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華浩: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衛士
2021-06-28謝瑜
謝瑜
戴華浩,澳門衛生局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一直參與本澳神經外科的前線醫療工作。在繁重醫療工作之餘,戴醫生也積極參與醫務社團和社會研究工作,他是澳門公立醫院醫生協會會長和澳門神經醫學會會長,也是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長。
在澳門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中,戴醫生一直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在疫情之初,他擔任衛生局的口岸醫學檢查協調員,帶領醫療團隊在最前線抗擊疫情;後又擔任病毒核酸檢測協調員,協調開展澳門的常規病毒核酸檢測工作;今年初他又承擔起疫苗接種統籌工作,宣傳和推動疫苗接種。
此期人物訪談,本刊特邀請戴華浩醫生,談疫苗接種計劃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等問題。
澳門接種比率
遠未達到免疫屏障的狀態
戴華浩醫生本來的臨床工作也非常繁重,他負責腦血管病和神經腫瘤的臨床診治工作。今次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由於“抗疫”是頭等大事,並且被政府衛生局委以重任,因此他不得不放下手頭的臨床工作,減少日常的門診和病房管理,就連重要的手術也只能留在週末時返回醫院完成。
談及新冠疫苗,他說:“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澳門特區政府一直積極進行有關疫苗的緊急採購工作,務求在第一時間取得有效和安全的疫苗,為巿民提供接種。早於今年一月初,澳門衛生局已向三家採取不同技術路徑的廠商預訂三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分別為傳統滅活疫苗(中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生產)、mRNA疫苗(復星及BioNtech共同研發生產)、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生產)。”
對於澳門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接種意欲不高,戴華浩醫生指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非常嚴峻,台灣地區出現爆發,鄰近地區包括香港、廣州、深圳亦出現社區個案,當中亦確認出現了變種病毒,澳門應居安思危,儘管目前連續400多日無本地確診個案,仍要堅守“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策略,不論是市民大眾、社團、機構和企業,亦應嚴格遵守澳門目前疫情防控指引。
他表示:“最近留意到很多市民可能因感覺本澳非常安全,出現防疫意識鬆懈,這樣十分危險,因鄰近地區情況可能隨時在澳門出現,呼籲公眾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各項疫情防控工作。例如舉辦人流聚集的大型節慶活動、文娛康體活動、團體餐飲活動等,舉辦單位應嚴格遵守各項防疫規定,包括要求參與者進行核酸檢測或接種疫苗;而各公共場所的體溫監測及檢查健康碼等措施亦不能鬆懈。”他強調,雖然本澳疫情平穩,但風險仍然存在,一旦出現確診病例,將前功盡廢,也必然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往來內地的免隔離措施和經濟復甦步伐,呼籲廣大市民珍惜全社會共同努力、得來不易的階段性抗疫成果。
針對本澳新冠疫苗接種的具體情況,他說:“在政府、機構、團體和市民的努力下,累計已接種15萬劑次,有95,000名市民至少已接種一劑疫苗,佔總人口的14%;但接種比率遠未達到免疫屏障的狀態。”他又從個人、公共衛生及人員往來的便利三個層面闡明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對個人健康而言,目前全球已接種16億劑疫苗,科學數據充分表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降低患病、重症、以及死亡的機率,是對個人健康最大的保障;在社會和公共衛生層面,免疫屏障對地區保護十分重要,若出現疫情逆轉,市民屆時再爭相前往接種疫苗的話,由於接種兩劑疫苗到產生保護力合共需要6星期,將必對防疫及接種工作造成壓力。”他在此呼籲市民要居安思危,儘早接種,一旦本澳出現確診病例,免疫屏障亦可將對疫情對社區的影響降至最低。
疫苗副作用
和接種後不良事件
對於社會大眾普遍關心的疫苗副作用等,戴華浩醫生稱,目前澳門引進的兩款疫苗都是安全和有效的,國藥滅活疫苗的有效率超過80%,而mRNA疫苗的有效率更超過90%;在疫苗副作用方面,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都較輕微,最常見的是注射後出現低燒、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失眠和肌肉痛等症狀,經休息後症狀一般都很快消失。
最嚴重的副作用是急性過敏反應。一般分為兩大類:速发型和遲发型過敏反應。速发型反應開始於接種後半小時內,並有可能開始於數分鐘內;遲发型反應在接種後數小時至數日出現。疫苗接種後的過敏反應以速发型為主。速发型過敏反應最常見的表現為皮膚癥狀,包括瘙癢、蕁麻疹等,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全身性過敏反應,可以有喉頭水腫或過敏性休克,需要緊急處理,通常发生在接種後30分鐘內,這也是疫苗接種後需要留觀30分鐘的原因。
他指出:疫苗接種後的不良事件,並不一定是疫苗的副作用。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由開始接種疫苗至今,累計673宗不良事件通報,包括3宗嚴重不良事件,670宗輕微不良事件。
認真對待每一次記者會
新冠疫情下,戴華浩醫生還擔任了記者招待會發言人的角色,對於學醫出身的他,可以說是一個新挑戰。問其感受,他直言:“記者招待會確實是個專業且繁重的任務,對我而言,每次的記者招待會,我都當成是做一台高難度的腦科手術,事實上是比我做腦科手術更高危更費神。我必須最大程度地掌握,所有與新冠病毒肺炎相關的醫學知識和世界各地疫情的最新情況,熟悉應變協調中心各個部門的運作,了解特區政府的所有防疫政策。並需要掌握公眾發言的技巧和語言藝術,小心翼翼地回答記者的每條問題。每次做完記招,我必定翻看錄像,檢討自己的表現,希望下次能做得更好。”戴華浩醫生可謂用堅強的臂膀勇敢地扛起如山的责任。
提起抗疫故事,戴華浩醫生最難忘的是去年的除夕夜,山頂醫院的隔離病房迎來了澳門第一例的確診患者,那時候可不像現在對新冠肺炎了解得這麼透徹,雖然隔離病房值班的同事都是自願參加抗疫的,但心裡肯定是很害怕。大家正在猶豫由哪位同事先進去隔離病房,給那位患者抽血的時候,一位小護士默默地穿上隔離衣,沿著這昏暗的走廊走進去。戴華浩醫生告訴記者:“衛生局3000多位前線醫護同事,在這場戰役中就是這樣不分日夜地奮戰了4個多月,在隔離病房裡治療確診病人,在各個口岸和隔離酒店裡去發現病例,在社區裡做流行病學調查。”
記者深深感到:澳門的抗疫之所以能夠取得階段性成果,與這些似戰士一樣,戰鬥在其中,默默奉獻,同心克時艰,守護澳門的醫者密切相關。他們是澳門最可愛的人!