以直观的方式推动叙事情节发展,并在生动多元的故事场景中,用真情触动观众内心,使观众不需过多思考或揣摩影片情节的发展走向,便能直观感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绪变化,形成“心物与共”的诗意场景。
(二)物我相融的情景呈现
多元化的视觉画面将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外化,超越了传统电影叙事空间的“同步建构”模式,提升了该片的审美层级与情景感染力。《只有芸知道》画面唯美、艺术气息浓厚,导演通过精心调和色彩,巧用镜头构图,以极简的叙事方式表述了丰富、多样的电影符号,通过缓缓叙述,将多元化的视觉画面罗列、讲述了影片故事主旨,推动情节不断发展。在影片的开篇场景中,导演构建了罗芸照片和照片一侧的瓷瓶等画面,生动展示了影片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通过采用不经意滑过的叙事镜头,缓缓推开故事场景,奠定“生死倾诉”的情感基调。当唯美恬静的影视画面与淳朴真诚的情感主题相融合,电影整体进入“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通过人物情感与客观环境双向渗透,以情感共鸣、情境共振的方式突破影片创作的原初审美。此外,影片在讲述隋东风与罗芸“相知相守”唯美爱情的同时,巧用新西兰淳朴的风景画面,聚焦平凡爱情与生存境遇,通过使用“云淡风清”的银幕画面,触及大众内心柔弱细腻的情感,实现了“物我相融”的情景表达。
(三)视听同构的空间想象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时空艺术,通过建构时空关联的叙事画面,来实现叙事主旨的合理表达与逻辑架构的基本叙述。电影《只有芸知道》以艺术化的构图手法,将叙事镜头对准自然田园,合理使用自然光和室内光线营造了富含艺术美感的真实空间,通过使用缤纷色彩来渲染诗意场景和细腻情感,促使影片整体充满生机活力,迎合大众的审美想象。[2]影片使用长镜头定格的方式记录了隋东风将骨灰洒向大海的场景,画面中风起灰散、无影无踪的视觉表达场景,营造了充满感染力和情感张力的影片画面,塑造了触及观众内心、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影视情感空间。影片以多元化的视觉画面来解读人生的悲欢离合,运用视听同构的叙述镜头充分表现人物角色情绪变化,使影片叙事内容、情节主旨在相对舒缓的节奏中,娓娓道来,一一呈现。
二、叙事风格:艺术美感与价值意蕴的完美融合
电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凝练与升华,精致优美、内涵深厚的电影作品,既需要立足鲜活的故事素材,也需要以新的审美表达视角对故事素材进行加工升级,以实现情感理念与价值审美的跨越与突破。电影《只有芸知道》巧妙使用多元化视觉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传递角色情感,生动体现了导演冯小刚对人物情感、爱情故事的理解与态度,完整勾勒了浪漫相遇、长情陪伴和纯质的爱等创作主旨。
(一)时空展现:纵览生活格调的“万花筒”
色彩基调是表达故事主旨,渲染影片气氛的灵魂。为了传递情感的真实性和诗意化的意象,影片采用了大量自然光线来点缀、布置情景画面,呈现了具有生活气息的银幕画面。该片以自然、淳朴的色彩搭配方案,合理使用布景、光照和树木等视觉因素,呈现了生动的视觉画面,使影片整体更有形式美感。在创作过程中,该片通过使用视觉画面特写来设置故事场景,为观众营造了深厚的意境氛围。影片《只有芸知道》的第一部分场景主要描述了隋东风在看望梅琳达时,对婚后经营餐馆时光的生动回忆,该叙事过程呈现了悲凉的视觉画面。[3]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发展,在二人婚后生活经历中,罗芸发现自己无法生育,决定养一条叫“布鲁”的狗来弥补遗憾,之后布魯病逝,女主人伤心欲绝,陷入悲痛。在布鲁去世后,影片画面中刻意减少了欢快色调,增加了冷色调设计,增添了观众的情景代入感。
(二)叙事呈现:雕琢生活美学的“显微镜”
作为一部侧重于情感表述的文艺片,电影《只有芸知道》依托导演对挚友情感的理解进行创作,融入了导演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度思考,突破一直以来的“冯氏喜剧风格”,营造了精益求精、风卷云舒的影视美学画面。影片女主角罗芸既渴望恬淡的生活情境,也期待追寻生命的多元化。该片通过刻画“一静一动”的场景画面,交代了罗芸的最终归宿,也暗合了其人物个性的内在特征。视觉画面传递了故事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片的第二场景,导演侧重描述了隋东风在观看鲸鱼过程中,与船夫对话,回忆自己与罗芸相识相恋的鲜活故事。影片在叙述隋东风与罗芸新生活开始的故事情节时,重点采用了温暖、明亮的色彩基调。移民新西兰的青年隋东风与罗芸在房东撮合下,成为挚爱一生的恋人,二人凭借“横财”完婚,并搬迁至克莱德,开办了长达15年的餐馆。该片通过为观众营造多元化的视觉风格画面,创新情感表达方式,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生动叙述了影片所描述的心灵流浪、生命突围与永恒爱情等多个主题,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向人物内心发展。
(三)生活呈现:表达生活矛盾的“放大镜”
电影艺术通过营造游走在生活与想象之间的动态银幕画面,在面向生活化场景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影视化改造来消解大众对影片的故事剧情、人物形象塑造的质疑心态。电影《只有芸知道》传递了生活化的故事场景,通过精准把握画面与叙事主旨的融合点,达致了内在情感与外在画面一体融合的效果。影片的第三场景重点描述了隋东风与罗芸经历生死离别后,带着爱妻的骨灰去观看鲸鱼,并按照罗芸的遗愿洒下骨灰。随后,隋东风万里漂泊,回归祖国,见到罗芸父母,揭开了罗芸本身患有先天性疾病的隐情。电影《只有芸知道》重视生活场景的细致化描述,通过精心设置色彩搭配方案,以生动的现实感来传递温馨的场景画面。
三、情感意蕴:美学意境与灵动画面的情感共振
一部立意深远、意境深厚的电影作品在讲故事的同时,会从精准立意、美学品质和思想深度等多个视角激发观众的情景想象,增强观影者对影片内容、故事情节和多元主题的现实体悟。电影《只有芸知道》通过舒缓、自然的情景画面,以穿插倒叙的叙事手段,以回忆穿插的蒙太奇手法,传递人性光芒,折射人性关怀,使观众对影片中隋东风与罗芸的爱情故事形成精神共鸣与情感共振,体会真情的现实温暖。
(一)言外之意:“相濡以沫”主题的情感表达
从多元化视觉审美视角来审视电影《只有芸知道》的精神象征,需要从感性心灵、精神共振的角度来体会真爱的纯粹与思念的长情。从田园山水画的创作风格角度来解读其中蕴含的意境画面,引导观众与影片画面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以积极回应实现受众心灵感化的创作目标。[4]电影《只有芸知道》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回归现实、书写大众生活的理念,通过塑造多元化视觉风格的审美空间,深度解析了普通群体的内在情感,使观众在追寻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认同感。该片视觉画面精美,隋东风与罗芸经房东介绍、结婚,定居在安静唯美的克莱德小镇。影片用镜头记录蓝天白云、雪山道路,生动呈现新西兰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隋东风与罗芸渴望远离尘世喧嚣的心理诉求。[5]影片台词“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生动传递了“相濡以沫”的情感主题。此外,当罗芸去世后,隋东风面对爱人逝去的悲凉情绪,通过台词“半路留下来那个人,苦啊”,表达了逝去真爱后,内心“度日如年”的煎熬痛苦。
(二)物外之情:“细致入微”深入情感主题
影片《只有芸知道》打破了传统“冯氏电影”的创作框架,通过确定“真”的叙事基调,巧妙运用色彩、器物及构图等影视化语言,以意境意趣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回归现实生活,深入传递了影片真爱永恒、思念长情等多元化主题。影片通过器物符号,聚焦重点细节,构建情物交融的视觉画面,增强了观众对叙事内容的认同与感知。影片中,“长笛”深远的象征意味,具备了超越器物自身意义的丰富文化内蕴,创制者紧扣观众心理,借助长笛这一细节,将主题蕴含于感性意象之中,帮助观众成功跨越内心情感的藩篱,体会影片想要表达的“真爱永恒”。[6]隋东风携带十五年的爱情记忆,以自我倾诉和情感回忆的方式,深情叙述对爱人的无尽思念,表述了对“真爱”的诚挚礼赞。隋东风与罗芸最初相见源自悠扬的长笛,影片通过勾勒隋东风在夕阳吹奏长笛的影像,随着长笛洪亮有力、甘醇深厚的独特音色响起,衬托了真爱的浓厚悠长与心灵呼唤。在影片结尾部分,长笛再次出现,隋东风从长笛中抽出一张纸条,上面承载着罗芸对隋东风深沉的爱意。
(三)镜外之景:“隐性需求”内涵的情感突破
影片《只有芸知道》充分发挥新西兰唯美的自然场景优势,通过制作大量真实、自然的场景,形成了具有独特观赏效果的视觉画面,并通过围绕人物情感变化与故事情节发展来营造画面,在呈现极具美感视效的同时,传递了人物的情感特征,为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实现了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发展与环境氛围营造的最佳融合。《只有芸知道》的光影画面将影片故事划分为结婚前、结婚后与患病后不同章节,使用“同一个男人,同一条狗”的画面贯穿影片全程,并通过对不同场景画面进行拼接,打乱了故事发生的顺序,超越、突破了原有的“时空同步”架构,实现了影片故事主题的价值超越。光线作为具有诗意化表达特征的元素,在该片中实现了渲染故事氛围、推动影片剧情发展的创作目的。在影片主题的整体表达过程中,“餐馆着火”是重要的叙事节点,火光在不动声色中燃烧,描述了“美丽人生”中掺杂的困顿情绪。实际上,这正是对罗芸内心期待的回应。从影片叙事逻辑看,女主角罗芸并不满意现有的生活,除了对观看鲸鱼的心理向往、对服务员梅琳达四处闯荡的羡慕之情,她甚至渴望用一场大火来燃烧“一成不变”的生活现状。
(四)题外之念:“真爱永恒”主题的情感透视
《只有芸知道》是一部以“真”情感为创作基调,使用“真”画面,讲述“真”故事的情感类作品,其中所设定的人物角色、采用的造型器物、色彩光线勾勒的影视画面等,皆以“真”为前提,注重倾听观众真实的心理感受,并通过对景色、光影等构图元素的合理搭配,为观众营造了艺术美感与真挚情感一体融合的生动画卷。在影片中,隋东风完成爱妻遗愿既是推动影片叙事情节的关键线索,也是唤醒隋东风无数回忆、寄托思念的载体。
结语
电影《只有芸知道》是一部画面唯美、情感丰富,以实情实景、真情真我为创作基础的情感类题材影片,影片创作取材自然,通过精选贯穿新西兰奥克兰、克莱德镇、特卡波湖等不同地区绝美的风景和温暖场景,使视觉画面成为传递影片创作情感的重要艺术空间,亦使观众对纯质爱情形成情景代入与情感共鸣。该片对爱情的坚守与生活的向往,呈现鲜活、生活化的叙事特征,演绎了真爱永恒的故事主旨。
參考文献:
[1]王甜丽.影片《老人与海》单一画面感对主题的完美诠释[ J ].电影评介,2016(02):58-60.
[2]汪兰川,张娜,石丽慧.色彩的魅力——色彩元素设计在动画画面中的运用与分析[J ].设计,2016(16):142-143.
[3]江龙军.论影视镜头画面主体的媒介属性[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3):97-100.
[4]刘铮,洪焱垚.电影美学与内容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以李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J ].电影评介,2018(16):77-79.
[5]吴昆.视觉、空间与现实主义:阿方索·卡隆的电影美学观念[ J ].当代电影,2019(12):46-49.
[6]罗梦舟,曾志刚.LED数字背景拍摄技术及其视觉效果解析——以《曼达洛人》StageCraft系统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11):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