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引领下薄弱班级的转化策略
2021-06-28彭渭荣李冰
彭渭荣 李冰
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德育促智育的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引领下如何转化薄弱班级?其转化策略案例如下:
一、课程背景
在新高考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生涯规划教育潮。生涯规划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中考、高考前做出合理的生涯抉择,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小学阶段以广泛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高中阶段以辅助学生生涯抉择为主,而最重要的生涯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及对理想职业的了解与探索,应该在初中阶段完成。
二、学情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七年级学生生涯意识发展水平,2019年3月,笔者对我校七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满分16分;参考值9分)、“生涯意识”(满分20分;参考值13分)、“生涯准备”(满分20分;参考值14分)三个维度。调查结果如表一、图一。
图一:七年级(2018级)学生生涯意识班级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七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生涯准备”两个维度平均分低于参考值,总体生涯意识发展水平偏低。
根据美国生涯发展理论大师 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到探索阶段的过渡时期。随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内开始逐步认清自我,了解自己;对外发展对世界和职业的一定认识,需要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检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七年D班在三个维度分数均显著低于其它班级,且学业成绩不佳。特别是下学期段一考试,该班成绩显著下降,段二考试班级平均分年级最低。主观原因是该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但缺乏学习动力。因此,课前、课后学习状态不佳,成绩逐渐下降。客观原因是该班更换三次班主任,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影响其学习状态。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为了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动力,本校在七年级开设了一系列生涯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特以七年D班为试点,开展了“年轻就要勇敢聘”模拟招聘会活动。希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引领学生自主培養自己,也希望通过生涯教育活动转化薄弱班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实现“立德树人成功育人”的教育理想。本文以成功转化薄弱班级的模拟招聘会活动为例,具体过程及成果如下。
三、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找到理想职业,树立职业目标。
2.创设实践与体验机会,帮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中穿梭,加深其对理想职业的体验与认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生涯目标,培养生涯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3.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挖掘自身潜力,学习自我培养。
四、活动过程
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在“设计理想简历”“模拟面试”环节中感受理想中的自己,比如,理想的学历、能力、工作经历等,推导出自己努力的方向与路径,明晰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仅负责过程把控与相关培训,活动组织、策划、场地布置、道具筹备、摄影等均由学生完成。具体流程如下:
1.成立生涯规划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经选拔,成立教师生涯规划小组,校德育副主任任组长,四位学科代表教师为成员。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基于七年D 班的现状分析,设计开展模拟招聘会,制定相应活动方案。
2.制定活动项目进度表
3.学生选报岗位,定岗定员
本次活动有三个岗位供学生选报,分别是“面试官”“活动设计师”和“应聘者”。学生自愿选报岗位,报名“面试官”和“活动设计师”需参与竞聘,“应聘者”将在常见的80个职位报名表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3个职位。根据学生选报结果,选报排名前四位的职业作为本次模拟招聘会的招聘岗位。应聘者将在这四个岗位中最终选出自己想要竞聘的岗位,根据岗位要求“设计”自己的“理想简历”。
4.选拔“活动设计师”与“面试官”
“活动设计师”的岗位职责是负责整场活动设计,包括前期活动地点选择、活动场地设计、场地布置及活动组织等。竞聘方式为学生自愿报名、台前演讲,学生投票。
“面试官”由学生自愿报名,指导教师根据岗位需求进行面试。面试既为了选拔,也希望引导学生体验面试过程,提升自身能力。
5.分别开展面试官培训与简历制作指导
根据教师分工,分别开展面试官培训和应聘者培训,旨在创设真实情景,激发学生深度体验,促进活动效果达成。
6.活动场地设计与布置
活动场地的选取、设计、布置、宣传、组织等均由“活动设计师”团队共同商讨完成。教师只能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觉察,不能参与指导,将最大的成长机会给到学生。
7.活动道具筹备
引导学生启动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将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细节中。
8.正式开展活动
整场活动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教师通过观察启迪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9.活动总结与分享
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清晰目标的同时,更明白现在为什么要学习、应该怎样学习、如何努力。在集体分享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与动力,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成长中的领路人与同路人,纷纷表示“未来可期”。
五、活动效果
以七年D班为试点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后,该班学生学习状态得到显著改善。课任教师表示,该班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作业质量较好,课间学习氛围浓厚,同学关系也更加融洽。在期末考试中,该班总分平均分年级第一,在八年级段一考试中遥遥领先。详见图二:
2019年9月,笔者对2018级学生进行“生涯意识发展水平”重测,测试结果与七年级时比较,结果如图三。2018级学生在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显著高于第一次测试,显著高于参考值。其中,七年级D班进步最大,效果最明显,该班家长反馈学生进步很大。
六、活动反思及经验提炼
从学业成绩、测试结果、任课教师及家长反馈、学生表现可以看出,七年D班开展生涯教育课程以来,该班在班风、学风、学习态度及学习动力上有了很大进步。
爱德温·洛克(Edwin A. Locke)于1967年首次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追求目标的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向上向好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自主规划自己,自主培养自己的教育。
[本文系广东省第三届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成功育人”案例展示(编号:GDSMJY244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