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2021-06-28吴倩

文理导航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验实验探究创新思维

吴倩

【摘 要】文章对教材中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并阐述了如何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物质燃烧条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创新实验;创新思维;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一、教学分析

探究燃烧的条件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实验3的内容。与基础实验1和2侧重于对操作的练习不同的是,基础实验3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而核心素养指向的正是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感悟,而非结果导向。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变化。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学习过有关于蜡烛及其燃烧产物的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以及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他们从物质转化关系、定量、能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变化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日常生活中防范火灾的意识。此外,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充分燃烧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二、实验分析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燃烧条件的概念,使学生充分理解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温度必须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及“可燃物需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这两个条件,老师们无论使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常常会引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书中的实验7-1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材实验探究装置图如下:

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若使用上述装置,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实验1铜片上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而白烟的主要成分是五氧化二磷,其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的偏磷酸有毒,会污染环境,危害师生健康,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2.白磷熔点较低,约为44.1℃。实验2中热水中的白磷易熔化,熔化的白磷在氧气流的作用下四处游动,使白磷不能和氧气充分接触,现象不明显,实验不易成功。

3.实验未严格控制变量,不够严谨。如:实验2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与铜片上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对比,氧气浓度不一样。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从实验的绿色化、实验显现更明显等角度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二)实验的改进

1.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具支U型管(配两个橡胶塞)、Y型管、烧杯(1000mL)、90o导管、铁架台(带铁夹)、止水夹2个(K1和K2)、乳胶管(若干)、储气袋(有开关)、小型打气筒、塑料袋、滤纸、镊子

药品:二氧化碳1袋、白磷、热水

2.实验操作方法及现象

(1)按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打开K1,关闭K2。用镊子取一小块白磷,吸干表面的水分,并将其装入具支U形管中,观察到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在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的情况下,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不会燃烧。】

(2)将具支U型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此时因为U型管中空气量较少,观察到白磷燃烧火焰微弱,且很快熄灭,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明可燃物在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就能燃烧。】用打气筒鼓入空气,观察到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明在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情况下,增加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可燃物燃烧得更旺。】

(3)关闭K1,打开K2。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白磷熄灭。【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以用来灭火。】

(4)关闭K2,打开K1。再次用打气筒鼓入空气,观察到白磷再次燃烧。【说明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即可燃烧。】

(5)关闭K1,打开K2。再次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白磷再次熄滅。【再次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可以用来灭火。】

3.改进后实验的优点

(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了达到最佳演示效果,我采用了透明的玻璃仪器,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具支U型管内白烟的流动,了解U型管内气体的变化。从而知道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创造了一个全封闭的空间,有效的防止了白磷及其生成物的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3)在该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通入空气和二氧化碳,使反应在燃烧和熄灭之间进行切换,控制了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而且条件变量控制较好,现象对比明显,有效的展示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充分说明了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更为严谨。

(4)本实验中利用一个小型打气筒向装置中通入空气。利用一个储气袋事先收集一袋二氧化碳,打开储气袋上的开关,通过挤压储气袋,向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碳,使得装置更加便于操作。

三、实验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评价,共同改进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传统实验,并让学生结合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接下来给学生提供有关白磷的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传统实验的装置,说说传统实验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如何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学生这一反思评价的过程,无疑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学生们分别针对实验的环保性、白磷因在热水中熔化影响实验现象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师生共同评价。另外,学生可能很难想到,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发生燃烧,与铜片上白磷在空气中发生燃烧对比,没有严格控制变量,实验缺乏一定的严谨性。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学生再针对条件变量控制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既锻炼了學生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还给他们树立了绿色化学的观念。

活动二:创新实验,对比评价

综合考虑了传统实验的几点不足之处,教师给出一套改进装置。教师事先介绍装置,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的现象,基于现象进行推理,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体会出灭火的原理。另外利用打气筒通入充足的空气,白磷燃烧得更旺,这还能说明在发生火灾时不能打开门窗的原因。

接下来让学生对比创新实验和传统实验,说说这个创新实验的优点。小组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提醒学生若有其他创意,可以画在纸上,下节课再一起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说这次实验探究给了他们哪些启示和感悟。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对比分析的能力、基于实验现象等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在实验设计上讲求探究化、绿色化、一体化等。本实验设计,操作时间适宜,很适合课堂教学的节奏;现象明显,反应可控;条件变量控制较好,实验对比性较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学生在本节课中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尊重事实和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还树立了绿色化学观念。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学科素养得以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对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有所加强,这类题型也是试卷中难度较高的题型,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也较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多开展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创新,或对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会不断提高。

不足之处: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自主设计的实验装置,教师选取几位同学的设计进行投影,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被调动起来,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9-130.

[2]王春.“燃烧条件”实验探究一体化创新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20(1):44-45.

猜你喜欢

创新实验实验探究创新思维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巧用废旧材料探究声音特性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