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视域,道尽人间别情

2021-06-28陈林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5期

陈林方

【摘要】《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蕴含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经典古诗。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把这首诗置放于宏大的时空中来解读和思考,并设计教学流程。设计主要抓住“朗读”和“品赏”两条主线来实现教学目标,“朗读”这条线从读准古诗-吟诵古诗-咏唱古诗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品赏”这条线从懂得大意——想象意境——描绘画面三个阶梯体悟诗情,力求让学生的每个细胞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从而达至理解、欣赏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视域;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细绘画面;咏唱经典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富含文化元素的古诗,因此,我们站在文化的视域下来设计教学的思路。先以“知人论世”为基点,让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作品特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为下面的诗、歌、画互相交错的教学作好铺垫,然后,紧紧抓住“朗读”和“品赏”两条主线来实现“了解和欣赏”的教学目标。“朗读”这条线从读准古诗——吟诵古诗——咏唱古诗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品赏”这条线从懂得大意——想象意境--感受画面三个阶梯体悟诗情。我们力求站在文化的层面,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在古曲今唱中游走,让他们的每个细胞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从而达至理解、欣赏和传承经典诗篇的目的。

一、知人论世,明确诗类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解读古诗词用得尤其之多。在这首诗中,“知人”就要知道王维不但是诗人,还是画家和音师,为下面诗、歌、画融合的学习作好铺陈;“论世”就要知道唐朝时的“安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深入理解诗句作好铺垫。同时,为奠定整节课作好感情基调,在启课时要点明此诗是送别诗。

1.检查学生对诗人王维的预习情况,然后出示王维簡介。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王维是唐朝诗人,他还擅长绘画和音律;二、王维诗画的主要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勾连旧知,引导学生朗读已学的《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点明《送元二使安西》也是送别诗。

3.读古诗题目后指名学生说说“使”的意思。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元二”其人、“安西”其地。

二、读准节奏,吟诵古诗

古诗的朗读从来都是有讲究的,特别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一直都是传统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诗的朗读要达成三个目标:一读正确,二读节奏,三读平仄,学会吟诵这首古诗。这首诗的生字不多,经过预习,学生读准字音不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学生读准七言诗的节奏和韵律,学会平仄的读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平长仄短”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句上,对因今古音调的问题产生变化的特殊情况加以说明。本板块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读准节奏的教学,预设教学这两点:一是读准七言古诗“二二三”的节奏;二是读好压韵的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长音,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的短音。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为长音,│”为短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读好节奏后指导学生读好平仄。“平长仄短”是指“二二三”节奏处,一二声的字读得长音,三四声的字读得短促。如“渭城”的“城”为平声,所以其节奏为“渭城―”。“客舍”的“舍”为仄声,所以其节奏为“客舍│”。学生以此为例,看看能否把这首诗的节奏标出来。(四人小组进行合作研究)

3.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解难:最后的“出”在古时读入声,属于仄声,也要读得短促。教师归纳总结后幻灯出示,教师配音乐《阳关三叠》范读,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吟诵。

――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受意象,还原意境

意象是诗歌文化的一种特定符号,也是诗歌最常运用的手法,我们只有透过具有内涵丰富的意象,才能懂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这首诗,在理解好它的基本大意后,我们要通过解读意象来还原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地体验其蕴含的离愁别绪。这首诗的前两句藏着“尘”和“柳”两种意象,我们通过想象来感其意涵;后两句的“阳关”这个意象也有着诸多未被学生感知的内蕴,我们可以借助简图和相关资料来充分挖掘。

1.理解这首诗的基本意思后,师导:同学们,“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尘”,它藏着一个特殊的意思。比如 ,我们经常说的成语“接风洗尘”,比如说杜甫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尘”意味着征途。围绕着“尘”字,我的脑海好像生出一幅画面来(配画出示):

渭城的清晨,当清翠的鸟鸣唤醒整个城池的时候,王维走出客舍。他惊奇地发现,渭城刚刚下过一场细雨,这真是一场润物无声的好雨啊,把这座城池喧嚣了一天的尘土都润湿了。这座挨近阳关的城池是多么繁华啊,旅中人,途上客,把整个城池踏得尘土飞扬。这里是每个人的生命驿站,有人从此踏上漫漫阳关道,有人从此回归依依梦中乡。今天,又将上演一场场迎来送别。

2.同学们,“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它也藏着一个特殊的意思,古代,“柳”象征着离别,因为“柳”同“留”谐音,“折柳”表示挽留。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如刘禹锡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围绕着“柳”字,请你把脑海中的画面写下来。(写后学生交流感受)

3.“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它通向“安西”的路是极其漫长荒凉的。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出示地图),古代的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用上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上大半年,单单来回就要一年多。况且,阳关之路,是寸草难生的茫茫荒漠,风雪满天,终年风沙肆虐,这一别可能就是生死之别了。(出示句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