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浸润心灵,国学促进养成

2021-06-28徐艳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5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养成教育小学生

徐艳芬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之结晶,是历代大家对道德、思想、人性、伦理等方面总结的理论精华。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真、善、美”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懂得与圣贤为友,以经典为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感受我国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陶冶他们的品德和情操,激发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智力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中一种提高实效性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生;养成教育

所谓“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不仅适用于成年人,小学生更应从小开始渗透培养。国学经典当中适合低年级的有《弟子规》《三字经》;中年级的有《笠翁对韵》《老子》《论语》;高年级的有《孟子》《孝经》《大学》《中庸》等经典篇章。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才”,即先育人再育才。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和怎样思维。不但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将知识“内化”为为人处事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目前,个别学校养成教育依旧停留在说教层面,缺乏必要的形式创新,对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心理缺乏必要的深入分析。虽然我们的养成教育过去取得表面上的成绩,但却是被动地与各种社会现象作斗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重视优秀传统国学教育的作用,逐步在小学普及渗透孔孟思想的精华内涵,使国学思想深入人心。本文立足于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促进展开初探。

一、诵读经典有助规范小学生的意识行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实现全面小康。反观当今,不少小学生沉溺于富足的生活当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宠爱,容易产生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一些学生在衣食住行上感恩意识淡薄。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可以有效地调节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教师用现代汉语向学生讲解课文的意义,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圣人的生活行为,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被称为圣人。比如,有的人衣食住行都追求奢侈,而《弟子规》中有“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为穿衣在于为了整洁而不是为了追求奢华,穿衣是否妥当要视乎与家境的实际水平是否相称,以此告诫学生,在穿衣上不应当盲目攀比。

在饮食上,《弟子规》有“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的教诲,教导学生在饮食上不应挑剔,吃要适量,量入为出,避免浪费。

至于孝道,《弟子规》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强调“孝道第一,诚信第二”。就是教育人们孝道至上,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善待父母。“百善孝为先”,现阶段我国有相当部分独生子女,存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家人感恩及体贴的表现。为了消除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学校可以多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国学经典阅读班会。通过班会开展让学生体会父母的难处,懂得“爱”,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班级可邀请学生家长阅读《弟子规》,组织亲子互动节目,如演讲、小品、表演和唱歌等,加强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教师,应教育学生感恩父母;作为家长,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和支持孩子按个性发展,促进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学校应及时对教育成果进行跟踪调查,真正实现阅读国学经典对改善学生行为习惯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还处于引导阶段,对他们来说,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意识和行为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这也是当代小学生需要学会做人的道理,符合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二、诵读经典,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即:灭亡一个国家,必定要让他们彻底忘掉过去的历史,才足以毁灭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作为政治家的主要教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为丰富营养,以文化教育和传承人,深刻融入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最终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基于此,让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典范性文本,更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借助组织诵读国学经典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继而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故事内容中,进一步理解与感悟当中深刻的文化精髓,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利于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在阅读中感受快乐与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例如,当教师给学生讲授国学经典《三字经》时,教师可深入挖掘并延伸其中的经典故事。以《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断机杼”这一段为例:孟母剪断织布机上的布,批评孟子荒废学业,告诫读书做事中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在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或进行情景剧演练,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孝经》时,教师可将“仲由负米”“曾参养志”等故事讲解给学生听,着重丰满国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在故事中感受如何尽孝义、孝顺父母、为人处事、尊师重道,培养其优良品德素养。

三、诵读经典有助学生促进自我管理

国学经典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对于教导小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和用心领会达到一定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长时间地学习。阅读经典可以促进性格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安静的过程,可以有效中和一些学生天性活跃的动态性格。每天讀国学经典,更利于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剂良药,将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学生自从学习《三字经》后,教师们惊喜地发现:许多学生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律性明显增强、学生互帮互助的风气渐浓,更多的学生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这时候,教师要适时表扬学生,同时让他们诵读《三字经》中“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真正让日常良好行为与诵读国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养成教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