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2021-06-28陈思琪王春林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陈思琪 王春林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和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展示的实践观是一种系列认识,是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表达了一种立场和态度,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和改造社会现实的。前面一点是对世界观具有巨大意义的,后面一点的意义则在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形成的全过程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有所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发展、检验和归宿,也是在具体的几个方面有所表现和发展。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具体表现,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这对于当今社会,对于当今中国,乃至对于全世界来说,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有着非常重要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代社会

实践这个观点在马克思的立场上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观点,也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具有明显的品格——实践性。众所周知,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由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揭露当时腐败旧世界,并且为创建一个新世界而努力积极工作。各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产物,从而也产生出一定的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思想理论观点,一切都是按照所处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基于此可以得出一切事情和问题的来源都是实践,而且一切问题和实践的开端也就是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也表明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進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就是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由始至终的中心线索。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方法论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说理论不是墨守成规的死板教律,而是告诉人们怎样运用来找到一个正确方向。就好像在中国人眼中数字越大表示分数越大,而在德国人眼中,却是相反的,数字越小所得到的分值越大。这就是说明不要永远就只认一个道理,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基准,来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事物发展如何,必须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看待这个事物,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亘古不变的,一旦脱离了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那么有可能人们对待这事物的看法就会改变。例如:以中国为例,两千多年的帝制在当时的人们觉得这个是个好的办法,使四海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以21世纪的现代人来看当时,封建帝制就是完完全全禁锢人民的一种落后制度。所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要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实践所产生的产物就是一切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形成、丰富和发展一切理论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早在2000年前的原始人时期,没有语言的帮助,群居部落是通过行动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也就从侧面说明,早在很早之前,实践就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如何总结这一科学道理。但从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的手稿中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虽然每个时期马克思对一些理论产生了不同的想法,甚至推翻了之前的想法,但是他的最终目标还是没有变,他还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自由而解放,这才是马克思的根本任务,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从实践出发,改变现存的事物。

实践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最本质特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不变的,而是有一个扬弃和批判、自我否定的过程。就像马克思自己一般,在马克思早年和晚年对于一些理论就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这也就表示了在不同时期,实践的不同性导致了认识的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变化,不仅仅是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所以导致理论形态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事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变化及特点。在对比之前的理论,忽略了实践性,只是单纯地重视精神活动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没有突出实践自身的主动性、自动性;要么就是只是单纯把日常生活最普通的活动看作为实践,这样就过于看中实践的单一性。在大部分学者看来,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观点,无论从它的概括力、影响力还是普及度,都应该是有非常深远、非常广袤的总结性和解释力。所以,无论是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种日常生活,还是在探究复杂的科研理论学习当中,涉及的无论是具体的物质探究,还是道德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等等,这些也都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之内来让大家探究学习。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性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实践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丰富和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开问世,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从空想到科学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开问世,使得300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有了巨大的飞跃;苏联的十月革命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这是第二个大的飞跃,促使飞跃的原因则是因为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其中空想主义为何会失败呢,究其原因是:他们也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努力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以此来最大程度使之聚焦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和未来人们的美好期望和愿景上,甚至因为过度追求,有的人陷入了破产和生计无望的境况。空想主义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也可以说过分的追求使得空想主义已经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除了继续科学理论的大量研究之外,自身也积极投入到了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中。虽然革命运动的结果不是很好,但是在经历了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气馁,很快又总结革命经验教训。马克思的这种经历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战火纷飞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也是背腹受敌,一边要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大肆掠夺,另一边还要反抗中国内战所带来的伤痛。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时期,一些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让迷茫和陷入绝境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丝胜利的希望和光芒。随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当时有力地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20世纪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实际融合得越来越好,演绎为四个大方面分别是:系列经典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尤其在这里说一下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实践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是最为经典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最有力和最成功的一个例子。从中共十八大开始,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结果之一就是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的实践性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应了当代人民面对的时代课题和实践挑战,以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实践性的重大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最需要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讨。每周的思政课,正是学习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利的时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就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相统一。归根到底,研究和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就是要为实践服务。中国社会步入了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让人们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都有很深刻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研究,对于让人们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意义。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表达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说法和形式,但都是关于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及二者的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中表达得很简洁。在具体实践中,会给人们很好地解释和阐述。当人们清晰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时候,就会清楚地了解到这是一个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也是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和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也就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国家的传播与发展也有了更有力的条件和机遇。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研究,加深了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支撑和理解。不难看出,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思想理论都是持反对态度。但究其根本,虽然只是为了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和困难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思想却具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的。在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现实生活和人类的发展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认为实践性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有着鲜明的主体性。对于人民来说,一个国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举动,但首先就要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研究,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中国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和进步,同样也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其科学指导。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在最近几年的巨大进步都是因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运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實际的结合的进步,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蓬勃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到这几年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既区别于其他科学,又与其他学科有交叉之处,让科学无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融合。所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要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中。

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牢牢把握人民关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改革发展的实践全过程、各方面,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系列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科学理论、正确道路、明确的社会制度和正确的文化制度都是与具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密切相关。在当代,一方面需要中国人民持更为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并且落到重大理论和实操问题上,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落到关于方法论也就是解决方法和正确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人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丁素.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学习论坛,2007(1).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4]王桂芝.实践的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J].人民论坛,2017(11).

[5]陈界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2(2).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